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紫外与软X射线多层膜偏振元件研究
【摘要】:极紫外和软X射线偏振测量开创了许多新的同步辐射实验方法,如:软X射线磁圆二色测量、软X射线元素分辨法拉第效应和克尔效应测量、自旋分辨的光电子和俄歇电子谱测量、磁畴显微镜、偏振散射测量以及软X射线偏振测量术等,这些方法为生物、医学、信息、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学科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多层膜起偏器、检偏器和相移片是实现该波段偏振测量的关键元件。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已制成了可实用的多层膜偏振元件,并获得应用。我国对多层膜偏振元件一直缺乏系统研究,致使无法开展该波段的偏振测量研究。
极紫外和软X射线常规偏振光学元件是周期多层膜,本文探讨了其设计原理和方法,成功制备了Cr/Sc、Cr/C、La/B_4C、Mo/Y、Mo/Si反射式周期多层膜偏振元件和Mo/Y、Mo/Si透射式周期多层膜偏振元件,保证了北京同步辐射偏振测量装置在线调试和偏振测量,填补了我国在极紫外和软X射线波段偏振光学及其应用领域的空白。
针对极紫外和软X射线常规周期多层膜偏振元件带宽窄导致的测试困难的现状,本文首次提出了非周期多层膜宽带偏振光学元件的方法,克服了常规周期多层膜带宽窄、测试时元件需要平移或旋转的难题。采用恰当初始膜系和局部优化算法相结合,将优化时间缩短至几十秒,大大提高了优化效率,完成了非周期多层膜宽带起偏器、检偏器和相移片设计。采用磁控溅射方法研制了非周期宽带偏振光学元件,实验中成功解决了薄膜沉积速率精确标定和非周期多层膜制作过程中膜厚的精确控制问题,制备了13~19nm的Mo/Si与8~13nm的Mo/Y反射式宽带多层膜起偏器(检偏器),和相应波段的宽角“起偏器”(检偏器):以及Mo/Si宽带相移片。
利用德国BESSY同步辐射的偏振装置实现了研制偏振元件的表征,测试主
|
|
|
|
1 |
刘荣欣;偏振元件透振方向的确定[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0期 |
2 |
朱杰,崔明启,郑雷,赵屹东,王占山;同步辐射软X射线多层膜反射偏振元件研究(英文)[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4年08期 |
3 |
穆恭谦;邓仁亮;徐荣甫;张自裹;;具有偏振元件激光器的矩阵分析法[J];激光技术;1983年01期 |
4 |
刘荣欣;;用菲涅尔公式测定偏振元件的透振方向[J];物理通报;1995年10期 |
5 |
魏晓燕,聂守平;偏振光与偏振元件的琼斯矢量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6 |
范安辅;杨用炯;;偏振态的矩阵方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
7 |
徐昌杰;根据布儒斯特定律确定偏振元件的透光轴方位[J];光学技术;1992年02期 |
8 |
王占山,崔明启,付绍军,夏绍建;软X射线偏振光学元件[J];物理;2005年10期 |
9 |
胡建明;曾爱军;王向朝;;基于光弹调制技术的波片相位延迟量测量方法[J];光学学报;2006年11期 |
10 |
范安辅
,杨用炯;偏振态的矩阵方程(续完)[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
11 |
Russell A.Chipman
,孙燕萍;光学系统的偏振分析[J];航天返回与遥感;1995年02期 |
12 |
鄢芬;崔明启;陈凯;孙立娟;席识博;周克瑾;郑雷;赵屹东;王占山;朱京涛;张众;赵佳;;基于多层膜偏振元件的软X射线磁光Faraday偏转测量[J];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
13 |
金波;;利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活介质的感应双折射产生偏振光[J];激光与红外;1976年01期 |
14 |
李曾沛
,陈瑞玉;一种确定偏振元件透光方向的简单方法[J];光学技术;1986年02期 |
15 |
刘礼创;余建华;吴国城;孔茹斌;乔宇;叶海舟;龙四维;张琦;;腔内偏振元件对激光特性的影响[J];光学技术;2011年04期 |
16 |
伍树东;偏振条纹扫描干涉仪[J];光学学报;1985年02期 |
17 |
任绍霞,李凤珍,张瑾,张积林;定向生长MgF_2单晶[J];人工晶体学报;1988年Z1期 |
18 |
徐昌杰;;根据布儒斯特定律确定偏振光元件的透光轴方位[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
19 |
;其它[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8年01期 |
20 |
;光的偏振与色散[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