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考虑结构整体性的组合梁抗火性能研究

王银志  
【摘要】:传统的钢结构抗火设计方法是基于构件基础上的,即将构件从整体结构中提取出来进行抗火试验和设计,而实际上,结构是一个高次超静定结构,结构的这种特性会导致处于结构整体中的构件与单个构件的抗火性能具有很大不同,基于构件的设计方法既不科学也不经济,会导致或偏于保守或偏于危险的结果。组合梁是实际应用很普遍的一种结构形式,但其处于结构整体中的抗火性能、承载机理以及抗火设计方法仍然没有针对性的试验和理论研究成果。 为此,本文进行了如下工作: 1.总结了当前结构抗火的研究进展,选择了适合于本文研究的高温下材料模型。 2.借助于验证后的有限元程序Ansys,对平板型组合梁和压型钢板组合梁进行了温度场参数分析,建立了温度场分布模型,并拟合出了确定温度场各个参数的实用计算方法。这是进行组合梁抗火性能分析的基础。 3.根据试验炉的条件按常用的跨高比、荷载比等条件设计了试验梁,并采用模拟实际结构刚度的约束框架为试验梁提供边界条件;进行了常温下混凝土、钢梁以及钢筋的材性试验及约束组合梁抗火试验,研究了组合梁的温度场分布特点,约束组合梁的承载特点、破坏特征,并与无约束的组合梁抗火性能和约束的钢梁抗火性能进行了对比;组合梁抗火试验数据为验证组合梁抗火能力的理论分析方法提供依据。 4.在对约束组合梁进行合理假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平板型组合梁和压型钢板组合梁正弯矩区和负弯矩区的应力分布,建立了一定曲率下的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并建立了塑性极限状态时承载能力(包括弯矩和轴力)计算方法。研究了截面温度分布对组合梁挠度的影响和组合梁轴向刚度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刚度——位移的轴力计算方法;给出了组合梁火灾全过程计算方法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火灾中下翼缘屈曲的原因,建立了屈曲后截面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 5.利用试验验证的理论计算方法,对影响组合梁抗火性能的变量,包括荷载比、约束刚度、钢梁与混凝土相对面积比、配筋量、温度梯度进行了参数分析;对各个参数的影响程度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6.提出了约束组合梁抗火设计的实用计算方法。 总之,本文通过有限元分析、试验及理论研究,阐明了约束组合梁的抗火性能及承载机理,建立了约束组合梁抗火承载能力的全过程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约束组合梁抗火设计的实用计算方法,为抗火设计工程师提供了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国强;王银志;郝坤超;;约束组合梁抗火性能试验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06期
2 王银志;李国强;;考虑结构整体性的约束组合梁抗火性能参数分析及实用计算方法[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8年02期
3 王银志;李国强;;考虑结构整体性的组合梁抗火性能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8年03期
4 毛小勇,肖岩;标准升温下轻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抗火性能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杜德润;李爱群;;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研究进展[J];建筑技术;2007年09期
6 成晓娟;毛小勇;;标准火灾下轴压型钢混凝土柱抗火性能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0年03期
7 吕俊利;董毓利;杨志年;;受火条件下整体结构中组合梁破坏形态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8 杨淑江;;钢筋砼结构抗火性能研究现状与展望[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年04期
9 聂建国;张晓光;樊健生;杜国平;杜小平;曾德云;;钢-混凝土组合梁加宽旧桥的实测与理论分析[J];桥梁建设;2009年05期
10 董毓利;王德军;;框架组合梁抗火性能试验[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1 王银志,李国强;火灾中约束钢梁破坏过程分析[J];钢结构;2005年05期
12 李强;刘继明;吕忠来;;组合楼板抗火性能研究现状及有限元分析[J];山西建筑;2009年11期
13 王志强;;混凝土灌注桩的质量分析[J];四川建筑;2009年S1期
14 胡夏闽;欧洲规范4钢-混凝土组合梁设计方法(3)──组合梁的内力分析[J];工业建筑;1995年11期
15 胡伟;钢-混凝土组合梁在框架加固改造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1997年03期
16 王瑞民,杨兰新,杨可飞;高托蜂窝式组合梁的研究与试验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17 毛小勇;轻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4年06期
18 罗凤霞;贝雷架悬吊大直径重载管线工程应用实例与分析[J];隧道建设;2005年01期
19 王明锋;周东华;;组合梁剪切连接件改进思考[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年01期
20 沈俊昶;杨才福;马鸣图;蒋首超;路立新;李国强;;耐火钢综合性能及构件抗火试验分析[J];钢结构;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彦良;张素梅;;三种楼盖体系的技术经济比较[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杜新喜;施浩;;组合框架梁在住宅钢结构中的应用[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鑫;张绍武;高建;;型钢加固混凝土梁的最大承载力的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马忠诚;张三柱;凌志诚;;栓钉连接件的力学模型及强度统计公式[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5 朱万明;曹平周;;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腹板的稳定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6 葛胜锦;刘士林;张建功;;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结构设计与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李天虹;冯鹏;叶列平;;FRP-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A];FRP与结构补强——'05全国FRP与结构加固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5年
8 张喜德;徐德新;范崇仁;;钢—混凝土组合梁滑移对挠度的影响[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9 张喜德;邓志恒;徐德新;;钢与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弹性性能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10 王景全;吕志涛;刘钊;;部分剪力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变形计算的组合系数法[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银志;考虑结构整体性的组合梁抗火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马宏伟;组合梁与连续复合螺旋箍混凝土柱节点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3 齐迪;挤扩灌注桩承载机理及其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谢英;区域体育资源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3年
5 虞又铭;多维的棱镜[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韩玉来;建筑结构抗火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7 吴生富;150MN锻造液压机本体组合结构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8 傅鹤鸣;论法律的合法性[D];复旦大学;2005年
9 代艳杰;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设计与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连峰;桩网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设计方法[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杨;钢结构—碎煤机室系统的动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郭杰华;钢—混凝土组合梁有效翼缘宽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3 毛学明;铁路预弯组合梁力学性能的研究及其设计软件的初步开发[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4 赵天石;内置H型钢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组合梁斜截面受剪试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5 张建华;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承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6 易海波;钢—混凝土组合梁翼板有效宽度的试验与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7 徐博文;钢与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剪力连接件性能研究及优化设计[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旭宏;负弯矩作用下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的滑移效应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9 丁芳;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10 陈辉;SMW工法中型钢—水泥土共同作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承雪 实习生 韩璐 周子祺;“保护工作要保持整体性延续性”[N];北海日报;2011年
2 龚世权;组合梁技术在玻璃幕墙工程中的应用[N];广东建设报;2002年
3 厦华电子公司总经理 郭则理;技术创新 实现中国彩电业整体性发展[N];科技日报;2000年
4 深圳特区报记者 翁惠娟 周元春 罗雪燕 整理;以更大勇气和智慧突破自我[N];深圳特区报;2010年
5 戴海先;合法性、整体性和前瞻性最为关键[N];中国税务报;2001年
6 记者 王屏;我国工业结构实行全局性整体性战略性调整[N];国际商报;2001年
7 董春欣;展示设计要注重整体性[N];建筑时报;2001年
8 欧扬;城市规划整体性问题探讨[N];中国建设报;2001年
9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系 车文芬;整体性声乐教学法[N];音乐周报;2000年
10 李松;劳动的整体性和常态性[N];中国财经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