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江苏省海门市原发性肝癌时间趋势及相关危险因素队列研究

王娜  
【摘要】: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是全世界第五位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三大肿瘤类型,而全世界约55%的PLC病例在我国。根据2003我国35个肿瘤登记处的统计结果,PLC发病率最高的县市为:江苏启东、广西扶绥和江苏海门。此次研究的现场即位于上述我国PLC高发区-江苏海门市。 近年来,不同国家及地区的PLC发病与死亡呈现不同的趋势,与各人群危险因素的分布及防控措施的实施有关。海门市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PLC综合防治措施以来,当地人群PLC死亡率自1990年后出现下降趋势,但是,近年来成人PLC死亡趋势未有系统研究。肿瘤及死因传报资料显示当地人群PLC风险仍然居高不下,提示需要对当地男性及女性居民PLC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男性的PLC风险远高于女性,其性别差异的原因至今未能有系统解释,而HBV感染是PLC高发区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在海门市居民危险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相加模型,评估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我国是肝炎大国,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带来的其它健康结局的影响,本研究也展开系统分析。此外,除了母婴传播获得HBV感染外,成人急性肝炎是否也影响PLC及其他死因的死亡危险及死亡年龄,这种影响是否与急性肝炎的发病年龄有关,也成为此次研究的内容之一。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其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 1.海门市队列概况 研究人群来自我国原发性肝癌高发地区——江苏省海门市,近9万人的人群队列始建于1992年,死因资料收集至2008年底。本研究纳入89789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进入队列时年龄介于25-69岁,其中男性60076例,女性29713例。队列成员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约15.8%。截止至2008年12月31日,队列成员平均随访14.5±3.9年,期间共有6046名研究对象失访,年均失访率约4.6‰。8920例研究对象死亡,其中2035例死于PLC,包括男性1721例,女性314例。队列成员PLC总死亡率为156.59/10万人年,男、女性分别为198.44/10万人年及72.62/10万人年,高于其他地区水平。男女死亡率比约为2.73:1。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性PLC死亡率均升高,但性别比下降,提示性别差异在高年龄组逐渐减弱。 原发性肝癌及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 CLD)是海门市HBsAg携带者的主要死因,占男性及女性HBsAg携带者所有死亡的71.2%及61.2%,而这一比例在男女性HBsAg阴性组仅为12.4%及7.9%。 2.海门市男性队列成员PLC死亡率时间趋势分析 将1994年1月1日仍然存活的海门市男性队列成员,划分为不同的出生队列,并将1994-2008年的随访划分为5个随访区间,分析不同出生队列男性随访期间PLC死亡 率的变化趋势。计算PLC标化死亡率,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男性队列成员的PLC标化死亡率由1994-1996年间的222.78/10万人年下降至2006-2008年间的166.50/10万人年,变化百分比(Percent Change, PC%)为-20.8%,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为-2.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不同年份出生的研究对象表现出不同的时间趋势:1960年之前的出生队列,均呈现PLC死亡率的下降趋势。而1960年之后出生的研究对象,PLC死亡率在随访期间不断上升。究其原因,1960年之后的研究对象,其HBsAg携带率高于之前的研究对象,且PLC死亡病例中HBsAg阳性者的比例较其他出生队列高,因此,HBV高感染率可能是该人群PLC死亡危险升高的原因。然而,尽管1960年之后出生的研究对象PLC死亡率上升,但仍低于之前出生的研究对象在相同年龄时的水平。因此,总体说来,海门市男往成人的PLC死亡率在随访期间降低。但是,1960年之后出生的研究对象,其HBsAg高携带率的原因及PLC死亡率的上升趋势值得关注。 3.海门市队列成员PLC危险因素分析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分析男女性PLC相关危险因素,计算其危险度比(Hazard Ratio, H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 海门市成年男性可能的PLC危险因素包括:HBV感染(HR=15.97,95%CI:14.29,17.85)、职业为农民(HR=1.32,95%CI:1.17,1.49)、吸烟(吸烟量为1-10、11-20、20及以上(包术年)者较不吸烟者HR分别为1.18、1.20、1.31,且呈剂量反应关系(P-trend0.001)),既往急性肝炎史(相比于无肝炎史者,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炎类型(未知)的HR分别为1.36、2.07、1.97)、PLC家族史(HR=1.97,95%CI:1.68,2.32)。轻度饮酒对PLC可能具有保护作用(HR=0.85,95%CI:0.75,0.95),规律饮茶、饮水类型及主食类型未发现与男性PLC死亡危险有关。 海门市成年女性可能的PLC危险因素包括:HBV感染(HR=21.63,95%CI:16.16,28.96)、既往急性肝炎史(相比于无肝炎史者,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炎类型(未知)的HR分别为1.60、2.96、2.12)。其他因素,包括职业、PLC家族史、吸烟、饮酒、饮水类型、主食类型,均未发现与PLC死亡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此外,虽然规律饮茶与PLC死亡之间的关联无统计学差异(HR=0.60,95%CI:0.35,1.03),但是,相比于饮茶者,非饮茶者的PLC死亡率高出61.1%,提示饮茶可能对降低女性PLC死亡率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4.性别与HBV感染对原发性肝癌死亡率的交互作用分析 此次研究采用Cox回归模型,以女性HBsAg阴性组的PLC死亡率水平作为基础风险,通过计算相加模型的三个统计量: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Relative Excess Risk of Interaction, 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例(Attributable Proportion of Interaction, API)、S指数(Synergy Index, SI)及其95%可信区间,评估性别与HBV感染对PLC的相加交互作用。 对相关因素(包括年龄、职业、既往肝炎史、PLC家族史、吸烟、饮酒)进行校正后,相加模型的三个交互作用统计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ERI:31.38(95%CI:21.82,40.94);API:0.57(95%CI:0.53,0.61);SI:2.37(95%CI:2.05,2.74))。由此表明,男性与HBV感染对原发性肝癌死亡率存在协同作用,即:与女性相比,男性对HBV感染引起的PLC死亡作用更为敏感。男女之间PLC死亡率的巨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这种对HBV感染的敏感性不同来解释,至少对PLC高发区的人群如此。此外,分别对三个不同年龄段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一交互作用在各年龄组均存在,且RERI等统计量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意味着性别-HBV感染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低年龄组的影响更为明显,在高年龄组有所减弱。 5.HBV感染对PLC及CLD死亡率及死亡年龄的影响 海门市队列成员所有慢性肝性相关死亡率为211.22/10万人年,其中74.1%死于PLC。肝硬化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是CLD的主要死亡类型,男性、HBsAg阳性均使得PLC及CLD死亡率升高。HBsAg阳性者在各慢性肝性相关死亡病例中占75%-80%。 HBV感染除了使得各死因死亡率水平升高外,还使得男性PLC及CLD死亡年龄较非感染者提前约5-6岁。而对女性而言,HBV感染仅使得PLC死亡年龄提前5岁左右,但对女性CLD死亡年龄无影响。 与其他研究不同,本研究并未发现相同HBsAg携带状况下,性别对同一死因的死亡年龄产生影响(P0.05)。因此,男女性整体死亡年龄的差异,可能由不同研究样本中男女性HBsAg阳性率的差异所造成,而与性别本身无关。 此外,男性HBsAg阳性组及阴性组均表现出以下死亡年龄趋势:慢性病毒性肝炎PLC肝硬化。结合三种死亡结局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结果提示,HBV慢性感染相关的三组死亡病例之间,患者的HBV基因或其他致纤维化及致癌因素的分布可能存在差异。 6.既往急性肝炎史对PLC及CLD的影响 18.4%的海门队列成员具有既往急性肝炎史,其PLC、CLD死亡率均高于无肝炎史者。具有既往急性乙型肝炎史的研究对象,其其他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也高于无肝炎史者。即使对HBsAg阴性的研究对象,既往肝炎史仍使得男女性各死因死亡率升高。 相同死因的研究对象,其不同类型急性肝炎的发病年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是,自急性肝炎发病到研究对象死亡的时间间隔,在各死因中,均以具急性乙型肝炎史的研究对象最短。(如:男性PLC死亡病例,急性肝炎发病到死亡的中位时间间隔分别为甲型肝炎史17.5年、乙型肝炎史12.1年,未报告准确类型肝炎15.5年)。 肝炎发病到PLC死亡之间的时间间隔,随急性肝炎发病年龄的升高而下降。将两个时间变量进行对数转换后,二者之间存在线形相关(P0.0001)。但相比之下,急性肝炎发病后的时间间隔更为重要,尤其对急性乙型肝炎,无论其发病年龄早晚,在发病10-15年后,均应加强其原发性肝癌的监测及随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晓明;;急性肝炎时血清甲胎蛋白的变化[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内科学分册);1976年01期
2 仓决;白玛;;藏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肝炎的临床分析[J];西藏科技;2017年04期
3 宗鼎法;;急性肝炎,不可滥用药物[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7年02期
4 程林;揭丽;;急性肝炎的诊治[J];肝博士;2010年04期
5 池晓玲;;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的特点及治疗[J];肝博士;2010年04期
6 那民;石爱军;刘淑梅;孙剑;;CT扫描在急性肝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7 董靖,赵文霞;论实脾法在急性肝炎中的应用体会[J];陕西中医;2005年09期
8 卓少斐,夏家宝;犬急性肝炎病的诊治[J];浙江畜牧兽医;2001年01期
9 周红芳,朱宏幼;上海市卢湾区1997~1999年急性肝炎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00年09期
10 赵卫青,冯小榕;281例急性肝炎病因分析[J];临床荟萃;1997年24期
11 施彩芳;小儿急性肝炎150例的病原与预后[J];交通医学;1997年02期
12 陈泽棣;蜂王浆可治急性肝炎[J];农村新技术;1997年09期
13 周秀芬,吴志茹;B超诊断在急性肝炎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4年12期
14 伍启宏;谈扶正在急性肝炎治疗中的重要性[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15 肖金豪;;初探中医对急性肝炎的早期诊断[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16 王付民;;中药为主治疗急性肝炎176例临床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1987年03期
17 张厚勤;张大安;孙荫蕉;李庆丰;;急肝1号治疗急性肝炎9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1988年05期
18 胡金满;;解毒饮治疗小儿急性肝炎62例[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19 王晓明;;急性肝炎时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的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内科学分册);1978年Z2期
20 王川东;急性肝炎预后的临床研究[J];日本医学介绍;198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白慧霞;顾炳权;;M-AST检测对急性肝炎预后判断的意义[A];第三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于兆安;;地坛牌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肝炎64例临床观察[A];心脑病药物临床评价专家谈[C];1998年
3 陈冬峨;董长垣;郭蕊;严亚琼;彭飞;居颖;;肝细胞癌危险因素的风险研究[A];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徐玉敏;谢青;;成人EB病毒相关性急性肝炎25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白慧霞;顾炳权;;M-AST检测对急性肝炎预后判断的意义[A];第九届西北五省(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潘丽;雷家林;潘宝龙;孔繁林;林明;刘淑芹;向秀华;;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意义[A];玉溪市第八届检验医学学术年会暨科技成果推广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殷宏振;王琰冰;黄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A];第三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9年
8 黄春色;王秀丽;吴玉英;徐振兴;;766例肝病患者血清Pivka-Ⅱ检测结果分析[A];2018年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第十二届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8年
9 黄学兰;王利新;;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D-D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A];2017年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第十一届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汇编[C];2017年
10 胡敏华;陈燕;郑瑜宏;余小龙;陈岩松;林莺莺;;血清AFP、AFP-L3与GP73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应用的价值探讨[A];2017年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第十一届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汇编[C];2017年
11 谭顺顺;宋晓婷;国娇;贾蓉蓉;张春燕;;血清QSOX1、GSN、DKK1蛋白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预后价值[A];2017年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第十一届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汇编[C];2017年
12 胡敏华;陈燕;郑瑜宏;余小龙;陈岩松;林莺莺;;血清AFP、AFP-L3与GP73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应用的价值探讨[A];2018年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第十二届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8年
13 常福厚;;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A];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理与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14 杜昌利;;基于“中医肿瘤内涵”,关于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疗效评定标准的构思[A];第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7年
15 周大桥;;浅谈原发性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第二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16 周大桥;;浅谈原发性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2015年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进展学习班讲义[C];2015年
17 邵鸣;肖玉珍;胡丹;;原发性肝癌患者146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肝纤维化、肝硬化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8 荚卫东;许戈良;;原发性肝癌合并膈肌侵犯的手术治疗[A];第十五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5年
19 包剑锋;;重视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识别[A];2015年杭嘉湖感染性疾病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大会报告集[C];2015年
20 吴健雄;;发挥中西医优势治疗原发性肝癌[A];2013年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癌、肝病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娜;江苏省海门市原发性肝癌时间趋势及相关危险因素队列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高姗;上海市区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魏超;健脾磨积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王蒙蒙;血清糖蛋白糖基化分析技术研究及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5 刘晓洁;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开放、单臂、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6 徐晓庆;不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7 宋浩;锚蛋白ANK2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8年
8 胡泽楠;ARL6IP5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生物学作用[D];兰州大学;2013年
9 丁兢;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预后标记物的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10 王磊;MicroRNA-198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株增殖、迁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11 许太福;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围手术期症状性VTE临床分析及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改良及应用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12 阳国彬;基于数据挖掘的原发性肝癌辨治规律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年
13 黄仕思;Raptor和Rictor对原发性肝癌疾病进展及预后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14 高旭东;原发性肝癌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机制的初步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9年
15 郭粉粉;CD147功能性SNP与原发性肝癌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及其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16 艾宁;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锥形束CT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17 靳文剑;原发性肝癌预后相关的免疫病理学和临床因素分析[D];南昌大学;2017年
18 卢彦达;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疗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19 许飞;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及联合调强放疗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20 宣世英;原发性肝癌的生物病因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居颖;病原因子致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及相关信号通路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董绍斌;原发性肝癌合并HBV感染者的HBV基因特征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
3 隋洪婷;延边地区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征及分子机制研究[D];延边大学;2018年
4 熊雨;原发性肝癌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5 周顺;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中医学院;2019年
6 李佳;加速康复外科的集束化护理策略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7 吴清丽;甲胎蛋白与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临床特征关系分析[D];延边大学;2019年
8 李冉;龙虎抗癌免煎颗粒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年
9 李娜;原发性肝癌血清肝癌标志物及其他客观因素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年
10 陈泉竹;Regulome-SNP与原发性肝癌易感性的相关研究[D];延边大学;2019年
11 朱宝林;不同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围术期的对比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12 程志;原发性肝癌TACE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特点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9年
13 王娟;血清β2-微球蛋白及C反应蛋白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9年
14 李佳霖;基于倾向值匹配分析的ERAS在原发性肝癌肝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D];南华大学;2019年
15 徐永冰;CT/MRI图像融合在原发性肝癌~(125)I粒子治疗中的应用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19年
16 罗心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现状和决策树筛查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
17 韩青青;基于CT/MRI的影像组学预测含三氧化二砷方案的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的初步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
18 伍艳玲;早中期原发性肝癌根治性手术联合术中电子线放疗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年
19 刘虹;TACE联合RFA治疗特殊部位原发性肝癌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D];青岛大学;2018年
20 邴浩;中国东北地区汉族人群TM6SF2 rs58542926 SNP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陈青;上海急性肝炎发病率10年降86.4%[N];文汇报;2012年
2 记者 胡德荣;上海急性肝炎发病率十年下降九成[N];健康报;2013年
3 记者 胡德荣;上海急性肝炎发病率10年下降86.4%[N];健康报;2012年
4 记者 唐闻佳;创新疗法纳入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N];文汇报;2022年
5 首席记者 姚常房;新版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发布[N];健康报;2022年
6 通讯员 衣晓峰 施旸 记者 李丽云;原发性肝癌化疗耐药机理揭示[N];科技日报;2017年
7 记者 衣晓峰;姜黄素可逆转原发性肝癌化疗耐药性[N];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8 文一;中西医互补治疗原发性肝癌有优势[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9 王勉 周俏春;广西研究原发性肝癌个体化治疗技术获新进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10 融媒体记者 蔡增蕊;汇聚临床智慧结晶 助力健康中国[N];医师报;2021年
11 日升;拜耳支持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疗推广项目[N];中国医药报;2010年
12 记者 黄辛;解除娘胎里的“定时炸弹”[N];科学时报;2011年
13 本报记者 王潇雨;如何“激活”队列研究[N];健康报;2019年
14 记者 付东红 通讯员 余灿清 陈丽颖;超大规模队列研究揭示健康风险[N];健康报;2016年
15 记者 李天舒;有机氯类农药或可增加原发性肝癌风险[N];健康报;2012年
16 中国工业报 韩登军 通讯员 刘昊宇 李伟 冀纲;精准医学国家队列共享平台在泰州启动[N];中国工业报;2019年
17 实习记者 顾月冰;599名医生创下最长听诊队列纪录[N];健康报;2019年
18 ;河南一项研究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小三阳”多于“大三阳”[N];大众卫生报;2000年
19 孙永钢;“贫困队列”规模越变越小[N];秦皇岛日报;2007年
20 本报记者 唐闻佳;许多疾病可追溯到生命早期[N];文汇报;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