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金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二醇氧化制内酯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内酯杂环化合物由于其具有高沸点、高溶解性、高电导率和稳定性能好的特点,可用作溶剂、萃取剂、吸收剂以及一些聚合物的单体,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纺织、香料、农药和医药等领域。本论文采用纳米Au作为催化剂,空气为氧化剂,在较温和的条件下通过二元醇的一步氧化来制备内酯,为内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条绿色、清洁并且高效的途径。
当Au以纳米尺寸分散时,在很多反应如低温CO氧化、醇氧化、水气转换、选择性加氢等反应中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并且由于其具有低温活性和高选择性的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论文通过对催化剂上Au的颗粒大小、Au的电子状态和载体效应的研究来揭示Au催化剂的活性位和催化机理。
本文中制得的纳米Au催化剂在催化一系列二醇如1,4-丁二醇、1,5-戊二醇、邻苯二甲醇等的氧化制备γ-丁内酯、6-戊内酯和苯酞中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通过对负载型Au催化剂的合成条件和催化剂组成的优化,催化剂载体的形貌和晶型的调变,以及复合载体的合成,得到了具有高催化活性、高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催化二元醇氧化制备内酯的Au催化剂,同时也对催化剂的活性中心、载体效应以及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
1.制备条件和催化剂组成对Au/TiO2催化剂的性质及其在催化空气氧化二醇制备内酯反应中的影响研究
以商业二氧化钛P25为载体,尿素为沉淀剂,采用均匀沉积沉淀法(HDP)合成了具有纳米尺寸的Au/TiO2催化剂,其中Au的平均粒径约5 nm。采用该方法合成的催化剂中Au与载体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在催化空气氧化1,4-丁二醇和1,5-戊二醇生成γ-丁内酯和6-戊内酯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研究发现,焙烧温度和Au负载量对催化活性均有较大影响,573-673 K焙烧,Au负载量为3-8%的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后发现,高温焙烧的催化剂上Au颗粒较大,而低温焙烧的催化剂上Au未完全转变成金属态,仍有氧化态的Au物种(Au3+)存在。负载量大于8%的催化剂,表面Au物种趋向饱和,Au颗粒部分团聚,催化活性下降。据此推测分散在载体表面的0价的小粒径的Au为催化的活性物种。
2.不同氧化物负载的Au催化剂(Au/MOx)的性质及其在催化空气氧化二醇制备内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合成了包括过渡金属和主族金属氧化物为载体的纳米Au催化剂,大部分催化剂在催化空气氧化1,4-丁二醇制备γ-丁内酯反应中都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
过渡金属氧化物负载的Au催化剂中,Au/TiO2、Au/MnOx、Au/Fe2O3、Au/Co3O4、Au/ZnO、Au/CeO2以及Au/ZrO2在l,4-丁二醇氧化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反应8小时后转化率和选择性都可达90%。其中,TiO2和MnOx负载的Au催化剂在反应4小时即可达80%的转化率,是1,4-丁二醇氧化制备Y-丁内酯的优良催化剂。Au/NiO活性相对较差,在该载体上的Au颗粒较大(-16nm),且由XPS表征可发现该催化剂表面Au含量较低,因此活性较低。
主族金属氧化物中Au/SnO2的活性甚至超过了一些过渡金属氧化物负载的Au催化剂,反应4小时后1,4-丁二醇已转化82%,反应8小时后转化率可达99%。由于Mg(OH)2呈碱性,会促进γ-丁内酯水解,Au/Mg(OH)2催化的1,4-丁二醇氧化中γ-丁内酯选择性较差。而通常被认为是惰性载体的Al2O3则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反应4小时和8小时后的转化率分别为58%和99%。
对于上述活性载体负载的Au催化剂,Au颗粒的平均粒径在4-7 nm,载体粒径为10-30 nm,表面Au含量均高于体相Au含量,Au颗粒很好地分散在载体表面。经ICP测试,大部分Au都能够沉淀于载体上,Au颗粒与载体之间形成相互作用。BET测试给出的催化剂孔道信息表明,即使载体的比表面积很小,若Au能较好地分散,也能得到高的催化活性。
由以上结果可以推测,Au颗粒必须足够小才能得到较高催化活性,但催化活性不仅与Au颗粒大小有关,载体的种类对催化活性也有较大影响,载体的比表面积并非催化活性的决定性因素,Au-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对催化活性影响较大。
3. Au/FeOx催化剂的载体效应及其在催化二醇氧化制备内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采用商业纳米氧化铁γ-Fe2O3、α-Fe2O3和Fe3O4作为Au催化剂的载体,发现Au在Fe3O4上分散最好,平均粒径为4.7 nm,其次是Au/α-Fe2O3 (5.5 nm)和Au/γ-Fe2O3(6.7nm)。该系列纳米氧化铁负载的Au催化剂在催化1,4-丁二醇氧化中的TOF值顺序为:Au/Fe3O4Au/α-Fe2O3 Au/γ-Fe2O3。尽管Au/Fe3O4有较高的初始活性,但由于Fe3O4易被氧化,在高温高压氧化性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被氧化成Au/γ-Fe2O3,导致最终的1,4-丁二醇转化率和内酯得率下降。在不同的气氛(空气、Ar、H2)下处理的Au/Fe3O4催化剂中,Au/Fe3O4-H2上Au的平均粒径最小(2.7 nm),然而却表现出与Au/Fe3O4-Ar接近的催化性能,由此可以推测,在不同铁的氧化物上负载的Au催化剂中,催化活性的差异主要不是由于粒径效应,而是载体效应所引起的。
采用水热法合成的FeOx-NF在不同温度下焙烧表现出不同的晶型和形貌。室温下干燥的样品主要以Fe3O4存在,经焙烧后氧化成γ-Fe2O3,当焙烧温度高于573 K时γ-Fe2O3向α-Fe2O3转变,氧化铁形貌也由颗粒和片状的混合形态向纳米片状转变。使用这些氧化铁作为Au催化剂的载体,得到的催化剂上Au均匀地分散在载体表面,平均粒径约为5 nm。Au/FeOx-NF在催化空气选择性氧化1,4-丁二醇和1,5-戊二醇反应中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转化率和选择性均高于商业氧化铁负载的Au催化剂。在1,4-丁二醇氧化反应中,γ-Fe2O3负载的Au催化剂得到了很高的TOF值(Au/FeOx-573的TOF值为624 h-1)。Au/FeOx-NF在1,5-戊二醇氧化中也得到了90%的转化率。催化剂表征结果显示,载体对Au的粒径和电子性质有显著影响,Au和载体间存在强相互作用。在y-Fe2O3负载的Au催化剂上电子由载体向Au转移,而α-Fe2O3则对氧化态的Au具有稳定作用,导致表面的Au部分以氧化态(Auδ+)存在。载体效应导致Au物种在颗粒大小和氧化态上有所差异,从而表现出二醇氧化反应的活性差别。该Au/γ-Fe2O3催化剂性质不同于商业γ-Fe2O3负载的Au催化剂,商业γ-Fe2O3负载的Au催化剂相比商业α-Fe2O3和Fe3O4负载的Au催化剂表现出差的催化活性;在Au/FeOx-NF中可能是因为γ-Fe2O3的特殊形貌和合成方法导致Au-Fe2O3相互作用增强,催化活性提高。
4.AuAIT催化剂的性质及其在催化空气氧化二醇制备内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在对Au催化剂载体碱性的研究中,我们采用γ-AlOOH和γ-Al2O3作为载体(AlT),载体采用普通的沉淀法制备。从室温到973 K升温处理,载体由γ-AlOOH分解为γ-Al2O3。γ-AlOOH可在573 K以下稳定,当温度达到773 K时,完全转化为γ-Al2O3。由CO2-TPD可知,γ-Al2O3(A1773、A1873、A1973)上只存在大量的弱碱性位和少量中等碱性位,而在γ-AlOOH中,A1573主要为中等碱性位,在A1373中除了中等碱性位还有一定量的强碱性位。用AlT负载的Au催化剂中,γ-Al2O3(A1773、A1873、A1973)上可得到粒径较小的Au颗粒(平均粒径约4 nm),而γ-AlOOH(Al373、Al573)负载的催化剂上Au的平均粒径为5-8 nm。AuAlT催化剂在催化1,4-丁二醇氧化反应中表现出比其他载体负载的Au催化剂更高的催化活性,其中AuAl773在反应1小时即可达到90%的转化率。尽管Au颗粒较大,AuAl373仍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反应1小时转化率达74%,所有的催化剂在反应8小时后均可达到100%的二醇转化率。由于载体有一定的碱性,而产物内酯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发生水解,该系列催化剂的选择性较Au/TiO2和Au/FeOx低,且随着时间延长,选择性先升高后降低。由此推论碱性位有利于醇氧化的发生,但会牺牲内酯的选择性。除了用于催化1,4-丁二醇氧化,该催化剂在催化1,5-戊二醇和邻苯二甲醇氧化得到6-戊内酯和苯酞的反应中也表现出很高的活性。
5.Fe-Al-Ox复合载体的合成及其负载的金催化剂在催化空气氧化1,4-丁二醇制备γ-丁内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分别采用包覆法、Al2O3上浸渍Fe2O3以及Fe2O3上浸渍Al2O3的方法得到了FeAOx、Fe2O3/Al2O3和Al2O3/Fe2O3的铁铝复合氧化物载体,经表征发现,Fe2O3/Al2O3和Al2O3/Fe2O3中Fe2O3与Al2O3只是简单的混合,Fe2O3与Al2O3未发生明显相互作用,而FeAlOx中Al2O3包裹在Fe2O3表面,TEM未观察到孤立的Fe2O3颗粒。XPS也表明FeAlOx表面富集Al,其表面Fe/Al比(1:18)最低,远低于体相(1:3.4),同时也比其他两种载体要低。FeAlOx负载的Au催化剂上Au颗粒均匀分散在载体表面,平均粒径为3.5 nm, Fe2O3的晶型为γ-Fe2O3, Au与载体间存在相互作用。FeAlOx负载的Au催化剂在1,4-丁二醇氧化反应中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比机械混合的Au/Fe2O3和Au/Al2O3要高,甚至接近活性最高的Au/Al2O3催化剂,而选择性要高于Au/Al2O3和Au/Fe2O3。该系列Fe-Al-O负载的Au催化剂的活性顺序为Au/FeAlOx Au/Fe2O3/Al2O3-Au/Fe2O3+ Au/Al2O3 Au/Al2O3/Fe2O3。
对Au/FeAlOx催化剂的Fe/Al比进行考察后发现,当Fe/Al从1:1变为1:16时,表面Fe/Al比从1:8降低到1:41。当Fe/Al=1:1时,Al2O3的量不足以将所有的Fe203覆盖,由透射电镜图中可以观察到孤立的Fe2O3颗粒,而增加Al含量至Fe/Al=1:4,Al2O3将Fe2O3全部覆盖,继续增加Al含量,Al2O3过多,导致与Fe的作用减弱,不利于催化反应的进行,且由于其碱性较强,对内酯选择性会有不利影响。因此Fe/Al比为1:4的催化剂在1,4-丁二醇氧化反应中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和内酯选择性。
|
|
|
|
1 |
黄朝蔚;;催化剂活性影响因素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18期 |
2 |
陈锡荣,张伟,闫一凡,张艳霞,郑竞成;钛系聚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5年05期 |
3 |
王东辉,郝郑平,程代云,史喜成;金催化剂在活性碳上负载活性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S1期 |
4 |
黎靖;程琰;孙苓瑕;杨楠;;锰氧化物催化剂催化燃烧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J];四川化工;2021年03期 |
5 |
王鉴;吴霞;张健伟;;两种铬系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乙烯聚合性能研究[J];精细化工中间体;2020年02期 |
6 |
田坤;杨胜飞;吴晓荣;欧阳建梅;阳新锋;;二氧化硫氧化制硫酸用钒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20年14期 |
7 |
王承学;龚杰;;二氧化碳加氢甲烷化镍锰基催化剂的研究[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1年01期 |
8 |
马红钦,谭欣,朱慧铭,张鎏,张晓军;新型无铬高变催化剂的研究开发[J];工业催化;2002年06期 |
9 |
;适用于页岩气与二氧化碳催化重整制备合成气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J];齐鲁石油化工;2021年01期 |
10 |
付长亮;王利平;王少鹏;王宇飞;张峻炜;;钇掺杂钌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对硝基甲苯加氢制对甲基环己胺[J];精细石油化工;2020年02期 |
11 |
邱学武;李泽宇;蔡思翔;姜宏;;制备方法对铁钛催化剂物化性能及脱硝活性的影响[J];人工晶体学报;2020年09期 |
12 |
黄昱琪;梁雪莲;谢建榕;刘志铭;林国栋;张鸿斌;;一种环己醇催化脱氢制环己酮用高效新型催化剂[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
13 |
腾娜;任清华;那海宁;朱锦;;聚合物纤维固载型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J];高分子通报;2015年08期 |
14 |
武克瑞;;催化剂与催化作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78年04期 |
15 |
杨修洁;陈建强;任丰丰;黄士堂;高婷婷;周爱秋;张树永;;催化剂活性测定实验的改进[J];大学化学;2008年05期 |
16 |
顾忠华;罗来涛;蔡建信;;金催化剂及其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06年10期 |
17 |
赵贵木;氧化锆在催化剂中的应用[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199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