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社区孕产妇基本保健适宜技术研究

周英凤  
【摘要】: 目的 孕产妇保健技术和方法众多,如何遴选出“安全、成熟、价廉、易操作、参与度高且效果明显的”孕产妇保健技术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全面系统了解国内、外孕产妇保健现状和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遵循卫生技术评估和循证医学的原理,遴选出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结合国内社区的特点,通过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遴选并论证出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提出被我国社区普遍接受的孕产妇孕前、产前、产时和产后等各期保健间隔周期、保健内容和保健路径,是本研究的目的。 方法 本研究力图对个体、技术、操作三个维度进行整合,以全流程、系统性和操作性作为总体研究思路,以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卫生技术评估、循证医学、项目管理及业务流程管理思路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以文献计量分析、专家咨询、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焦点组访谈、现场调查、综合评价法为具体的研究的方法,实现孕产妇保健技术到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再到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的遴选和论证。资料主要来自国内外文献资料和现场资料,现场资料包括北京、常州、嘉定三地的妇幼保健院及下属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场调查和专家论证。 结果 (一)国内外孕产妇保健现状的研究 本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是系统了解国内外孕产妇保健现状和技术使用情况。因此,通过对24本国内保健手册、56篇国内文献、48项国内法规政策和10本国外保健指南的国内外文献的系统评阅和来自北京、常州和嘉定三家妇幼保健院及下属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0名专家和40位孕产妇的访谈的现场资料的收集,系统、全面地了解了目前国内外孕产妇保健的现状和技术使用情况。孕前保健在框架、评价方法、保健流程及实施形式上已基本完善,但国内尚未系统开展孕前保健服务;产前保健在政策支持和开展模式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但国外已经形成了基于社区的孕产妇保健模式,而国内针对社区的孕产妇保健研究甚少;产时保健以住院分娩为主;产后保健基本上建立了基于社区的产后家庭访视模式。在技术方面,孕产妇保健技术和方法众多,其中,孕前保健主要包括六大类技术,67个条目;产前保健主要包括七大类技术,107个条目;产时保健主要包括四大类技术,24个条目;产后保健针对产妇的包括七大类技术,22个条目,对新生儿的包括四三大类技术,16个条目。 (二)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的遴选与论证 在系统了解孕产妇保健现状和技术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本研究第二部分是从众多孕产妇保健技术中遴选出适宜的孕产妇保健技术。因此,本研究根据卫生技术评估和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孕产妇保健技术的适宜性进行了文献遴选和现场论证,文献主要包括20篇国内期刊文献、186篇国外期刊文献和5本国外保健指南,现场论证包括北京、常州和嘉定三个保健院及下属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0名专家。结果表明,孕前保健具有较好的效益和效果,孕前保健包括风险评估、孕前咨询与健康促进、知情选择与医学干预,但涉及的大部分技术均来自专家建议,缺乏系统的文献评价。产前保健也具有较好的效益和效果,产前保健包括信息采集、体格检查、产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健康档案管理、转诊评估和健康教育与促进,涉及的大部分技术均有系统的文献评价,评价显示,部分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保健技术的效果是缺乏证据支持的。产时保健中,与分娩相关的大部分技术均有系统的文献评价,并根据技术的适宜性分为有益的技术、常用但不适宜的技术、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技术和应该废除的技术四大类。产后保健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产后保健包括针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评估和健康教育与促进,产后保健服务并不涉及复杂的技术。经过文献遴选和现场论证,孕产妇保健技术中,除了已经被普遍接受的适宜技术(如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健康教育)外,孕产妇保健方面共有27项适宜技术,其中11项技术为产时适宜技术。 (三)构建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 在明确了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遴选出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本研究第三部分构建了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课题组通过对417篇国内期刊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结合国内社区的特点,拟定了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通过对来自北京、常州和嘉定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0名专家进行的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由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六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安全性0.2710、经济性0.1737、有效性0.1796、成熟性0.1397、可操作性0.1333、参与度0.1027。 (四)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的遴选与评估 本研究第四部分主要是借助指标体系实现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到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的遴选,并进一步明确所遴选出的社区适宜技术在社区机构的可操作性。因此,课题组根据构建的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及来自北京、常州、嘉定妇保院的下属16个社区机构的30名专家及40名孕产妇的现场调查,按照指标体系的评分标准和筛选流程,对课题组前期遴选出的16项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进行了社区适宜性评估,按照指标体系进行评分,≥7分为社区适宜的原则,遴选并论证出了10项适宜于我国社区的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 然后,通过基线调查及研究的阶段性评估,对课题组遴选出的社区适宜技术在社区机构的操作性及认可度进行了评估,评估显示,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在社区内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但社区发展不平衡,部分社区机构的孕产妇保健服务日趋萎缩,部分社区机构不适宜技术过度使用。同时,对我国社区开展孕产妇保健的频次、时机和内容进行了评价,为构建我国社区孕产妇保健模式提供了政策依据。 结论 亟需建立基于社区的孕产妇全流程保健模式,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亟需从政策、供方、需方促进孕前保健服务的系统开展,并逐步过渡到基于社区的孕前保健模式;政府需要制定政策引导和增加资源支持,促进我国社区孕产妇保健模式的建立,根据经济水平和社区服务提供能力,制定频次适宜的产前保健服务包,并制定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促进社区对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的使用,避免非适宜技术的过度使用;加强产时保健适宜技术的使用;进一步强化基于社区的产后保健模式,促进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德美,王敬群,罗湘元,匡红艳,高忠志;在基层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适宜技术的必要性[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2 杨灵;李晓玲;;宁夏农村儿童哮喘适宜技术56例推广示范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11期
3 ;全国儿科主任(新生儿专题)临床适宜技术高研班通知[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年01期
4 程百里,叶丽芳,姚云华;适宜技术在控制小工业职业危害中的应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7年11期
5 刘月芬;脑损伤儿早期诊断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年06期
6 林艳丽;高三友;宗上纲;周财亮;;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研究进展[J];医药论坛杂志;2006年22期
7 巫云辉;陈玉明;李焕平;;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六大适宜技术工作的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年03期
8 童琦;;重庆市启动“避孕节育/生殖健康适宜技术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年04期
9 ;“乡村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函授继教课堂”开课[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年04期
10 张莹;葛建一;;利益机制视域下临床适宜技术的推广[J];卫生软科学;2010年01期
11 马晓燕;;中医适宜技术社区应用举隅[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16期
12 俞科贤;李杰;吴萍;保守魁;洒玉萍;;基于中医理论的慢性支气管炎适宜技术防治概论[J];中医研究;2011年01期
13 ;《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手册》[J];中国社区医师;1992年01期
14 谢荣诚,杜丹丽;农村适宜技术——把住妇产科院内感染第一关[J];中国乡村医药;1995年01期
1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25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J];中医药导报;2008年07期
16 施仁潮;;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机制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年11期
17 白雅敏;王卉呈;董建群;陈晓荣;赵文华;;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年06期
18 王琪,郭翠梅,柳顺玉;产程中适宜技术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1年10期
19 王宇明;郭金玲;高三友;林艳丽;;河南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初步思考[J];河南医学研究;2005年04期
20 杨土保;彭丽霞;张凯军;龙开超;陈旭波;李钢强;;基于TOPSIS法的农村卫生与计划生育适宜技术推广绩效评估[J];中国卫生统计;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蕾;;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和对策[A];2011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文集[C];2011年
2 朱永苹;林寿宁;廖东燕;黄建民;;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化疾病诊治适宜技术现状的调查[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3 朱永苹;林寿宁;廖东燕;黄建民;;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化疾病诊治适宜技术现状的调查[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4 莫霞;;朝向适宜技术的城市设计策略[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何杨;童琦;刘俊;李勤;;重庆市农村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现状调查[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6 侯中伟;;加速中医全科医学建设,大力发展中医适宜技术[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7 汤旭磊;傅松波;甄东户;吴晓燕;成建国;韩婕;;欠发达地区基层糖尿病规范化防治的适宜技术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林寿宁;朱永苹;廖冬燕;黄建明;刘容;杨伟兴;余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脾胃疾病诊疗适宜技术现状与需求调查方法初探[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9 刁文丽;刘莉;于丽娅;李宁;穆慧娟;邢立莹;潘国伟;;辽宁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县级技术推广与管理人员绩效评估调查[A];2011第三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江苏省医学科研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刘仲华;;社区骨质疏松防治适宜技术研究与实践[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成立十周年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爱国;神经根型颈椎病推拿适宜技术筛选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李雪梅;我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评估筛选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任建萍;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综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周英凤;社区孕产妇基本保健适宜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刘蓉蓉;地震应急医疗队的适宜技术筛选与资源配置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6 吴永发;地区性建筑创作的技术思想与实践[D];同济大学;2006年
7 李蕾;建筑与城市的本土观[D];同济大学;2006年
8 谭良斌;西部乡村生土民居再生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9 胡凌娟;针灸临床服务发展现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唐玮;“长三角”地区城市舒适性住宅适宜技术及策略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亮;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马艺珈;浙江省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政策评价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3 邱静梅;农村西医卫生适宜技术的系统评价和需求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4 董莹;北京市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推广效果的调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郑晓宇;45项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综合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朱秀;关于两省四县农村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现况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刘建武;浙江省卫生适宜技术信息资源建设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8 宋炜路;农村地区儿童疾病诊疗卫生适宜技术需求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张洋;以中医颈椎自我调筋术为例探索中医适宜技术如何进行社区推广[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林颖欣;2009年福州市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缺项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王明义 龚庆华 周民民;临澧荣膺全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县[N];常德日报;2008年
2 记者 阎红;辽宁一批适宜技术推向农村[N];健康报;2008年
3 通讯员 乔当归;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南阳落地生根[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4 刘宁春;我省面向农村推广卫生适宜技术项目[N];江苏科技报;2009年
5 记者 杨林 实习生 尹坤;我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N];江西日报;2009年
6 记者 杨鸿恩 陈振山;河北建考评机制推广适宜技术[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7 记者 洪本荣 通讯员 伊凡;江西四万多乡医学习中医药适宜技术[N];健康报;2009年
8 山东省宁阳县卫生局 张绍学;宁阳县农村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调查报告[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9 乔当归;“三步棋”提升中医药服务[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杨朝晖;让农民告别“看病贵”[N];科技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