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耐热植酸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摘要】:
植酸酶能将肌醇六磷酸(植酸)分解成为肌醇和磷酸。在食品和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促进营养物质的利用,降低磷排出,对降低环境污染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医学研究中发现植酸酶的分解产物在人体内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给植酸酶在药物方面的应用带来光明的前景。虽然植酸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但在推广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植酸酶的热稳定性问题,而目前的商品植酸酶热稳定性较差,所以急需一种耐热性较高的植酸酶。本试验室从国产烟曲霉中获取了耐热植酸酶phyA成熟肽的基因,并实现了其在黑曲霉菌中的分泌性表达。
本课题在重组耐热植酸酶的C端加上连续六个组氨酸(His-tag),通过抗His抗体和抗植酸酶抗体所做的western检测,进一步证实了烟曲霉植酸酶在黑曲霉菌中实现了分泌性表达。通过改变培养基的成分探索最佳培养基,最终使用1%的可溶性淀粉作为碳源,0.5%的硫酸铵作为无机氮源,添加0.5%的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在上述优化条件下,最高酶活达212.4IU/ml,比优化前酶活提高了1.66倍。
对重组黑曲霉发酵所产粗酶液在pH6.0的条件下依次进行G25 sepharose脱盐和Q 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得到初步纯化的植酸酶,经western检测证实是来源于烟曲霉的耐热植酸酶。
对重组植酸酶部分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发现:该酶在pH4.0-6.8和37-90℃性质稳定,在pH6.2有一个酶活峰值。最适反应温度为62℃,同时在80℃处理20min,酶活保持在78%,90℃和100℃处理10min,酶活分别为未处理组的70%和43.9%,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Mg~(2+)和K~+对植酸酶的酶活有促进作用,Mn~(2+)、Cu~(2+)、Fe~(2+)、Zn~(2+)对酶活有抑制作用。
本课题通过改变重组耐热植酸酶的培养基成分,提高了发酵酶活,通过脱盐、离子交换等步骤粗纯了重组耐热植酸酶,并对其部分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为重组耐热植酸酶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基础。
|
|
|
|
1 |
谢必峰,曹治云,郑腾,王水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SL2-111所产酸性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特性[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年05期 |
2 |
赖崇德;况福元;张智平;涂晓嵘;涂国全;;黑曲霉产柚苷酶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及分子量的测定[J];食品科技;2010年10期 |
3 |
黄洁;梁建荣;苏茉;高亚鹏;唐云明;;黑曲霉TH-2蔗糖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4 |
宋娜娜;宋向阳;连之娜;勇强;余世袁;;纤维素酶液中β-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5 |
舒正玉;杨江科;闫云君;;黑曲霉F044脂肪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
6 |
陈惠忠;高培基;王祖农;;黑曲霉An-76木聚糖酶系的酶学研究[J];微生物学报;1991年02期 |
7 |
李红飞;于宏伟;韩军;李宁;林杨;贾英民;;黑曲霉D2-26乳糖酶分离纯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8 |
陈惠,王红宁,谢晶;黑曲霉N25植酸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9 |
李宁;李红飞;柯晓静;于宏伟;贾英民;;黑曲霉D2-26高温乳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8年07期 |
10 |
王沁,赵学慧;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的纯化与性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6期 |
11 |
陈箐筠;张迎庆;干信;刘枣;;黑曲霉As3.4309发酵转化芦丁的研究[J];生物技术;2009年02期 |
12 |
胡恺夫;赵伟;张理珉;;黑曲霉产柠檬酸菌种最优发酵条件探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年06期 |
13 |
赵琴;李红;魏婷婷;唐平华;韦伟;;柠檬酸高产黑曲霉菌株选育与发酵新底物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4 |
杨平平,王燕,史宝军,邵蔚蓝,陶文沂;黑曲霉496-1菌株植酸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J];食品与生物技术;2003年05期 |
15 |
舒正玉;杨江科;徐莉;闫云君;;黑曲霉脂肪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年02期 |
16 |
郭兆杰,陈惠萍,罗红良,郭杰炎;甲醛低温消毒对黑曲霉柠檬酸发酵影响的初步研究[J];工业微生物;1996年03期 |
17 |
陈晓清;苏育才;;乌蕨多糖的分离及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18 |
刘海森,周剑平,路等学,吕兰福,金祺新,娄玉顺;黑曲霉果胶酶辐射杀菌研究[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1991年01期 |
19 |
王沁;黑曲霉和假丝酵母属间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
20 |
郝勃,阎淳泰,陈华癸;2株黑曲霉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过程观察[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