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导产业选择的无锡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摘要】:
进入21世纪,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全球经济正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前夜。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形势,我国出台和实施了“十一五”规划,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期提升整体产业发展水平,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并力求在部分关键领域实现超越。无锡经过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已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产业发展中瓶颈的制约作用、产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问题愈加明显。产业如何发展成为理论界、产业政策制定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大到国家,小到城市,能否实现经济赶超,摆脱资源和环境约束,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关键在于是否选择了适合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本文从产业发展学、技术创新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了无锡现有产业效率和成长性问题,并结合经济长周期理论,探求无锡未来主导产业的选择,分析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促进无锡主导产业发展,进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论文首先从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现状入手,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然后分析了无锡的经济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找出无锡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无锡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突破口,发展和壮大主导产业,从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在定性分析了无锡的经济和产业现状后,本文根据无锡2000-2008年14个主要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从效率和成长性两个方面综合考虑,运用DEA和因子分析方法,定量研究无锡现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比较优势,构建了无锡主导产业选择的二维空间矩阵模型,找出现有产业结构中的比较优势产业。无锡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不仅需要考虑无锡目前的产业结构,还需要放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趋势的大背景中分析。因此,本文又从世界范围和经济长周期的角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根据1979-2009年的世界GDP年均增长率和无锡GDP增长率数据,对无锡经济发展同世界经济发展的长波进行了耦合关联分析,并结合无锡产业发展现状,探讨了无锡未来的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无锡应该充分利用在电子信息产业的雄厚基础,迎接世界经济发展处于第五个经济周期的大好时机,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接着文章又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了无锡在发展物联网产业方面具有的优势。
在主导产业选择的基础上,本文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产业的特征,比较分析日本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和成果经验,思考对无锡的借鉴意义。具体到无锡的产业结构调整,根据第五章得出的物联网作为主导产业的结论,分析了物联网产业的特征,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研究了无锡主导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依赖问题,找出无锡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路径和实施步骤。虽然无锡发展物联网产业存在着机遇,但也存在着挑战,需要我们客观、辨证地全面分析。结合无锡产业发展和制度建设情况,文章指出了无锡主导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存在的负效应问题,并就通过物联网产业带动无锡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探讨。
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主导产业的形成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足够的资本积累,二是充足的市场需求;三是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内的创新。这三个条件中,第三个条件尤为重要,而无锡下一步实现主导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所欠缺的也是该条件。因此,本文从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角度,在A-U模型和反向A-U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制度因素的技术后发型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模型。针对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本文从硬件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无锡的技术创新优势情况,指出了下一步的发展之路。鉴于物联网具有产业链长、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因此,本文认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发展产业共性技术尤为重要。在上述三方面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无锡发展产业共性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认为无锡现有的科技储备资源和金融支持环境同无锡的经济实力不相称,说明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减少无锡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的制度性问题,并由此强调无锡应向国际、国内开放与融合,构建开放式区域创新网络,通过“千人计划”、“530”计划等方式,大量引进国内外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产业资源,加大同上海等金融中心的对接,形成无锡产业结构调整的开放式技术创新网络环境。
再接着,本文根据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产业发展历程和经验,说明产业的发展和变革中,政府所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并从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两个方面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最后,对本文的内容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并指出了论文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