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磁共振成像的多参数研究与临床应用
【摘要】:
第一部分
BI-RADS MRI结合数字化X线摄影诊断乳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根据BI-RADS的标准评价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乳腺磁共振成像(MR)形态学评价及时间-信号曲线(TIC)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对143个乳腺病灶进行FFDM、MR及TIC的检查,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的标准分别评判。比较各个征象在乳腺癌诊断中的阳性似然比(+LR);比较各项方法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比较FFDM与MR(形态学+TIC)在不同年龄组别、不同病灶形状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评价MR(形态学+TIC)在FFDM出现难以判断的不伴肿块的钙化时的诊断价值。
结果:(1)MRI形态学评价的价值(+LR:5.02)FFDM (+LR:3.34)TIC (+LR:2.67);(2)各征象阳性似然比(+LR)从高到低依次为:伴恶性钙化的恶性肿块(FFDM,+LR:23.26)边缘毛刺或不规则型肿块(MRI,+LR:7.56)非肿块样强化(MRI,+LR:3.17)仅见恶性钙化(FFDM,+LR:2.846)廓清型曲线(+LR:2.77)平台型曲线(+LR:2.33)=结构紊乱(FFDM,+LR:2.33)仅见恶性肿块(FFDM,+LR:1.99)仅见特殊征象(FFDM,+LR:1.74)。(3) MRI形态学评价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高于FFDM和TIC (P=0.014、0.007); FFDM与TIC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无差异(P=0.808)。三种方法对乳腺癌诊断的特异度无差异(P=0.405)。(4)对于年龄45岁的人群,FFDM对于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不如MR(形态学+TIC)(P=0.005);对于年龄≥45岁的人群,FFDM与MR(形态学+TIC)对于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均无差异(P=0.112、P=0.200)。(5)对于肿块型乳腺癌,FFDM对于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低于MR(形态学+TIC) (P=0.002);对于非肿块型乳腺癌,FFDM与MR(形态学+TIC)对于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无差异(P=0.483)。(6)对于不伴肿块的FFDM难以定性的钙化,MR(形态学+TIC)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敏感度100%;特异度59%)
结论:MRI形态学评价对于乳腺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时间-信号曲线是其有益补充。对于年龄45岁的人群、肿块型乳腺癌以及不伴肿块的难以定性的钙化,MR具有比FFDM更高的价值。
第二部分
乳腺肿块样强化灶的DWI与动态增强参数的研究
目的:评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动态增强参数在乳腺肿块样强化灶中的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对129个乳腺肿块病灶分别进行DWI和动态增强检查,测定ADC值及动态增强参数,并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的标准进行形态学评价。评价ADC值以及各项动态增强参数在乳腺癌诊断中价值;比较DWI、动态增强参数与MR形态学评价三者单独应用与结合应用时在肿块型乳腺病灶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1)82个非恶性病灶的平均ADC值:(1.34±0.34)×10-3s/mm2;47个恶性病灶的平均ADC值:(0.96±0.14)×10-3s/mm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48,p=0.000);(2)26个恶性病灶在动态增强早期(2分钟内)达峰值;20个非恶性病灶在动态增强早期达峰值,两者的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χ2=12.46,P=0.000)。(3)恶性与非恶性病灶动态增强晚期信号变化的趋势有差异(P=0.000),非恶性病灶动态增强晚期信号有持续上升的趋势,而恶性病灶信号有廓清的趋势。(4)MRI形态学评价的诊断效能与ADC值诊断无统计学差异(χ2=0.25,P=0.614);MRI形态评价与ADC值诊断效能均高于动态增强晚期信号改变(分别为χ2=6.42,P=0.011;χ2=9.49,P=0.002)。
结论:MRI形态学评价、ADC值及动态增强晚期信号改变均对乳腺肿块样强化灶具有诊断价值,三者结合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度(100%)。
第三部分
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灶的DWI与动态增强参数的研究
目的:评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动态增强参数在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灶中的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对50个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灶分别进行DWI和动态增强检查,测定ADC值及动态增强参数。评价ADC值以及各项动态增强参数在乳腺癌诊断中价值;比较DWI、动态增强参数两者单独应用与结合应用时在非肿块型乳腺病灶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1)17个非恶性病灶的平均ADC值:(1.21±0.21)×10-3s/mm2;33个恶性病灶的平均ADC值:(1.04±0.22)×10-3s/mm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6,p=0.012),阈值为1.16×10-3s/mm2时,ADC值对于非肿块样乳腺癌诊断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94%;(2)15个恶性病灶在动态增强早期(2分钟内)达峰值;2个非恶性病灶在动态增强早期达峰值,两者的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26)。(3)非肿块样强化灶恶性与非恶性病变动态增强各期信号值及总体强化程度均有差异,恶性病灶总体强化程度及动态增强各期强化程度均高于非恶性病灶,其中第二分钟末恶性与非恶性病灶的信号强度(S2)差异最可靠(p值最小);两者动态增强晚期信号变化趋势均较平缓,未见统计学差异。(4)ADC值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5±0.072;S2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0.073。两者的诊断效能无差异(χ2=0.41,p=0.522)。(5) ADC值与S2联合应用其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78%;特异度为88%,阳性预测值93%,阴性预测值65%。
结论:ADC值及第二分钟末信号强化程度均对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灶具有诊断价值,两者结合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和93%)。
|
|
|
|
1 |
刘守,张向苏,郭怀梅,任畅雪;脑磁共振成像断层组合全息技术的研究[J];光学学报;2001年05期 |
2 |
庞玉生,杨岳松,黄国英,陈张根,刘豫阳;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磁共振成像[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1年07期 |
3 |
翟昭华;颞部病变的磁共振成像[J];放射学实践;2001年02期 |
4 |
陈曌,王仁法,王承缘;骨髓的磁共振成像[J];放射学实践;2001年04期 |
5 |
杨星,王晓琪,魏瑞平;磁共振成像的技术发展与临床应用[J];北京军区医药;2001年03期 |
6 |
秦永春;磁共振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7 |
金银华,李吉,郝鑫,李志波;磁共振成像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的应用[J];化工劳动保护;2001年09期 |
8 |
卢文甫,宋康兴,王鲁宁,蔡幼铨,解恒革,王伟,汤洪川;少年型Hallervorden-Spatz病2例脑磁共振成像特点研究[J];现代康复;2001年15期 |
9 |
;诊断学[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2年11期 |
10 |
居胜红;磁共振成像新进展[J];现代医学;2002年06期 |
11 |
袁向东;儿童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36例临床与磁共振成像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7期 |
12 |
Scott Gottlieb,刘冰;新的磁共振成像成为心脏病的候选诊断方法[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2年04期 |
13 |
李少武
,戴建平;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和发展[J];当代医学;2003年07期 |
14 |
钱勇先,刘丽荣,徐凯,林家瑞;磁共振成像数据的不规则采集及图像重建软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年02期 |
15 |
付建新;自主门控技术——西门子医疗开创心脏磁共振成像新纪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3年04期 |
16 |
赵锡海;结肠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年06期 |
17 |
梁东群,方佳;浅谈磁共振成像图像的质量控制[J];实用医技杂志;2004年02期 |
18 |
;连载之十三:磁共振成像的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
19 |
李仰康,刘国瑞,Michael Amann;R成像新技术——螺旋磁共振成像[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年12期 |
20 |
王恒琨,孙志军,张文峰;磁共振成像在脉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