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李志平  
【摘要】: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现象,大都市版图由于一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动力机制是驱动集聚区形成和演化的一切有利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所形成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因此,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把握集聚区演化的一般规律,对构建可持续发展空间、加快服务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运用自组织理论,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由企业、中介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等行为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所形成的流量经济系统,它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相互作用、涨落等的自组织特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还具有自组织与他组织契合的特征,自组织与他组织两种驱动力共同推动集聚区发展。按照形成阶段动力作用强度,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分为自组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他组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两种基本模式。应用系统科学原理分别对两种集聚区进行理论分析,并分别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案例,进一步认识两种集聚区的演化规律。 深入分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机制作用机理,并构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动力体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过程是自组织与他组织两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组织动力是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机制为行为规则驱动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内生性动力,构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自组织动力机制动态模型,并深入分析了专业化分工、竞争与协同、网络创新等自组织动力机制。他组织动力机制指的是:一切有助于解决“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等负集聚经济效应问题,促使集聚区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政府行为耦合形成的作用力系统,主要包括政策引导、市场建设与管理、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提供、集聚区文化建设等政府行为。 最后,论文详细地分析了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其空间布局情况。基于典型案例分析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分析,总结出当前上海市服务经济集聚发展中存在的动力机制问题,并提出促进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第二,构建全方位的市场服务体系;第三,建立和完善集聚区创新网络体系;第四,营造良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社会环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金荣学;何蕾;;现代服务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动态机制探讨[J];当代经济;2010年19期
2 白小明;;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2期
3 张婷麟;;浙江“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规划的空间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3期
4 ;浙江:“十二五”转型 主攻现代服务业[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年10期
5 朱永;;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思考[J];世界经济情况;2005年09期
6 李璟鹏;;以上海为例浅谈创意产业及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J];广西城镇建设;2008年05期
7 金中梁;;浙中借产业集聚蓄势转型[J];浙江经济;2011年02期
8 张秀娥;刘洋;;依托产业集聚 构建东北新型产业基地[J];经济视角;2007年09期
9 马吴斌;褚劲风;;上海产业集聚区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1期
10 徐伟金;王辰;;梅山产业集聚区:浙江开放发展新引擎——《宁波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核心解读[J];浙江经济;2011年12期
11 王先庆;武亮;;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模式与结构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11期
12 梅强;赵晓伟;;江苏省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22期
13 白小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河南产业升级[J];科技和产业;2010年04期
14 刘奕;马胜杰;;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政策[J];学习与探索;2007年03期
15 何骏;;现代服务业的多重模式[J];城市问题;2008年08期
16 何骏;;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多重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03期
17 胡君茹;;世博会后进一步提升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思考[J];江苏商论;2010年02期
18 张雷;李悦;;苏桃路物流集聚带发展情况调查[J];沈阳干部学刊;2009年03期
19 申畅;;黑龙江省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09年17期
20 ;郭庚茂省长一行深入我市调研[J];南阳市人民政府公报;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源志;;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彭晓静;;借鉴日本产业组织化合理模式,做强做大河北省现代服务业[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3 韩玉奇;;要积极营造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软环境[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冯艳;付瑶;;关于沈阳经济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几点思考[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第四章 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A];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C];2008年
6 李兰;张小锋;;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与制度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张博;程英男;;长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玉梅;李毅超;魏锁焕;范玉双;;河北省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研究[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贾占军;;创新政府服务理念 助推关天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A];第二届宝鸡天水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平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专业市场的路径选择——里水与周边地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比较[A];第六届广东流通学术峰会暨“珠江三角洲流通业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材料[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陈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境对创意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易先桥;跨国公司与产业集聚[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6年
4 王波;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代文;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付铭;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7 张卉;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复旦大学;2007年
8 于铭;中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9 刘成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与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宋伟;传统农区工业化过程中的企业空间演变秩序[D];河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琴;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李继萍;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韩梅;山西循环型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朱妍琦;洛阳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杨超;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D];沈阳大学;2011年
6 马凯;加快发展天津现代服务业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7 龚景顺;雨花区侯家塘街道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张淑媛;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9 汤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企业技术创新互动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0 杜晓丽;CBD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效应机制和政府政策建议[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孙云才 朱霞欢 隋海燕 本报记者 王健;新载体,新空间[N];南京日报;2009年
2 中国贡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阮菊明;发展临空服务经济 打造城市文化名片[N];文汇报;2009年
3 记者 苏洪峰 实习生 李敏;市观摩二组观摩7县(市)、区产业集聚区[N];新乡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郑微;环云龙湖形成旅游产业集聚区[N];徐州日报;2009年
5 商报记者 刘妮丽;北京:“设计之都”的梦想与现实[N];北京商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莉;皇姑区倾力打造八大产业集聚区[N];沈阳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罗子彪;凝聚动力,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N];平顶山日报;2010年
8 魏玉金 张宗桥;长垣县:产业集聚区打造经济增长大引擎[N];新乡日报;2010年
9 河南省人民政府代省长 郭庚茂;政府工作报告[N];河南日报;2009年
10 组稿 商德柯 郑付生 米山;迅速崛起的驻马店装备产业集聚区[N];驻马店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