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不对称高层建筑结构利用速度型阻尼器减震控制的研究
【摘要】:
本文以平面不对称高层建筑结构的被动耗能减震控制研究为核心,从耗能减震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响应计算、基于性能的耗能减震设计和阻尼器在不对称结构中的优化分布三方面进行一系列相关联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阻尼器参数分析。分析阻尼器参数对单自由度体系振动响应的影响。通过参数分析,比较粘滞阻尼器和粘弹性阻尼器对单层不对称结构复模态参数的影响及减震效果。
(2)基于改进Ritz法的非比例阻尼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计算。改进Ritz法采用基于外荷载空间分布的Ritz向量和基于外荷载频率的Ritz向量。其中,基于外荷载空间分布的Ritz向量用Lanczos法形成;基于外荷载频率的Ritz向量则用外荷载主频的平方进行特征值平移后,再用Lanczos法形成。用改进Ritz法的Ritz向量对结构动力方程进行线性变换,之后采用拟力实模态法对线性变换后的耦联动力方程进行迭代求解。
(3)基于性能的耗能减震设计。本文提出两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①直接基于位移的耗能减震设计方法。性能目标用层间位移角表示。先将多自由度体系等效成单自由度体系,之后依据位移反应谱确定单自由度体系在已定水准地震动下满足目标位移要求所需的总阻尼比,该阻尼比可以近似认为是多自由度体系满足性能要求所需的总阻尼比,继而确定阻尼器的附加等效阻尼比和相应的阻尼系数。直接基于位移的耗能减震设计方法适用于对称结构;②基于多模态的耗能减震设计方法。基于多模态的设计方法将结构的性能指标用多阶模态表示,引入模态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最大位移之比,将结构的性能指标表示成关于第1阶模态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最大位移的函数,并由结构的性能目标值确定第1阶模态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允许最大位移,继而根据位移反应谱确定第1阶模态的阻尼比,确定附加阻尼比及阻尼系数。计算阻尼系数给各阶模态提供的等效阻尼比,依据阻尼比修正最大位移之比和模态的相关系数,进行迭代计算直到阻尼比满足精度要求。由迭代收敛时的阻尼比确定阻尼系数,该阻尼系数就是结构满足性能目标要求需要的阻尼系数。该方法考虑多阶模态的影响,不仅可以用于对称结构,还可以用于不对称的多高层建筑结构。
(4)阻尼器的优化布置。以单层不对称结构作为平面不对称多高层建筑结构的简化模型,研究速度型阻尼器在平面的最优偏心位置。用随机振动理论将目标函数表示成关于阻尼器偏心的函数,继而用MATLAB优化工具箱求得目标函数取最小值时的阻尼器最优偏心位置。对阻尼器最优偏心位置进行参数分析,得出结论:影响阻尼器最优偏心的因素比较多,工程实践中难以精确求解最优偏心位置。因此,论文分析目标函数对阻尼器偏心的敏感性,并给出平面不对称结构中阻尼器的近似最优偏心取值的建议。用顺序搜索法优化阻尼系数在结构各层之间的分布,每层阻尼系数的平面分布满足阻尼器近似最优偏心的要求。对比该方法和遗传算法的优化计算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在偏心结构中优化布置阻尼器。
(5)将本文的理论分析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
|
|
|
|
1 |
刘德馨;滑动摩擦和弹塑性阻尼器相结合的基础隔震体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9年02期 |
2 |
任金泉;谢友柏;;固体材料外弹性阻尼支承的设计与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
3 |
章永强,骆振黄;受控静压挤压油膜阻尼方案及其动态特性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1994年03期 |
4 |
褚福磊,邰健杨;挤压油膜阻尼器支承的转子系统的非线性振动[J];强度与环境;1996年03期 |
5 |
葛晓明;粘弱性阻尼器在控制高层钢结构建筑地震反应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6 |
翁大根,卢著辉,徐斌,周红卫,夏女燕;粘滞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4期 |
7 |
倪立峰,李爱群,左晓宝,李秋胜;工程结构的SMA超弹性减振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工业建筑;2003年06期 |
8 |
姜洪源,郝德刚,夏宇宏,敖宏瑞,ULANOV A M;多层环形钢板阻尼器隔振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9 |
杨军,李黎,唐家祥,叶昆;铅挤压阻尼器的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5期 |
10 |
王焱玉;孙晓燕;秦展田;;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和性能分析[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7年02期 |
11 |
侯俊锋;苏三庆;王社良;;SMA在结构被动控制中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6期 |
12 |
侯俊锋;宁怀明;;形状记忆合金在结构被动控制中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13 |
龙耀坚;冼巧玲;;一种新型SMA阻尼器的试验研究[J];华南地震;2008年02期 |
14 |
陈国兵;;磁流变液阻尼器温度模型及实验研究[J];煤矿机械;2010年11期 |
15 |
范雪梅;尹新生;;底部框架结构中铅阻尼器的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
16 |
郑久建;唐曹明;刘雪;;消能减震结构的试算设计方法[J];建筑科学;2011年03期 |
17 |
晏砺堂,李其汉;用动坐标计算带轴间阻尼器双转子系统的动力特性[J];航空动力学报;1986年01期 |
18 |
崔永征;;弹簧管式耐震压力表阻尼器结构参数设计[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
19 |
朱兰笙
,虞明星
,汪希萱;带弹性阻尼器转子系统稳定性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2年S1期 |
20 |
姚国治,孟光,方同;电流变阻尼器用于振动控制的理论及实验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