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经济节镍型不锈钢局部腐蚀行为研究

高娟  
【摘要】: 受高性价比需求与镍资源节约需求的推动,经济节镍型不锈钢在近10年中呈现迅速发展的势头,现已达20%的年增长率。为了能够有效替代镍含量高达8%的奥氏体不锈钢,目前经济节镍型不锈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低镍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如LDX2101和2304型:型号前两位数字代表Cr含量,后两位为Ni含量),二是200系列铬锰奥氏体型不锈钢。由于不锈钢主要失效形式为局部腐蚀(点蚀、晶间腐蚀、缝隙腐蚀、应力腐蚀等),因此相关研究成为金属腐蚀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与单相不锈钢相比,双相不锈钢中合金元素在两相间分布不均一,导致了抗蚀性能的差异。此外,在300-1300℃的热处理工艺下,常常会有大量二次相析出,加之原有的夹杂物和不同单相,构成了双相不锈钢组织的高度复杂性,其中较弱相控制着整体不锈钢的性能。目前双相不锈钢局部腐蚀研究面临的主要科学与技术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急需建立复相组织局部腐蚀评价新技术,关键要解决复相组织中各相(α相,γ相,s相,χ相,二次奥氏体相,M23C6以及Cr2N等)在局部腐蚀过程中所起具体作用的清晰界定问题;二是澄清热处理复相组织演变及对相应腐蚀规律及机制的影响。这两方面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合金配方优化,组织控制与工艺(热处理与焊接)确定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本文以此为背景,对LDX2101等双相不锈钢的选择性腐蚀和点蚀开展系统研究工作,并对多种200系列不锈钢材料的腐蚀性能进行了对比性的系统研究。通过三年的博士研究工作,获得主要创新性在于:建立了评价LDX2101双相不锈钢选择性腐蚀的DL-EPR和EIS两种方法;提出并实现了用于复相组织微区点蚀抗力评价的恒电位脉冲技术,在此基础上结合长焦距显微镜原位观察技术清晰阐述了复相组织点蚀萌生和发展的规律。 新型经济节镍双相不锈钢LDX 2101选择性腐蚀性能研究尚未有过报道,本文采用DL-EPR和EIS对比性地研究了该不锈钢在700℃经过敏化处理不同时间后的选择性腐蚀性能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XRD)观察了样品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两种电化学技术对LDX2101不锈钢的选择性腐蚀表征存在着很好的一致性,而且能够揭示微观结构和选择性腐蚀性能之间的关系,即敏化过程中对选择性腐蚀性能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伴随析出相(以s相为代表)出现而在其周围产生的贫铬/钼区域。相比而言,EIS方法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在界面电荷转移反应和腐蚀产物吸附过程方面。EIS评价结果表明敏化处理样品对于选择性腐蚀的敏感度最终由两个过程共同决定:贫铬钼区域的形成和敏化处理过程中铬和钼由本体向这些区域的再富集过程。 首次采用恒电位脉冲测试技术研究了具有不同热处理背景的经济节镍型双相不锈钢表面在1.0mol/L NaCl溶液中的点蚀萌生规律。结果表明微点蚀孔尺寸能够通过恒电位脉冲实验条件进行精确地控制。与SEM/EDS系统统计分析结合,发现对于固溶处理样品而言,点蚀优先萌生场所集中在硫化物和氧化物混合型夹杂处,对于敏化处理样品,点蚀主要萌生在靠近s相的夹杂周围的贫Cr/Mo区域。 结合恒电位脉冲技术,采用原位观察技术研究了不同微观结构的LDX2101双相不锈钢在氯离子环境中的点蚀萌生规律,并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非原位确定了材料表面点蚀萌生位置及其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LDX2101在700℃时效的进行,材料首先发生a→Cr2N+γ2,接着发生a→s+γ2,呈现三种不同的微观结构;(2)长焦距显微镜结合恒电位脉冲技术可以在线精确确定点蚀萌生的位置;(3)点蚀萌生位置随着时效的进行从夹杂处(MnS/Al2O3)逐渐转向富铬析出相周边的贫铬区,即二次奥氏体(γ2)。 在我国,生产合理性价比的经济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同时又能确保其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符合要求,还面临着研发和制造难度大的问题。本文针对该产品开发初期的需求展开,在对比性分析宝钢BN4不锈钢与国内外市售200系不锈钢、宝钢304不锈钢的主要局部腐蚀性能基础上,明确给出不同合金成分的对其局部腐蚀性能的影响,为确定生产配方提供思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建民;陈学群;常万顺;朱锡;;冶金因素对低合金钢点蚀扩展过程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2 张恒;李文朝;孙斌;;钢在海水中不同腐蚀带点蚀行为的研究[J];全面腐蚀控制;2012年08期
3 马金平 ,宋为顺 ,赵先存;热处理对马氏体时效不锈钢耐点蚀性能的影响[J];钢铁研究学报;1989年S1期
4 周向阳;柯伟;;点蚀坑参数的最佳分布形式及其在交变载荷下的演化[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92年03期
5 郭宁,秦紫瑞;新型耐海水用钢OCrl7Ni12Mo3Cu3及其点蚀行为的显微研究[J];船舶工程;1998年05期
6 乔利杰,曾一民,褚武扬;氢对310不锈钢点蚀敏感性的影响[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98年03期
7 郭宁,秦紫瑞;新型双相抗点蚀铸造不锈钢的组织及耐蚀性能研究[J];上海金属;2002年01期
8 王建民;陈学群;李国民;常万顺;;两类船用低合金钢耐点蚀性能的比较[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5年06期
9 张永信,汪复兴,蔡其巩;微观点蚀机理的研究[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10 孙道明;蒋益明;高娟;项秋伟;龚佳;李劲;;不锈钢点蚀花边盖脱落与稳定生长[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1期
11 王成程;黄毓晖;涂善东;;多轴载荷下点蚀坑应力集中的数值研究[J];化工设备与管道;2013年06期
12 崔继红;蔡建平;贾成厂;;盐雾环境下高强度铝合金的点蚀行为[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10年03期
13 丁振亭;;谈表面疲劳点蚀的防治[J];中氮肥;1990年05期
14 周向阳;柯伟;;点蚀坑的形貌与腐蚀疲劳裂纹萌生[J];金属学报;1992年08期
15 朱绒霞;土壤中SRB对钢设备的腐蚀[J];装备环境工程;2005年03期
16 周健;马党参;朱娇;秋立鹏;陈再枝;李向阳;;H13热作模具钢表面点蚀分析[J];物理测试;2013年01期
17 李珂;张平;刘慧娟;周琼宇;钟庆东;;晶粒度对铜点蚀行为的影响[J];腐蚀与防护;2013年11期
18 安洋;徐强;任志峰;郦和生;;循环冷却水中不同离子对不锈钢点蚀的影响[J];电镀与精饰;2010年07期
19 林晓娉,杨景祥,姜晓霞,常智海,胡淑华;合金元素对铸造奥氏体不锈钢抗点蚀性能影响的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20 周琦,杨新田,徐鸿麟;X60钢在不同温度下的CO_2腐蚀行为[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韦丽金;;点蚀疲劳寿命估算方法[A];探索 创新 交流——第三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第三集)[C];2008年
2 张永信;汪复兴;蔡其巩;;微观点蚀磨损机理的研究[A];摩擦学第三届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摩擦磨损部分(Ⅱ)[C];1982年
3 马海川;仇明贵;;金属的点蚀防腐浅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燃气供热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德英;周建辉;张恒华;徐有容;;钼含量与环境因素对超纯铁素体不锈钢抗点蚀影响研究[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5 邓博;蒋益明;李劲;;不锈钢恒电位临界点蚀温度测试方法及应用研究[A];2008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道明;铝合金点蚀过程与稀土沉积的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邓博;多相合金组织演变与电化学失效行为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黄毓晖;304不锈钢氯离子腐蚀的力—化学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高娟;经济节镍型不锈钢局部腐蚀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怀鹏;439M铁素体不诱钢耐蚀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郭丽芳;超级奥氏体不锈钢254SMO点蚀及晶间腐蚀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王军;原油储罐底板内腐蚀环境中的点蚀行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孙洁;随机分布点蚀损伤下平台圆管构件的极限承载力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
5 王成程;点蚀对304不锈钢多轴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6 王丹阳;利用电化学噪声技术测量不锈钢的临界点蚀温度[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7 曹治栓;油罐底板点蚀深度的数值模拟预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8 李阳;316L不锈钢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及点蚀性能[D];吉林大学;2015年
9 廖家兴;316不锈钢的临界点蚀温度及其离子协同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史坤;测井仪器表面材料点蚀原因及机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