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戈壁沙尘气溶胶的表征、识别、长途传输及其对下游区域环境的影响
【摘要】:
沙尘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从干旱半干旱地区向大气中输送的沙尘气溶胶约为1000-3000万吨,占到全年气溶胶排放量的二分之一。中亚沙尘有两大主要源区:一是位于我国西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另一个是蒙古和我国北方的戈壁地区。由强劲的气团带入大气的沙尘可通过长途传输到北京,台湾,日本,韩国,甚至到达北太平洋以至北美地区;同时在我国近海及太平洋发生沉降,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碳循环乃至全球气候系统。
本论文一部分是2006-2008年春季对位于中国戈壁沙漠东北部多伦地区气溶胶的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与其他两个亚洲沙尘源区陕西榆林(YL)和新疆塔中(TZ)的气溶胶作比较,得出以下结论-----中国戈壁沙漠的气溶胶表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1)以多伦为代表的中国戈壁东北沙漠沙尘中Ca/Al比值仅有0.5,这与西北沙尘源区Ca/Al比值高达1.5以上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发现,使得Ca/Al比值成为区分我国两大沙尘源区和判断下游地区外来沙尘来源的最可靠的判据。
(2) As、S、Cd、Pb和Zn等元素在细颗粒物PM2.5中的富集系数分别高达69.2,42.5,98.7,21.7,18.6,表明即便在沙尘源区,气溶胶也已受到长途传输而来的或本地人为污染源的影响。
(3)以多伦为代表的戈壁沙尘源区在向下游输送的气溶胶中携带的硫更多的是不溶性硫,而不像新疆塔克里玛干沙漠更多的是以SO42-存在,而是以不溶性S存在。
本论文的另一部分通过4个地面站点(多伦DL,北京BJ,泰山MT,上海SH)组成的沙尘气溶胶采样网络监测了2007年春季中国典型沙尘事件及沙尘气溶胶穿越中国南北的中长距离传输。通过对比分析后向/前向气团运动轨迹和特征示踪元素比值Ca/Al发现了此次沙尘的长距离传输源自蒙古戈壁,途经华北/东北、绕道东海,部分最后沉降于到上海、长三角下游地区的主要传输途径和主要位于华北/蒙古戈壁地区的低钙区沙尘源。
|
|
|
|
1 |
肖辉,GregoryR.Carmichael;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影响硫酸盐形成的模式评估[J];大气科学;1998年03期 |
2 |
刘立超,王涛,周茅先,李新荣,失吹贞代,柳泽文孝;沙坡头地区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的试验观测研究[J];中国沙漠;2005年03期 |
3 |
;后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1期 |
4 |
成天涛;吕达仁;于兴娜;王庚辰;陈建民;;浑善达克沙地沙尘气溶胶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
5 |
成天涛,吕达仁,陈洪滨,王庚辰;浑善达克沙地沙尘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J];科学通报;2005年05期 |
6 |
牛生杰,章澄昌,孙继明;贺兰山地区沙尘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的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2001年02期 |
7 |
牛生杰,孙继明,陈跃,刘宏杰;贺兰山地区春季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的观测分析[J];高原气象;2001年01期 |
8 |
成天涛,吕达仁,陈洪滨,李占清;浑善达克沙地沙尘气溶胶的粒谱特征[J];大气科学;2005年01期 |
9 |
傅木森;卢正永;陈燕峰;;某铀矿和水冶厂可吸入气溶胶调查[J];辐射防护通讯;1987年03期 |
10 |
刘毅,周明煜;北京及近中国海春季沙尘气溶胶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9年06期 |
11 |
周荣卫,刘红年,蒋维楣;中国地区沙尘气溶胶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J];气象科学;2004年01期 |
12 |
吴涧,蒋维楣,王卫国,姚克亚,袁仁民;我国春季大气沙尘气溶胶分布和短波辐射效应的数值模拟[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13 |
王明星,张仁健;大气气溶胶研究的前沿问题[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1期 |
14 |
沈振兴;李丽珍;游建昌;曹军骥;李旭祥;;前处理方法对微量沙尘气溶胶样品矿物实验结果的影响[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
15 |
高卫东,姜巍;塔里木盆地地区沙尘气溶胶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
16 |
王宏,石广玉,T.Aoki,王标;2001年春季东亚-北太平洋地区沙尘气溶胶的辐射强迫[J];科学通报;2004年19期 |
17 |
沈振兴,张小曳,曹军骥,王亚强,Sandrine Caquineau,李旭祥,张仁健;粘土矿物比率对沙尘源区的指示[J];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
18 |
徐宏辉;王跃思;温天雪;何新星;;北京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的粒径分布和垂直分布[J];环境科学;2007年01期 |
19 |
邓祖琴;韩永翔;白虎志;赵天良;;中国大陆沙尘气溶胶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8年10期 |
20 |
康凤琴;银燕;张逸轩;;中国北方沙尘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200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