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郊区县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来自农村的大量民工为了寻找工作而进入城市;与此同时,其他各种社会群体也因为各种不同的目的而迁入经济发达的城市。在这一背景下,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其城市空间结构经历了一场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经济、社会和建成环境三个方面的分异状况均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和理论解析结合的方式对于上海市郊区外来人口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在理论方面,本文总结了城市空间结构研究领域的分析方法和解析理论,为上海外来人口的实证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证方面,本文利用2000年外来流动人口“五普”数据和赵渺希关于2000年上海市中心城区外来人口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结果以及李云关于2000年上海市郊区常住人口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结果,通过因子生态分析和社会区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于2000年外来人口在上海市的社会空间结构以及上海市郊区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横向研究,并对两者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另外还利用了1990、1995年迁移人口调查数据进行了外来人口变化的纵向研究。最后,在机制解析方面,从政策制度、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的变迁阐述了外来人口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年横断面上外来早期非经济迁入群体聚居区、蓝领人口聚集区、白领人口聚居区及外来人口少的边缘化聚居区成为了上海市郊区外来人口的社会空间结构的主要聚集类型。在时间演变的纵断面上,郊区外来人口的社会空间演化表现为圈层化、近域化和扩散化、边缘化特征。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物质空间重组是一个并行的过程,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加剧正是在经济转型时期中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的必然空间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