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与耐药机制的研究
【摘要】:
研究目的:
1.分析及评估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副反应,总结伊马替尼治疗经验。
2.分析原发GIST患者基因突变和伊马替尼继发耐药GIST患者基因突变的发生规律,分析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为防止伊马替尼耐药以及新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依据。了解基因突变与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关系,更好地阐明伊马替尼耐药机制。
3.目的是发现GIST KIT癌基因信号转导通路的特征,探测哪条通路与靶向治疗干预潜在相关。
研究方法:
1.胃肠道间质瘤的靶向治疗
分析我院2003年11月至2008年8月使用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治疗3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伊马替尼治疗经验。
2.基因突变与伊马替尼耐药的相关研究
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32例胃肠道间质瘤KIT基因第9,11,13,17外显子和PDGFRA基因第12,18外显子序列,总结胃肠道间质瘤基因突变的发生规律,并且结合临床随访资料,探索GIST患者发生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某些规律。分析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为防止伊马替尼耐药以及新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3.信号通路与伊马替尼耐药的相关研究
我们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信号通路中介物的表达,评价KIT突变类型与不同信号通路激活的相关性。发现GIST KIT癌基因信号转导机制的特征,探测哪条通路与靶向治疗干预潜在相关。
研究结果:
1.在接受治疗的32例患者中,28例(87.5%)患者CD117阳性,23例(71.9%)患者CD34阳性。获得最佳疗效时评估,有10例(31.3%)获得PR,9例(28.1%)获得SD,4例(12.5%)出现疾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1例(3.1%)获得疾病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8例(25%)患者为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随访时仍然有疗效,表现为无瘤生存。9例(28.1%)患者无明显副反应,23例(71.9%)出现药物副反应,包括17例(53.1%)出现2种或以上副反应,均为Ⅰ级或Ⅱ级副反应,3例(9.4%)患者出现Ⅲ级副反应,没有1例出现Ⅳ级副反应。
2.32例患者中22例病例存在KIT基因激活性突变,其中2例发生KIT基因第9外显子突变,17例发生第11外显子编码的跨膜区突变,1例发生第13外显子突变。2例发生PDGFRA基因第18外显子突变,8例未发现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表现为野生基因型。有13例伊马替尼耐药患者,其中包括4例原发耐药患者和9例继发耐药患者。9例继发患者中有5例没有发生二次突变,4例发生二次突变。而4例患者发生二次突变有两种表现类型。其中3例(病例8,12,18)突变为同一种类型,表现为KIT基因第17外显子同一处碱基发生替换突变,即密码子第2467位点T为G所替换(T2467G),可导致823密码子编码氨基酸由酪氨酸转变为天冬氨酸(Y823D)。1例患者为KIT基因第13外显子第1924位点A为G所替换(A1924G),导致642密码子编码氨基酸由赖氨酸改变为谷氨酸(K642E)。
3.所有GIST均见KIT强烈表达,伊马替尼治疗有效后,PKIT表达下降,其中获得完全缓解GIST PKIT表达水平最低,如果出现继发耐药,则PKIT表达再次上升。所有GIST中MAPK及PMAPK均见强烈表达,表达水平相似。未经伊马替尼治疗GIST和继发耐药GIST PAKT表达强烈,伊马替尼治疗有效GIST PAKT表达水平下降。所有GIST PMTOR表达水平相当。GIST中PCNA和BCL2表达相似,未经伊马替尼治疗GIST和伊马替尼耐药GIST第一次手术标本,高于伊马替尼有效GIST和完全缓解GIST表达,但同一患者不同时段,不同部位标本表达却有差异。
结论:
1.伊马替尼治疗GIST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且毒性能够耐受。具有高危因素的GIST患者,术后推荐辅助治疗。
2.伊马替尼继发耐药可能同KIT基因第17外显子密码子第2467位点T为G所替换(T2467G)和第13外显子第1924位点A为G所替换(A19246)相关。
3.RAS/RAF/MAPK和PI3-K/AKT/MTOR两条信号通路在GIST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均为KIT依赖性的,在伊马替尼继发耐药GIST中,PI3-K/AKT/MTOR通路比RAS/RAF/MAPK通路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