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科技进步与软实力:中国如何运用双边科技外交

高慕思  
【摘要】: 科技进步与软实力:中国如何运用双边科技外交——以中国-丹麦科技关系为例 科技外交这一术语的产生,是基于对科技日益增强的全球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对其在国家的外交中独特地位的认可。学术界有许多对这一术语的讨论,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这方面却只有很少的实质性研究。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中国怎样运用双边科技外交推进其国家发展。论文假设,为了更好地在概念上使用科技外交,我们必须首先理解它是什么以及它将可以实现什么目标。 在当今的全球环境下,科技的主导性地位日益明确。在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高科技在产品设计及生产方式上的运用在世界范围内将科学、技术及创新带到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前沿。同样重要的是,人类正在面临多重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粮食供应不足、环境恶化、疾病防治和传染性疾病的扩散。人们坚信科学的力量可以应对这些挑战。科技的重要性激起了人们对推广和促进科学知识的关注。对中国来说,情况也是一样的。在2006年,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应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并在2020年的时候成为创新型国家。 尽管科技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角色是公认的,其作为外交的一个主要部分却在现在才被认识到。经济外交作为外交的一部分由来已久。当前,科技在外交中的角色正在从“科技为外交”转变为“外交为科技”。但是科技外交的定义仍然非常模糊。在美国和中国,一些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都已出现,但是,即使在这些研究中,在有关科技外交能做到什么的观点上仍有分歧。 本文以确定中国运用科技外交的背景开始。2006年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战略是中国科技战略的支柱。为了执行这一战略、达到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中国需要依靠国际科技合作和协作。但是中国面临着另一个挑战,即关于它的国家形象的问题。中国如何看待它自己,以及世界如何看待中国目前代表了两种并彼此相异的视角。国家形象和国家品牌塑造与一个国家的吸引力及其拥有的软实力相联系。中国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便是培育和展现一个能助其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国家形象。 本文认为,中国的这两个目标,即推进自主创新的战略和培育有利的国家形象,是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的。一个有利的国家形象对吸引科技领域中有效的合作及协作伙伴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科技关系和其对科学、技术和创新进展的关注是推广一个强大积极的国家形象的主要渠道,也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途径。 本文第二章考察了科技外交的定义的问题。在本文中,科技外交被界定为拥有两个总体目标:其一、推进科技发展;其二、作为公共外交的一种类型,培育一个有利的国家形象及提升软实力。科技外交被定义为:“科技外交是在科技领域内,在科学界学术同仁之间的国际交流、合作和协作,其旨在推进科技发展、同时促进其他国家对本国的了解及欣赏,从而以对本国有利的方式影响其他国家的观点及行为。” 不同种类理论可以被用来描述如何在实现科技外交的两个目标上获得成功。一种“学习经济”的经济理论描述了知识的性质及关于知识的传播的问题,表明为了通过国际科技关系推进科学发展,知识不能仅是简单地被转移。中国为了缩小自己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必须强调在科技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及学习。只有在那时,它才能获得、吸收和交换知识。为了构建这样的社会关系、促进学习,致力于建立强大的长期关系并在这些关系中培养信心是必需的。 关于公共外交的理论表明,科技外交可以被理解为公共外交的一种类型,它在长期的关系建立过程中存在。公共外交可以通过增进他国对本国的理解而开始,并通过提升它们对本国的欣赏而增加影响力,并最终通过与它国人民接触去影响他们。公共外交为一国树立起品牌,并能获得、最大化和利用软实力。科技外交可以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强有力的工具。长期的关系和信任是重要的,中国需要考虑它所想要传达的战略信息。在科技外交领域,这一信息应该是,中国是一个科技创新型国家和能带来利益的伙伴。科学家被认为是值得信赖的人,能够真诚地传达中国是一个科技之国的信息。 为了展示科技外交应该在哪些领域开展,本文考察了中国-丹麦科技关系。丹麦本身即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其在一些科学领域、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和环境持续发展方面是全球领先者。在此,本文考察了三个不同的、在国家和机构层面上的中国-丹麦科技合作和协作的案例。 本文发现,中国-丹麦科技关系是基于长期关系的建设上的。这里考察的三个例子都表明,增强对中国来说是必要的社会关系和信任,以利用这种伙伴关系去获得、吸收及交换知识,最终以达到推进科学发展、促进其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有着很大的可能性的。同时,这一关系为中国的公共外交提供了强大的渠道。在考虑中国-丹麦科技关系的设计时,它突出了中国已经证明了其作为一个科技伙伴的吸引力。此外,这一长期关系和信任对传播知识来说是必要的,同时也为传达中国作为一个科技创新性国家的战略信息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对中国来说,这一途径能帮助其提升国家形象。 本文还进一步更广泛地讨论了中国可以如何运用科技外交达成其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结论是:科技外交为中国推进其国家发展战略、培育和展示有利的国家形象提供了强大的工具。这两者对中国的未来发展都是很关键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宋斐;COMMERCE ONE支持ChinaEB高端启动B2B[J];互联网周刊;2001年11期
2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率团参加ProPak China 2004[J];中国食品工业;2004年06期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进入WTO的中国产业课题组;进入WTO的中国产业[J];中国外资;1999年Z1期
4 ;10月[J];经济世界;2002年11期
5 ;Luxury China 2002璀璨绚烂[J];中国黄金珠宝;2002年06期
6 ;上海滩演出群英会 bauma China续写辉煌[J];交通世界;2004年S1期
7 刘红梅;全球顶尖半导体厂商齐聚鹏城亮相ⅡC-China盛会[J];半导体技术;2005年05期
8 蔡忠勇;ODVA China举行首届年会[J];低压电器;2001年05期
9 ;建设中美商贸桥梁,金仕达携手ChinaOnline[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1年05期
10 陈公超;“互联星空(ChinaVnet)”业务模式初探[J];现代通信;2002年12期
11 ;信中利[J];经济月刊;2002年12期
12 ;张为安谈中国市场环境的改善[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2年06期
13 ;bauma China 2004新闻发布会[J];建筑机械;2003年11期
14 ;游侠之锦囊妙计[J];网络与信息;2003年07期
15 Bruce Alter Aster Saleh Zeno Chow ,李昭蓉;巨龙之崛起[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6 ;亚洲最大印刷展——China Print 2005[J];印刷世界;2005年03期
17 孙玉山;Autodesk China在发展中壮大[J];电子质量;1996年08期
18 晓颖;Internet上有了中文网点──Chinabyte[J];电子展望与决策;1997年01期
19 ;IBM互联网服务器部门新添生力军——IBM与Sequent China签定商业伙伴合约[J];互联网周刊;2000年12期
20 陈艳;往前走,莫回头——杨宁笑谈创业史[J];网际商务;2001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香海;;亚洲视角与东亚和谐社会的构建(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2 田晓菲;;“走进”世界:全球化时代中国以及关于中国的人文教育(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徐昕;;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国家统一前景:中国化的实践进程(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徐昕;;北京2008:通过奥运会追求和谐(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5 Patricia Vertinsky;;“在任何其他事情之前我是一个人”考查性别和文化在国际体育竞赛例如奥运会中的重要作用[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6 ;Land use induced changes of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soils of 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7 ;Collection of Mineral Specimens in China:History,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lan[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油气·矿产·水资源)[C];2004年
8 Ed Sverko;Eric J.Reiner;Kurunthachalam Kannan;;Dechloranes in Surface Soil and Air in China[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James Li;;Primary CB-28 Emission and Residues in China Due to Their Use in Power Transformers and Capacities[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The growing tobacco epidemic in China[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公共卫生与和谐社会的建立”医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安菲;冷战后中非政治经济关系:中国对非洲的新型参与模式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2 艾法姆(Ubi, Efem Nkam);中国对非洲的援助[D];吉林大学;2011年
3 Sheriff Ghali Ibrahim;中国共产党与尼日尼亚人民民主党的比较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桑巴特(KEM SAMBATH);中国的“和谐世界”政策及其对中国—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启示[D];吉林大学;2012年
5 Willy Léonel SOUO(威利);中国与加蓬的外交关系:从1974年到现在[D];山东大学;2009年
6 Neo Christophine Mokgolodi(尼欧);具民族植物学和民族药学价值的非洲和中国植物[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Olebogeng David Daw(杜大伟);中国和南非农村地区电力分布的可持续发展[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杨邰仁;中国粮食安全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布家荣;中国花卉产业链中的性别角色组成、性别主流化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MUPENZI Jean De La Paix;卢旺达农业产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污染物控制和环境保护政策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慕思;科技进步与软实力:中国如何运用双边科技外交[D];复旦大学;2010年
2 颂雅;试评估中国与欧盟之间科技合作关系[D];复旦大学;2010年
3 INSENG Souliphone;[D];复旦大学;2010年
4 哈玛德(Kombo,Hassan Hamad);中国对坦桑尼亚外交政策研究(20世纪60年代-70年代)[D];吉林大学;2010年
5 周振兴(Lor Sovanney);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下的中国与柬埔寨关系[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弗雷德(Frederico Benedito Congolo);中国在非洲的活动与全球治理的重塑[D];吉林大学;2011年
7 崔正美;中国煤炭产业的政策及面临的经济挑战[D];复旦大学;2010年
8 鲍丽娜;波兰和中国贸易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Catherine E.Lewis;谷歌中国对峙:两个故事,同一事件对媒体定格与再现谷歌中国事件及中美媒体相关报道的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刘冰如;陆克文执政期间澳洲报刊涉华报道对中澳关系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程锦;Linux World China 2000大会侧记[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0年
2 王叶;Chinamofile[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3 记者 童铭;China-sol网上大批发[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胡芳 方剑春 康琦;API China & INTERPHEX China 让制药的梦想飞……[N];中国医药报;2011年
5 ;纷纷加盟IC China 2003[N];中国电子报;2002年
6 记者 刘兵;ChinaNet局部提速成功[N];计算机世界;2002年
7 记者 王雪燕;ispo china2011/Alpitec China2011双展联合 吸引世界注意力[N];中国服饰报;2011年
8 王国志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上海世博会“CHINA功夫”雕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新网ChinaDNS每天“壹元”建网站[N];科技日报;2000年
10 商报数据分析专题组 穆宏志 执笔;暑期特征凸显 文教少儿风光 Analysis of China's Individually-run Bookstores in July[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