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青光眼黄斑区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对比研究

王敏  
【摘要】: 第一部分 目的:探索利用傅立叶光学干涉断层扫描和电脑辅助手动分层技术对青光眼局部(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厚度测量的可行性。 方法:对26例青光眼患者的26只眼和20例正常人的20只眼在视网膜黄斑区进行3D和水平中线线性傅立叶光学干涉断层扫描,视网膜不同层次的厚度用电脑程序辅助的手动分层技术测量。青光眼患者根据标准自动视野计检测的中心凹阈值敏感度分为低敏感度组和高敏感度组。 结果:低敏感度组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合并内丛状层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明显比高敏感度组薄,青光眼患者的这些层次的厚度比正常对照组薄,而内核层和感光细胞层的厚度在低敏感度组、高敏感度组和正常对照组均相似,而且其中一例青光眼的视网膜节细胞层变薄和10-2视野敏感性丢失呈现定性相关关系。 结论:利用傅立叶光学干涉断层扫描和电脑辅助手动分层技术能够获得对局部视网膜节细胞层厚度的测量,测量结果和视野敏感性改变一致。 第二部分 目的:探讨如何训练和指导操作者做电脑辅助的手动视网膜分层,以及分层的重复可靠性,并对自动分层算法提供改进的信息。 方法:40位受试者的40帧傅立叶光学干涉断层扫描的黄斑线性扫描分为培训组和测试组,每组20帧,其中10帧来自10位正常对照,10帧来自10位青光眼病人。分层过程分为培训阶段和测试阶段,在培训阶段学员和老师各完成20帧扫描的分层,老师可指导学员,学员可向老师咨询。在测试阶段,学员和老师在无任何讨论的前提下独立完成另20帧扫描的分层。由分层标定的边界得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和全视网膜的厚度。计算并比较测试阶段每个学员和老师间各层视网膜厚度和各层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和谐相关系数。 结果:两位学员全视网膜厚度和谐相关系数的中位数分别为0.999(平均数为0.998)(学员1)和(平均数为0.998)(学员2),和谐相关性好,平均全视网膜厚度也显示出好的一致性;RNFL厚度的和谐相关性比全视网膜厚度弱,变化也较大。和老师相比学员1比学员2的相关性差,学员1相关性中位数为0.940(均数为0.851),而学员2的中位数是0.972(均数为0.893)。RNFL的平均厚度也显示出好的一致性,和学员1的中位数差值3.4μm相比,学员2的一致性稍好,其中位数差值是-0.3μm。学员1测量的RNFL厚度始终比学员2和老师的厚。RGC+厚度的相关性学员2好于学员1,学员2的相关性中位数是0.980(均数为0,967);学员1的相关性中位数是0.943(均数为0.932);学员2的中位数差值是0μm,学员1是3.5μm;学员1的分层显示的RGC+厚度较薄。RGC+的平均厚度也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 结论:经过训练的分层者能对全视网膜、RNFL和RGC+的分层产生良好的一致性;训练应当包括一个测试阶段和定量分析;电脑辅助的手动分层能用于评价自动算法的分层,也可以用于一些自动算法不能进行的少量的实验性分层。 第三部分 目的:比较微视野、标准自动视野计、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和傅立叶光学干涉断层扫描在青光眼黄斑损害中的改变,建立青光眼黄斑区结构和功能损害的研究模式,并从多方面的对比研究中探讨对青光眼黄斑区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关系。 方法:6例有中心视野缺损的青光眼患者的7只眼纳入研究,视野检查采用标准自动视野计Humphrey Field AnalyzerⅡ,检测程序采用24-2和10-2瑞典相关阈值算法(Swedish Interactive Threshold Algorithm,SITA),患者最佳矫正视力≥0.8;球镜屈光度在±6.0屈光度以内;柱镜屈光度在±2.0屈光度以内。所有正常受试者最佳矫正视力≥0.8。微视野采用4-2阈值程序,视标为GoldmannⅠ,刺激点间隔1°,刺激点阵列为8×8,刺激范围7°(直径)。VERIS 5.0多焦电生理系统用于记录多焦视觉诱发电位,采用由60个扇形区组成的飞镖盘刺激图形,每个扇形区内有16个棋盘格,8个白色(亮度为200cd/m~2),8个黑色(亮度<3cd/m~2),刺激范围44.6°(直径)。傅立叶光学干涉断层扫描用于扫描正常对照的20例正常个体的20只眼和6例青光眼的7只眼,每只眼做3D扫描和水平线性扫描,应用电脑辅助手动分层技术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视网膜节细胞层、内核层和全感光细胞层进行分层并计算其厚度。 结果:患者组黄斑区视网膜节细胞层的厚度明显比正常对照组薄(p<0.001),神经纤维层、内核层和全感光细胞层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水平中线附近及上下方微视野和10-2视野缺损部位与神经节细胞厚度降低的区域呈现良好的一致性;在mfVEP和微视野及10-2视野的对比中,微视野光敏感度越低,mfVEP的信噪比也越低,10-2视野敏感度阈值和mfVEP信噪比的关系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在微视野检测范围内,mfVEP振幅降低的区域和微视野敏感度降低的部位有良好的一致性。 结论:黄斑区细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研究模式有效可行,黄斑区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有良好的一致性,客观功能检查(mfVEP)能证实主观功能检查的可靠性,该研究模式为青光眼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研究提供了有效研究途径,也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青光眼进展的监控提供了重要手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智宽,杜蜀华!430030武汉;用视网膜厚度分析仪测定正常眼及青光眼后极部视网膜厚度[J];中华眼科杂志;2000年02期
2 马科;信息快递[J];眼科;2001年05期
3 邓钰蕾;陈燕;谢列琴;王刚;徐玮;汤荟冬;王瑛;陈生弟;;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视网膜形态改变的观察[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04期
4 王大博,白海青,李树宁,王竫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可疑青光眼患者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分析的比较研究[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年02期
5 魏景文;;中华醫学会天津分会眼科学会年会简訊[J];天津医药;1962年06期
6 费佩芬;;青光眼的眼球及视神经的血管系统[J];医学文摘(眼科学);1965年01期
7 冯洁韵;林素珍;;抢救急性充血性青光眼一例[J];广西医学;1980年05期
8 孙亚鹭;激光治疗青光眼[J];激光杂志;1982年02期
9 王尔光,张棉花;Humphreg视野分析仪早期诊断青光眼[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89年04期
10 崔永跃,俞霭瑶,孙琛;6β-乙酰氧基去甲茛菪烷旋光异构体的药效动力学研究[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11 李平;;视网膜电图诊断青光眼[J];国外医学情报;1990年21期
12 王磊,王国华,邱远东;正常人155眼大生理杯观察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1年01期
13 魏非;;漏诊青光眼二例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1991年01期
14 高殿文 ,张书庆;“走火入魔”与双目夫明——一位青光眼患者的悲剧[J];中国健康月刊;1992年03期
15 黄红深;;老年青光眼患者的跌倒损伤[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2年03期
16 孙兴怀,嵇训传;青光眼的误诊[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4年12期
17 姜德禄,刘来富;青光眼与ABO血型抗原的关系[J];眼视光学杂志;1994年01期
18 李晓梅;早期青光眼的诊断应用TBC中心视野分析仪可行性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1995年04期
19 孙蔚,郭恩元,王思慧,蔡鸿英,孟宪锐,刘五存;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个性特征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年03期
20 陈静;青光眼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分析[J];右江医学;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峰;韩素珍;;青光眼眼底所见同HUMPHREY视野比较[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彭抿;彭清华;;青光安颗粒剂治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患者32例[A];第三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郭淑珍;;GDxVCC系统对早期发现青光眼的临床意义[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于焕;;青光眼病人的术后护理[A];河南省护理学会老年病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高级研修班论文汇编[C];2005年
5 贺翔鸽;;2006年美国AAO会议青光眼诊断治疗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李福元;;闭角型青光眼失明13天手术复明一例[A];全国首届中青年中医眼科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1996年
7 李晓屏;;青光眼患者的情感障碍及疏导[A];第三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赵心灵;;青光眼病人的出院指导[A];河南省科普、五官、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5年
9 甄毅;张馨蓓;郭彦;王宁利;;青光眼患者清眼液使用方法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蔡鸿英;孟宪瑞;刘五存;王思慧;;伴有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青光眼黄斑区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樊宁;频域OCT对青光眼视网膜分层厚度检测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夏翠然;青光眼视盘影像检查和视神经损伤的基因调控及银杏提取液对其保护作用的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02年
4 归东梅;氧适应基因的调控与大鼠慢性高眼压视网膜损伤关系初步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5 丁纯;小鼠青光眼模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与CD3ζ关系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吴玲玲;视盘形态和功能的检测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D];浙江大学;2002年
7 田强;原发开角型青光眼家系一新的TIGR基因突变[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8 张军富;急性损伤对鼠视网膜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影响及地塞米松干预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9 周崎;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1在小梁细胞的表达和作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10 哈曼德(Hamed TM Alkhodari);在鉴别和诊断青光眼进展中Humphrey青光眼进展指标GPA和OCT的一致性[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卫卫;活血化瘀汤对大鼠急性高眼压模型视网膜谷氨酸转运体GLAST表达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9年
2 (艹问)雪静;烧灼大鼠表层巩膜静脉法诱导建立慢性青光眼模型[D];青岛大学;2003年
3 文雯;青光眼住院病人构成及其变化[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4 魏忠燕;一氧化氮与青光眼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5 敖秀芹;加压培养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状态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6 赵晶晶;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双眼不对称分析在青光眼早期诊断的应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7 钱立峰;氪激光复合式虹膜成形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8 曲建梅;青光眼患者中MP-1微视野计与自动静态阈值视野计的对比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9 刘升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易发危险性的免疫和生化标志物[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10 戴琦;常规体检人群周边前房深度的随访观察[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健;青光眼失明的四大原因[N];大众卫生报;2002年
2 迟乃义;青光眼最怕忽冷忽热[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3 武警总医院眼科 副教授 陶海;专为治疗青光眼[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4 记者 熊琳;长期面对电脑当心患青光眼[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毛颂赞 (主任医师);青光眼患者的自我保健[N];家庭医生报;2009年
6 主任医师 张舒心;头痛小心青光眼[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7 藏青;青光眼饮食有禁忌[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8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 王一心 主任医师;你离青光眼有多远?[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9 李建业;青光眼五忌[N];民族医药报;2001年
10 是明启;青光眼重在早发现[N];大众卫生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