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对冲基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研究

刘莹  
【摘要】: 在国际市场中,伴随的国际金融市场衍生产品的复杂化,对冲基金作为金融市场投资方式创新的产物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对冲基金的操作策略也日益分化。当前国内金融市场上,股权分置改革和金融期货交易所等制度和市场变革也为对冲基金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并且随着公募和私募基金成为金融市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的操作策略将在国内逐渐运用。本论文主要就对冲基金分类投资策略为主,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论述了对冲基金独特的收益和风险,对投资者的启示意义在于正确看待对冲基金可能带来的收益,并明确投资风险。 论文主要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说明了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路线,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在总体描述了对冲基金行业状况,包括规模、分布、分类、投资方式、基金成立结构、风险类别、主要的对冲基金数据提供商的基础上,系统地回顾国内外关于对冲基金投资收益及风险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包括绩效归因和收益定价模型、收益评价研究、收益数据偏差分析研究,风险研究方面常用的风险分析指标、主要有关研究结论,对金融系统的冲击影响。第三章详细介绍了不同投资风格的对冲基金具体的操作手法,提示了相关投资策略在运营中面临的各种风险。第四章选取了CISDM相关的对冲基金指数数据,包括CTA、CPO、FOF及其它类别对冲基金,分别说明了其收益统计特征,给投资者直观了解比较对冲基金收益的资料。第五章采用了金融时间序列常用的ARMA模型和GARCH模型对指数收益数据进行拟和,分析结论表明CTA之类的对冲基金无法适用GARCH模型,而ARMA模型对CTA收益的解释只有20%-30%,总体来讲预测能力较弱。而GARCH模型对某些分类的对冲基金指数拟和程度较高,普遍在95%以上,体现了较好的收益预测作用,其提供的条件标准差更成为计算风险指标如Var的基础。这为投资者预测估计对冲基金收益的趋势提供了依据。第六章从风险的角度分析,利用GARCH-M和EGARCH模型讨论了分类对冲基金指数的风险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冲基金的风险特征表现出与传统金融资产不同的特性,风险与其收益状况更加的不确定,对市场信息的反应更为独特,传统的利空消息和利好消息对其收益的冲击作用不同于股票等传统金融资产。这进一步说明了对冲基金作为另类投资方式的独特性,与传统投资方式相组合可以降低组合波动提高收益。第七章讨论了投资于对冲基金的途径,以及对冲基金在中国金融市场的生存环境、分析了可能运用的策略主要有套利和卖空等。 文章最后,总结了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继武;;金融衍生产品对对冲基金资产管理业务的影响[J];特区经济;2006年07期
2 陈舜;刘东辉;;刻意卖空投资策略在对冲基金中的运用及投资收益对比分析[J];南方金融;2009年08期
3 熊丽华;;揭开对冲基金的神秘面纱[J];卓越理财;2005年06期
4 胡浩;;对冲基金的时代到来了吗[J];资本市场;2008年05期
5 晓东;;神秘的对冲基金[J];世界知识;1999年05期
6 刘红忠;朱敏;;对冲基金在金融市场中扮演了何种角色?[J];中国外汇;2007年06期
7 黄少明;;对冲基金的发展、结构和特征[J];国际金融;1999年02期
8 黄少明;;对冲基金的运作和投资策略[J];国际金融;1999年03期
9 安佳;论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及低风险稳回报的特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10 戴道华;;对对冲基金的监管以及香港的选择[J];资本市场;2010年09期
11 赵生章;;美国对冲基金的发展和启示[J];中国物价;2007年09期
12 杰姆斯·巴茨;马克·柏土斯;李童;特瑞风·法米万沙拉;蔡宏志;;对冲基金:全球视角下的策略与风险[J];银行家;2007年10期
13 ;新经济辞典[J];华东科技;2002年05期
14 张扬;陈经伟;;国内引进对冲基金的必要性分析[J];经济师;2008年11期
15 张树德;;对冲基金的定义与分类[J];财会月刊;2008年35期
16 刘震;;中国投资的对冲时代[J];资本市场;2011年04期
17 黄一鸣;浅析现代对冲基金的“立体式”投机策略[J];经济师;2000年07期
18 John Cassidy;欧阳婉竹;;讨伐对冲基金[J];商界(评论);2007年09期
19 曾昭逸;;对冲基金风云录[J];证券导刊;2007年08期
20 李勋;;对冲基金界说[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越艳;魏先华;;对冲基金复制技术及其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陈楚钟;朱羿锟;;外资银行与对冲基金的监管[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3 萧秉国;;美国和英国对冲基金监管制度研究[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4 程崇祯;刘威;;如何看待美国对冲基金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刘震;;对冲基金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A];2011年第五届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专刊[C];2011年
6 李晓光;崔丽英;张江鹄;谢曼青;刘明生;李本红;杜华;赵燕环;;DPP6和中国人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风险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孙克任;;西方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与我们当前的投资策略[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温小霓;;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风险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9 崔佳佳;郭齐胜;潘高田;彭文成;李羚;;一体化试验鉴定检验方法中两类风险研究(英文)[A];中国运筹学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厉以强;胡冠九;张祥志;戢启宏;李兆利;陈海刚;孔志明;;生物标志物测试致突变量评估水源风险研究及展望[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莹;对冲基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伍军;国际对冲基金的行业轮动投资:理论与实践[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3 程翼;对冲基金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陈志斌;对冲基金流动性风险的计量与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5 陈高翔;论对冲基金投机冲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5年
6 罗志松;基于东道国视角的外资并购风险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肖军;中国股票市场价值反转投资策略有效性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8 朱磊;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能源投资建模与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田廓;不确定条件下输电投资经济学分析及决策规划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黄荣文;国际贸易风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菁;不同投资策略对冲基金的业绩评价[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朱源;我国发展私募基金的可行性和投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孙浩;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坚;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分析及投资策略[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5 于文海;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与投资风格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6 孙威;实物期权投资方法模型仿真及其应用[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7 李文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芦美莉;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市场行为比较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9 陈应征;行为投资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10 胡剑;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其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忠良;对冲基金贵金属投资策略解析[N];中国黄金报;2011年
2 CBN记者 潘荣;对冲基金日趋活跃 投资策略倾向组合化[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3 东证期货 王爱华;对冲基金不同投资策略的动态风险定量研究[N];期货日报;2010年
4 长城伟业期货研究所 张彬;对冲基金时代的投资策略[N];期货日报;2010年
5 卜晓明;华尔街靠不住,投资者不问股神问电脑[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吴泱;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与年化收益分析[N];期货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杨博;数据显示 对冲基金难觅投资“安全港”[N];中国证券报;2010年
8 软库(软银)金汇投资银行总裁 温天纳;认清对冲基金真面目[N];证券时报;2005年
9 杨海凤;另类基金中的佼佼者——对冲基金[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10 郭茹;对冲基金的熊市赚钱论[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