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工商管理教材汉译策略研究

项东  
【摘要】: 工商管理教材又称MBA教材,由其主要使用对象工商管理硕士(Master of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MBA)研究生而得名。实际上,此类教材使用者并非仅限于工商管理硕士,而是包括更广意义上的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其所含科目涵盖管理、经济、金融、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组织行为学等,归属于经济、管理类教材。为论述方便,本论文使用了工商管理教材、MBA教材和经管教材这三种可以互换的说法。 中国于1992年加入伯尔尼国际版权公约后,开始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汉译和影印本的形式引进众多学科的大量专著和教材,其中工商管理(MBA)教材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及独特性。 在国内,传统的翻译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领域:文学翻译和实用文体翻译。其中,有关文学翻译的研究占了多数。实用文体翻译大多集中在商务和科技英语范畴,近年来也开始涵盖法律、新闻、医学等专业文体的翻译研究。教材虽然也属实用文体,且近年来对教材的引进和翻译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是空前的,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此翻译现象展开系统研究。 此项研究着眼于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其研究目的是:通过描述、研究MBA教材翻译这一现象,揭示MBA教材翻译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现状和提高翻译质量的措施,以此为工商管理及其它学科的教材翻译或更广阔领域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本文的理论贡献体现在对霍姆斯(Holmes)翻译研究版图所作的补充,即把原有的“翻译批评”细分为两支:文学翻译批评和非文学翻译批评,并强调了非文学翻译批评对于指导实用文体翻译实践的重要意义。 本文的特色在于从出版社、教材译者、使用者以及译界学者等多重视角来探讨MBA教材汉译,主要采用了定性的研究方法,以描述现象为主,加以分析和评论,并提出具体建议,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翻译批评的作用。论文结合相关的翻译和跨学科理论及概念,探讨了其对MBA教材翻译的指导意义,着重考察引进、翻译MBA教材的背景、特征、翻译过程以及对译本的接受状况,对MBA教材翻译相关人员提供的反馈信息和具体文本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中存在的特有现象和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论文共分六章。导论部分首先简述了本研究的动机以及在理论和翻译实践方面的意义;然后阐释了确定研究对象——工商管理教材中文译本——的几方面原因;之后对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作了描述,并就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介绍了MBA教材在中国的翻译状况。首先回顾了二十世纪以来的三次教材译介高潮及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论述了MBA教材译介的代表性、特殊性及研究意义;接着对当代中国的MBA教育和MBA教材译介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探讨了外国教材中文译本的优势和劣势,指出其在中国长期使用的必然性,以及对其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章详细论述了本论文研究MBA教材这一翻译现象所依托的跨学科理论框架。所选用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包括:目的论,跨文化交际,篇章语言学,教材编写以及合作翻译等。论文阐述了各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MBA教材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重点关注MBA教材翻译实践所涉及的主要人群——包括出版社编辑、MBA教材译者和使用者的反馈,从他们各自不同的角度描述了MBA教材翻译实践的状况。作为补充,论文也同时考察了译界学者对翻译实践的相关看法。 第五章通过对MBA教材翻译进行个案分析,从技术层面上对其进行了剖析。论文首先对研究中个案分析的选材依据作以说明;然后对MBA教材翻译中常见的误译进行了分析和归类,探讨了MBA教材翻译所涉及的一些现象;最后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就相关的译员培训作了详尽说明。 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对全文内容作了一个综述,指出本研究对翻译实践的贡献以及在教材翻译方面进行后续研究的建议。MBA教材翻译研究在翻译实践领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涉及的诸多方面是国内中文译作所共有的现象,并不局限于教材和专著的翻译,因此可以有广泛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同时,作为非文学翻译研究中还未被触及的一个课题,这项研究为中国的外来教材汉译研究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结论强调翻译研究来源于翻译实践,也应该服务于翻译实践,指出翻译学界开展系统的翻译实践研究的重要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谢国先;;论中国人类学的后翻译时代[J];韶关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2 郑贞;;霍斯和莱斯翻译批评理论模式之比较[J];中国教师;2008年S1期
3 林克难;翻译批评不妨换个角度[J];福建外语;1996年02期
4 范东生!230061;翻译的本质与翻译批评的根本性任务[J];中国翻译;2000年04期
5 丁志聪;翻译与翻译批评之我见——兼评马红军的《翻译批评散论》[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张文勋,邹文,刘洪泉;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我国翻译批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王欷燕;张晓杭;;小论翻译批评的主体[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11期
8 周晓梅;;基于价值哲学与评价理论的翻译批评学——《翻译批评学引论》评介[J];外语研究;2010年05期
9 陈艳龙;关于翻译批评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戴莉莎;;翻译批评:宏观和微观的统一[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1 曹建新;浅论翻译批评[J];外语教学;1994年03期
12 穆雷;余光中谈翻译[J];中国翻译;1998年04期
13 吴斌;浅谈新时期的翻译批评[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4 邹长虹;呼唤翻译批评——试论翻译的危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15 段自力;翻译批评的文化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6 司显柱;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兼评《孔乙己》英译本的翻译质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7 文军;翻译批评:分类、作用、过程及标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8 孙宁宁;张加克;;Vanity Fair“开幕以前的几句话”两个中译本的翻译评论[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19 冯志杰;繁荣翻译评论,促进译著出版健康发展[J];中国科技翻译;2000年04期
20 袁文彬;试论翻译批评的话语转向[J];福建外语;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朝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价值中立、方法多元与翻译批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崔勇;;提供优质的多语言服务为中国富强而奋斗[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武光军;;当代中西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进展、元评估及发展方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爱真;;论翻译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胡德香;;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夏贵清;;大翻译家翻译有多快?——兼评250—300[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志强;;言语语境特征分析、翻译及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黄忠廉;;翻译研究的“两个三角”——以翻译批评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林丽霞;;管窥酒店类服务性行业的翻译现状——对福清市酒店类服务性行业翻译错误的调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黄友义;;社会需要专业型、复合型和实用型翻译人才——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上的讲话[A];中国翻译人才职业发展——2009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东;工商管理教材汉译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冷惠玲;论译者风格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魏清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安兴;双语语料库与汉英词典词目翻译质量的进一步提高[D];复旦大学;2005年
6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孔祥立;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葛林;论跨文化伦理对翻译的规约[D];厦门大学;2008年
9 奚念;翻译在外国文学经典建构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丹;政治演讲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根华;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再思考[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3 张茜;董秋斯翻译批评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4 陈媛媛;浅论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方钱;翻译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汤琳;朱利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宋词翻译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永华;对翻译批评的反思[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8 李爱珍;南京对外宣传英语翻译质量刍议[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贾利波;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0年
10 蔡晓军;功能—语用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承东;治理翻译质量下降从何做起[N];光明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李强;合力捍卫译著质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3 章祖德(本文作者:译林出版社社长);警醒“翻译的危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4  季羡林 叶水夫 冯亦代 杨宪益 李赋宁 $$  草 婴 陆谷孙 梅绍武 陶 洁 李文俊 $$  罗新璋 李景端;关于恪守译德,提高翻译质量的倡议和呼吁[N];光明日报;2002年
5 梁杰;翻译培训遍地开花 选择培训师资是关键[N];就业时报;2007年
6 李景端;翻译质量也应专项检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7 实习记者 傅小平;“新的译著精品太少了!”[N];文学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冯威;《郭宏安译文集》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晓薇;学术著作的翻译质量堪忧[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许钧;敢问路在何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