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形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仿真和实验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大变形刚-柔耦合动力学系统的理论建模和实验方法。
分别基于Euler-Bernoulli假设和Kirchhoff假设,考虑几何非线性,用绝对节点坐标法建立大变形梁和大变形矩形薄板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设计刚-柔耦合大变形实验,通过仿真计算和实验的数值对比验证动力学方程的正确性。将大变形理论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基于大变形的绝对节点坐标法的正确性,并对基于小变形理论的一次近似方法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介绍了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的工程背景、研究意义,综述了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发展现状,阐述了刚-柔耦合动力学的几个研究方向和主要问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任务。
第二章从Green应变与位移的非线性关系式出发,用绝对节点坐标法建立了弹性梁的完备的几何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首先建立了弹性梁的非线性动力学变分方程,然后在建模过程中考虑结构阻尼的影响,建立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气浮台和大变形梁系统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
第三章对气浮台和梁组成的刚-柔耦合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与实验研究。设计气浮台和梁系统的刚-柔耦合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考虑柔性体结构阻尼对实验的影响,通过实验测量了结构阻尼系数。利用运动测量仪、非接触式运动测量仪和应变仪测量特征点的速度、角速度和应变,通过理论和实验结果的数值对比验证了几何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基于小变形的一次近似模型的适用性。根据实验对照比较发现当初始静挠度为0.1m时,本文非线性模型、一次近似模型和实验结果吻合很好,从而验证了本文非线性模型的正确性,同时也验证了一次近似方法在小变形情况下的适用性。当初始静挠度为0.25m时,由于最大挠度大于梁长的10%,可视为大变形问题,此时本文非线性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很好,但是一次近似模型和实验结果有显著差异,不容忽视,从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本文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适用于小变形和大变形问题,一次近似模型在小变形情况下适用,当最大挠度大于梁长的10%时,一次近似模型的计算结果的数值误差不容忽视。
第四章基于Kirchhoff假设,不计剪切变形,从非线性应变与位移的关系式和曲率的精确表达式出发,建立了大变形矩形薄板的动力学变分方程,并进一步考虑结构阻尼的影响,建立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气浮台和大变形板系统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
第五章对气浮台和大变形板系统进行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利用非接触式运动测量仪测量了特征点的速度和角速度,通过理论结果和实验结果的数值对比验证了本文非线性模型对大变形问题的适用性。
第六章进一步考虑剪切应变和横向应变,用绝对节点坐标法建立了大变形矩形薄板的更加完备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运动学约束关系,建立了大变形薄板系统的第一类拉格朗日方程。对重力板的数值仿真表明,在考虑剪切应变和横向应变的情况下,总能量曲线趋于0,体现了数值计算的稳定性。进一步对重力作用下大变形二连板进行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薄板的柔度增大,低频的弯曲变形与高频拉伸变形的耦合愈加显著。
第七章对全文总结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
|
|
|
1 |
王晓艳;苏飞;张铮;;弹性杆的大变形分析及全国数模大赛题的解答[J];力学与实践;2010年06期 |
2 |
叶榕,刘正兴;浅曲梁大变形分析的杂交应力法[J];力学季刊;1987年03期 |
3 |
张义同;结构大变形分析中非保守载荷虚功的计算[J];固体力学学报;1991年02期 |
4 |
曾佐勋,刘立林;构造物理实验的大变形分析方法[J];地学前缘;1998年01期 |
5 |
蔡国平,洪嘉振;非惯性系下柔性悬臂梁的振动主动控制[J];力学学报;2003年06期 |
6 |
蔡国平,洪嘉振;旋转运动柔性悬臂梁的动力特性及振动主动控制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年01期 |
7 |
滕悠优;蔡国平;;具有附加质量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频率特性[J];力学季刊;2005年04期 |
8 |
黄玉盈,王忠民,杨挺青;海洋管线在有摩擦的弹性地基上铺设时的大变形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1988年04期 |
9 |
张铁光;梁成;梁卫民;;对径受撞圆环的刚塑性大变形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10 |
多斯特,塔巴洛克;板的大变形分析的混合变分泛函[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9年07期 |
11 |
石志飞,高玉臣;橡皮薄膜缺口顶端场的大变形分析[J];力学学报;1996年02期 |
12 |
王桂萱,陈雄,宋力;地震荷载沉箱码头大变形分析的离散元法初探[J];海洋工程;2004年04期 |
13 |
赵娜;刘立胜;郑剑;郭翔;翟鹏程;宋丹平;;网格重剖分在大变形分析中的应用[J];固体力学学报;2008年S1期 |
14 |
杨仕彬;;隧道软弱围岩段大变形分析及处理措施[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12期 |
15 |
董兴建;孟光;蔡国平;叶林;;旋转柔性梁的动力学建模及分析[J];振动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
16 |
王世来;凌道盛;;适用于大变形分析的平面协调梁单元[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5期 |
17 |
董文堂,李卓球;基于一种简化Green应变的薄壳大挠度方程[J];固体力学学报;2005年03期 |
18 |
邸元;唐小微;;两相介质大变形动力问题的数值模拟[J];工程力学;2007年12期 |
19 |
胡育佳;朱媛媛;程昌钧;;在动载荷作用下框架结构大变形分析的微分代数方法[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8年04期 |
20 |
乔金丽;李文秀;刘波;田稳苓;;柔性防护条件下高陡岩质边坡破坏过程的大变形有限元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