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环境规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理论和实证分析

王冠中  
【摘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与和平、发展并列的三大主题之一。许多国际组织如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都把环境与贸易问题作为本组织的重大议题,环境保护法规不断增多,标准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对环境与贸易问题的研究备受瞩目。对于环境规制对贸易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争议。传统学派认为环境规制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对贸易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以波特为代表的学者则提出“波特假说”,认为在企业存在x-低效率的现象时,环境规制会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而增加要素生产力,所以有利于贸易的发展。针对理论界的分歧,本文以中国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通过双边贸易模型,考察国外环境规制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具体选择化工行业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考察中国的环境规制对自身的出口的影响,检验“波特假说”在中国是否成立。在环境规制的衡量方面,本文创新性的引入环境绩效指数(EPI)和建立环境保护强度指数(ERS),分别适用于单边贸易和双边贸易模型中的环境规制衡量。实证结果显示,国外的环境规制对中国的化工行业的出口存在负面影响,而中国自身的环境规制却促进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即“波特假说”在中国成立。为了进一步对实证结果进行检验,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行业进行研究,分析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本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短期内,国外的环境规制对中国化工行业的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以环境绩效指数衡量,国外的环境绩效指数每增加]%,中国的化工产品出口额下降5%;另一方面,中国的环境规制对自身的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波特假说”在中国得到了验证。以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衡量环境规制,该变量每增加1%,使出口额增加0.05%。如果以环境保护强度指数衡量,该指数增加1%会导致出口额增加0.1%。最后,行业分析的结果的显示,对于造纸和纸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来说,环境保护强度指数和国际竞争力指数基本呈正相关的关系,环境规制并没有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根据实证和行业分析的结果,中国政府应该抓住机遇,加强环境标准和法规的建设,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怡;;环境规制下企业污染治理战略联盟模式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苏茜;陈璇;;环境规制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J];价值工程;2009年01期
3 李国柱;贾洪波;李从欣;;环境规制与外商直接投资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02期
4 何正霞;;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贵糖股份的经验与启示[J];江苏商论;2009年07期
5 江珂;;环境规制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及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中国1995—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10期
6 黄平;胡日东;;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机理与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01期
7 李孝林;廖凯;;环境规制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1年06期
8 马自俊;;环境规制、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成本核算[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高明;;环境污染与贸易自由化:国外研究发展综述[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5期
10 张嫚;2000-2050:环境问题与政策[J];政策与管理;2001年08期
11 方巧云;胡慧芬;;国内环境规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07年01期
12 刘文辉;;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3 赵红;;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经济管理;2007年21期
14 张旭丽;张巨勇;王亮;;论环境会计、环境规制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06期
15 李旭颖;;企业创新与环境规制互动影响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06期
16 王虹;;论环境规制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17 赵红;;环境规制对产业绩效影响——对国外三种观点的理论综述[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年01期
18 吴晔;;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环境保护措施的完善[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21期
19 赵红;;环境规制对产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8年22期
20 朱翠清;姚宇;;广东省环境规制对FDI的影响[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岭;;环境规制、公众参与和环境污染治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2 朱启荣;蓝美丽;;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3 白万平;张丹;余玲琴;;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事实[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鞠晴江;曹瑛;;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果:基于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张玉;唐良凤;;论规制性公共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以中国“环境规制政策执行”的历史演进为分析文本[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6 张红凤;郭庆;刘蓬基;杨慧;周峰;李金凤;周燕冬;陈淑霞;崔元鹏;;山东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对策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7 奥野利文;;日本の环境规制[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三次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谷成;范丽霞;闵锐;;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基于环境规制的省级农业环境效率排名[A];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安全[C];2010年
9 尤宏兵;张颖;;江苏利用FDI与环境关系研究[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孙林霞;吴献金;;湖南省环境规制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协整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海婧;地方政府环境规制中相关利益主体的互动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2 王文普;环境规制的经济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贾瑞跃;基于环境规制视角的两型社会建设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刘伟明;中国的环境规制与地区经济增长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谭娟;政府环境规制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龚海林;产业结构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7 殷宝庆;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D];浙江大学;2013年
8 董敏杰;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孙晓伟;企业环境责任缺失:成因及治理[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熊艳;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冠中;环境规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理论和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2 答百洋;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静;环境规制下的新疆煤炭产业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4 张晓庆;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郭文涛;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玉琴;我国环境规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冯瑾;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互动影响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8 刘亚平;环境规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陈晓红;我国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王晓兵;我国环境规制绩效实证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陈宇学;加强环境规制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N];中国电子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杨卫东;中国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N];中国商报;2002年
3 薛黎;欧美跨国公司几“绝迹”中国出口贸易[N];上海证券报;2007年
4 本报特派记者 赵忆宁;美国的失落感(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5 本报综合报道;欧盟东扩牵动中国出口贸易神经[N];经理日报;2004年
6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白明;随行未必就市 升级更重内功[N];国际商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艾芳;我国外贸将保持稳定增长[N];经济日报;2011年
8 彭燮;走出去的障碍在哪里[N];中国质量报;2003年
9 梅新育;中国出口贸易潜在威胁加剧[N];经济观察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宋斌斌;中国外贸积极拉动全球经济复苏[N];中国工业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