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云南传统集市场所的建筑人类学分析

杨毅  
【摘要】:传统集市场所以一种和谐生活场景的面貌而存在,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着独特魅力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综合体,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集市场所具有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拓展性。作为人类生活的载体,其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在当今也面临众多珍贵元素湮没的局面。本文从建筑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把传统集市场所的发展演变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并较多地以因其境内众多民族和特殊地理条件而呈现多元化状态的云南地方传统集市场所——“街子”作为聚焦对象,分析了传统集市场所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突出传统集市场所形态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经济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和谐互动,力求再现该地区传统集市场所发展的历史脉络,探寻其形态演化的一般机制,剖析其中的规律性和真实性,从而达成通过对传统集市场所这种和谐生活场景的剖析、期许更多的和谐生活场景的创造与显现的愿望。 全文由五部分组成。引言与导论部分阐明论文的研究背景,概念界定与辨析,以及研究方法等,着重理清集市行为习俗与集市场所、集市聚居的形态关系,而建筑人类学分析将更加贴近于人及其生活的主体性本质。第一章探析了我国传统集市场所及其聚居的起源,在追溯原型(prototype)和划分类型的基础上,说明集市场所的原型与集会场所、集市行为与集会活动等的因果关系。第二章揭示了云南传统集市场所发展的动因,在纵向梳理的过程中,试图阐明那些表现相对隐性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果的一面。对传统集市场所的发展而言,获取物质利益是初始动因。第三章分析了云南“街子”的生活习俗及其物质形态空间的表现形式,在把物质文化、人类行为、信仰与理念放在传统集市场所形态的整体中去考察并展示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其范式(paradigm)。第四章描述了传统集市场所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动向,在前文纵横向论述的基础上,总结新形势下传统集市场所形态的现存社会经济意义与发展趋势,并显示文化认同是和谐人性场所健康发展的主旋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糜家栋;陈鹏;;人类学视野下的全球化和建筑地域性[J];华中建筑;2007年01期
2 李发耀;;人类学视野下侗族大歌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王健,徐怡芳;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粤中民居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胡守勇;;民族学/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策划[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张杰;;“大事件”下旧城遗产保护“门、槛极化论”的文化分析——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旧城遗产保护研究[J];城市规划;2009年10期
6 张莉曼;;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周真刚;;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从江秀塘壮族民居探析[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8年00期
8 杨毅;文化认同与生活主体——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集市聚居形态研究综述[J];规划师;2005年11期
9 ;“中规院杯”第五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竞赛获奖论文揭晓(暨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J];城市规划;2009年09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大事件”下旧城遗产保护“门、槛极化论”的文化分析——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旧城遗产保护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孙信茹;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潘守永;郭婷;;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博物馆职能转换刍议[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齐学红;;道德教育的文化人类学视野[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陆小聪;;论体育的符号意义及其社会功能[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6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姜飞;;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思想史起点[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岩;;文化的忧郁——以南溪村寨丧葬礼仪的变迁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9 罗大中;朱建平;;医家传记研究中引入影视人类学方法的前景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10 李沛容;;传统与现实: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民俗医疗体系——以木里藏族自治县为例[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沈洁;和谐与生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王逍;走向市场:一个畲族村落的农作物种植与经济变迁[D];厦门大学;2007年
4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小艺;兴盛、衰落与重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乔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孙金菊;乡村回族妇女疾病与健康的人类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陶格斯;文化差异与民族学生学业质量[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王新民;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彪;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农村水污染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邱枫;人类学视野下的“全女户”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马莉;当代人类学视野下的“花儿”及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庄齐;人类学视野下的家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D];厦门大学;2008年
5 刘兰婷;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巫术心理探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朱国新;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丧服变革[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7 吴婷;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巫文化[D];兰州大学;2007年
8 孙春花;艺术人类学简史[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孙莉;人类学与电影电视纪录片[D];四川大学;2004年
10 鸿鸣;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旅游规划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青岛市公安局办公室调研处 丁国强;社会与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法治[N];法制日报;2009年
2 浙江师范大学 郑素华;理解童年需要人类学视野[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尹庆红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身份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田子馥;南永前的人类学视野[N];文艺报;2008年
5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张志亮;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西藏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探[N];中国旅游报;2011年
6 河北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部 王俊杰;人类学视野中的礼物世界[N];中国民族报;2007年
7 牛锐;生态人类学,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为己任[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黄悦;来自人类学的声音(上)[N];光明日报;2007年
9 徐杰舜 林敏霞;协调:人与自然的平衡[N];中国民族报;2006年
10 徐杰舜 罗彩娟;沟通:人与人的和谐[N];中国民族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