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族木聚糖酶的热稳定性与结构特征的关联研究
【摘要】:
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决定其功能,二硫键,离子对,疏水作用等结构因素都会影响蛋白质的热稳定性。大量的晶体结构研究表明,嗜温性和嗜热性的蛋白质内部疏水区域的序列和结构很保守,这表明嗜温性的蛋白质内部疏水核心的氨基酸同样堆积得非常有效,以保证其结构的稳定及功能的行使。在蛋白质内部疏水区域的点突变常常会破坏这种堆积效果,从而导致蛋白质热稳定的降低。因此目前对于蛋白质热稳定性提高的点突变大多数都是发生在蛋白质的表面。
本论文第一次报道了在蛋白质内部疏水区域的两个半胱氨酸之间的疏水结合提高了蛋白质的热稳定性。本论文通过定向进化和定点突变鉴定了来源于Neocallimastix patriciarum的木聚糖酶C(XynC)内部疏水核心的一个点突变(G201C),该点突变导致该突变体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同时酶的比活也显著提高。在该突变体中,201位和50位的半胱氨酸所形成的疏水结合是导致热稳定性提高的主要原因。突变体的SDS-PAGE和自由巯基的测定均表明50,201位的半胱氨酸之间并不形成二硫键。这表明半胱氨酸不但可以通过形成二硫键,还能通过其本身的强疏水性质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在50和201位点上为半胱氨酸的G201C和C60A-G201C两个突变体比本研究中其余的木聚糖酶突变体的热稳定性都要高。通过圆二色光谱分析,G201C的T_m值比野生型提高了9度,C60A-G201C提高了12度。经过酶活测定,G201C和C60A-G201C在所有的温度和pH值所测定的比活都要比野生型高,在72度,C60A-G201C的酶活是野生型的6倍。这表示C60A-G201C突变体酶在工业应用中具有比野生型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该实验结果提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蛋白质内部氨基酸的疏水性从而改变蛋白质的热稳定性,为后来的蛋白质理性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另一方面,一些外界因素同样有可能导致酶的热稳定性发生变化,在这些外界因素中,底物一直被认为能够通过稳定酶的活性中心而使酶在高温下稳定。虽然底物对酶的热稳定作用是被报道得较多的,但通过点突变提高底物对蛋白质的热稳定作用却很少被报道。本研究中,我们将XynC活性中心的57位的Asp突变为Asn。在底物不存在的情况下,XynC和D57N突变体的热稳定性是相同的;但是在底物存在的情况下,底物却能更好的稳定D57N突变体,使其表现出比野生型更高的热稳定性。突变体中的Asn57,Glu202与底物分子之间可能存在的氢键导致底物能更好的稳定突变体。该结果表明,酶在底物存在时的热稳定性同样可以改造的,这就为以后通过定向进化或理论设计提高工业用酶的热稳定性指出了另一种方向:通过增强底物对酶的稳定作用而使酶的热稳定性提高。这种突变体的获得一方面可以满足于工业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了解底物和酶的结合机制提供了理论模型。
|
|
|
|
1 |
周晨妍;王武;邬敏辰;;Arg引入“Ser/Thr”平面对木聚糖酶XynⅡ热稳定性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2 |
罗鏊琳;陈彩芳;张洋;叶秀云;;一种木聚糖酶的分离及其酶学性质研究[J];科技资讯;2006年14期 |
3 |
韩承业;余世袁;欧阳嘉;李鑫;周娟;许艳;;定点突变提高里氏木霉木聚糖酶(XYN Ⅱ)的稳定性[J];生物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
4 |
齐海燕,郑幼霞;链霉菌耐温型种间融合重组子淀粉酶热稳定性的比较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1989年04期 |
5 |
徐莹;何国庆;李景军;潘敏尧;;菌源性弹性蛋白酶稳定性提高方法的研究[J];科技通报;2006年01期 |
6 |
蒋昱;吴振宇;苏祥林;汪家友;杨银堂;;氟化非晶碳薄膜结构与热稳定性研究[J];电子器件;2006年02期 |
7 |
董立闽;郭霞;渠红伟;邹德恕;廉鹏;邓军;沈光地;;AlGaAs湿法氧化的热稳定性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6年09期 |
8 |
王文君;王力元;;193nm光致抗蚀剂用新型阻溶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
9 |
闫建成;何智兵;阳志林;陈志梅;唐永建;韦建军;;玻璃微球表面辉光等离子体聚合物涂层的热稳定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0年11期 |
10 |
庄瑞舫;施太庚;;二硫代乙二酰胺合铜螯聚物的电磁性质和热稳定性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3年03期 |
11 |
杨建中,曹蕙婷,张祖传,张振范;抗体对猪脑尾核乙酰胆碱酯酶的热稳定性的影响[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1981年03期 |
12 |
汪信;忻新泉;戴安邦;;气相色谱法研究配位化合物的热稳定性 Ⅲ.羧酸镍盐的热分解[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2期 |
13 |
李建华;林建明;魏永聪;朱国清;许承晃;;碱卤晶体色心的形成及热稳定性[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1期 |
14 |
张酣,赵勇,刘双怀,何振辉,陈祖耀,钱逸泰,张其瑞;YBa_2Cu_(3-x)Zn_xO_(7-y)体系的超导电性和热稳定性[J];低温物理学报;1989年04期 |
15 |
曹干;;甘蔗不同基因型2种光合酶的热稳定性[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
16 |
冯玉清,侯利娜,朱涛,姚淑德,詹文山;具有纳米氧化层的磁性隧道结的热稳定性研究[J];物理学报;2005年09期 |
17 |
戚玉敏,崔春翔,申玉田,刘双进,袁学敏;钛酸钾晶须的高温热稳定性[J];硅酸盐学报;2005年10期 |
18 |
刘衍聪;岳吉祥;;热稳定性混合生长型聚晶金刚石研制[J];人工晶体学报;2006年02期 |
19 |
王永在;廖立兵;;含有机模板钒磷酸盐热稳定性比较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06年05期 |
20 |
程光宇;王晓炜;吴京燕;陶明煊;夏纪凤;;16种食用菌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热稳定性及同工酶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