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单桩载荷试验推算群桩基础沉降的研究

汪文彬  
【摘要】:桩基础工程中,一般都要进行单桩的静载荷试验,由此取得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P—S曲线)。目前单桩P—S曲线只是较多地应用于单桩设计承载力的验证,或用于反参数计算。虽然单桩P—S曲线包含了丰富的桩土相互作用信息,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应了现场土质状况的力学性态。但是目前很少用于桩基础沉降计算中,P—S曲线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因此,如何以单桩荷载试验得到的荷载位移曲线推求群桩沉降是工程界关心的问题。 本文以群桩的桩桩、桩土、土桩相互作用系数为基础,基于单桩载荷试验,探讨单桩变形与群桩沉降之间的关系。主要展开了以下研究: 1.单桩静载荷试验的试验环境虽然对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小,但是对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采用桩土体系的刚度时,对堆载法、锚桩法和自平衡法三种常见的试桩方式对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做了详细地讨论,并且对三种载荷试验得出的荷载位移曲线进行了合理修正。特别是针对工程常用的锚桩试桩法,应用Mindlin解,给出了锚桩上拔量对试桩影响的解答。 2.在考虑单桩桩土相互作用特点的基础上,基于桩土界面剪应力与相对位移呈双曲线关系,建立了合理的单桩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桩土界面的非线性,桩以外的土体工作性态是线性的,提出桩土之间的界面是广义的协调变形。 3.本文应用可考虑桩存在的有限元方法对桩—桩相互作用系数进行数值分析,通过大量的数值计算,由数据回归分析推求出相互作用系数的简略计算公式。并且和不可考虑桩存在的Poulos方法进行了比较。对建立合理的力学模型求解相互作用系数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为准确地运用单桩载荷试验荷载唯一曲线推求群桩的沉降有很大的意义。 4.针对目前弹性理论在计算桩-桩、桩-土、土-桩相互作用系数时不能考虑桩本身存在的影响,基于Muki理论提出了可以考虑桩存在对相互作用系数影响的力学模型。 a) 基于Muki理论,提出了桩桩相互作用系数计算的力学模型,编制了相应的程序。计算结果比弹性理论计算的相互作用系数要小,但比有限元计算的相互作用系数要大。该力学模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考虑桩存在对相互作用系数的影响。 b) 桩对土体的影响系数可以直接应用Muki理论的单桩力学模型计算。 c) 建立了土体对桩影响系数计算模型,模型考虑了桩体存在对相互作用系数的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仁朋,凌道盛,陈云敏;群桩基础沉降计算中的几个问题[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10期
2 周洪波,杨敏,茜平一;水平荷载作用下群桩相互作用的弹塑性数值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年03期
3 马莲丛;罗书学;胡德贵;;桥梁群桩基础沉降计算[J];路基工程;2007年03期
4 王刚;;山区高速公路群桩爆破施工[J];建材世界;2010年01期
5 吉春明;;广义群桩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10年15期
6 胡铁永;丁宪德;张奎;;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群桩基础等效模拟计算[J];山东交通科技;2010年03期
7 刘钊;谭皓;文武松;周新亚;;连续刚构桥的群桩基础计算模型研究[J];桥梁建设;2005年06期
8 邓友生;龚维明;李卓球;;基于应力叠加的群桩效应系数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董天文;梁力;黄连壮;杨重光;王明恕;;螺旋群桩基础承载性状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04期
10 杨涵如;徐俊;;新湖大桥主桥水中灌注桩施工控制[J];山西建筑;2008年32期
11 赵海涛;黄冬辉;王潘绣;;串场河防洪闸群桩基础施工期仿真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09年01期
12 马晶;亓路宽;曹新恒;;桥梁上部结构对群桩基础水平承载力影响分析[J];山西建筑;2010年23期
13 刘文海;;桥梁群桩基础的空间等效子结构模型[J];山西建筑;2011年12期
14 林心;房营光;;软土地基上群桩基础沉降的流变效应研究[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08年10期
15 任青;黄茂松;钟锐;林毅峰;;部分埋入群桩的竖向振动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09期
16 付佰勇;黄茂松;梁发云;高衡;;层状弹性半空间中群桩竖向沉降简化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17 鲁传安;叶爱君;;冲刷效应对群桩基础抗震能力影响及改善措施浅析[J];公路;2011年01期
18 曹正贤;群桩基础施工中值得注意的接桩质量问题[J];水运工程;1986年10期
19 葛继平;管仲国;李建中;;群桩基础桥梁抗震分析简化模型[J];结构工程师;2006年06期
20 郑永红;;曹娥江滨海大桥方案设计构思[J];四川建筑;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晨光;尹建章;冯兵;陆培尧;魏东海;;现代大型桥梁超大群桩基础沉降预测方法新探[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伍勇吉;魏凯;庞于涛;袁万城;;桥梁深水群桩基础模型模态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3 魏凯;伍勇吉;徐灿;庞于涛;袁万城;;桥梁深水群桩基础动力特性数值模拟[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4 贺翀;闫静雅;;群桩周围沉降场的计算方法[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江浩;汪稔;吕颖慧;孟庆山;;钙质砂中群桩模型试验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戚玉亮;冯紫良;余俊;刘成;;泰州大桥北塔群桩基础三维动力非线性抗震计算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徐东强;李静;;Y形夯扩成孔灌注桩群桩的有限元分析[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富荣;陈国兴;王志华;;考虑动水压力影响的桥梁大型群桩基础地震反应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富荣;陈国兴;王志华;;考虑动水压力影响的桥梁大型群桩基础地震反应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虞海珍;曹军;;竖向承载作用下刚性承台群桩效应数值分析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乐求;群桩—承台联合基础的力学特性及其在大开间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程泽海;群桩基础在饱和软土地基中的工作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唐松涛;DX旋挖挤扩灌注桩单桩及群桩承载机理及沉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董晓明;基于黄土非均匀湿陷变形的桥梁群桩基础承载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5 韩云山;独立柱基下承台、群桩与土共同工作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6 张乾青;软土地基桩基受力性状和沉降特性试验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高笑娟;挤扩支盘桩承载性状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8 秋仁东;竖向荷载下桩身压缩和桩基沉降变形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崔科宇;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承载性状的试验与理论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吴鹏;超大群桩基础竖向承载性能及设计理论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甲宝;高墩多塔斜拉桥不等长群桩基础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2 杨枭;群桩基础在荷载作用下的力学问题与沉降理论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3 姚晓;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群桩基础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4 王书行;水平偏心荷载下群桩受荷性状模型试验及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纪树岩;群桩的一维地震作用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6 姜勇;超长群桩基础力学性能模拟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徐庆国;京沪高速铁路群桩基础沉降变形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8 樊继营;水平偏心受荷群桩中桩—土—桩相互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何少华;后压浆高承台群桩基础的承载特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3年
10 方翔宇;河流冲刷对铁路走行安全性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阎友华 通讯员 万骏义;击水中流定“神针”[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2 杨江虹;“智慧”与“能力”的对接[N];中国交通报;2007年
3 记者 施晔通讯员 陈红飞;大桥合龙进入倒计时[N];南通日报;2007年
4 ;自主创新破解四大建桥难题[N];南通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陆天荣;世界桥梁的珠穆朗玛峰[N];苏州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严冰;中国成为世界桥梁建设强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郁进东;苏通大桥正式通车[N];经济日报;2008年
8 记者 冯欣楠;苏通大桥诞生四项世界纪录[N];长江日报;2007年
9 驻沪记者 赵虎;苏通大桥成功合龙[N];中国水运报;2007年
10 蒋勇;苏通长江大桥顺利合龙[N];建筑时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