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机器人系统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多机器人系统因具备并行度高、分布性广、健壮性强的优点,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机器人协同工作是多机器人系统的重要特征。为了提高协同工作能力,机器人间通常采用无线通讯模式进行信息传递。与有线网络相比,无线网络存在可靠性低、信道延迟高、数据保密性差的问题。因此开发面向移动多机器人系统的无线通讯模块对研究多机器人协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工作来源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基于群体智能方法的虚拟机协同平台研究》,该项目希望探索一种新的并行计算模式来适应大规模的群体协作。在该目标下,课题组设计并制作了数十个同构、计算能力有限、体积小、移动速度低、电池供电、传感器感知能力差、通信方式简单的机器人节点eMouse。针对群集智能计算模式下信息交互局部性、数据传输量小的特点,遵循简单可靠的原则,本文为机器人设计并开发了基于广播单跳的无线通讯模块RobotNet。本文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根据群体智能通讯局部性的特点,模块采用功耗低、传输距离短的射频芯片CC2430,并配有SMA接口的天线。最大通信范围可达15米。模块尺寸仅为25.4x35mm,适合以电池为能源的小型移动机器人eMouse使用。并在eMouse的主控模块LM3S1962上开发了串口驱动,以支持无线通迅模块的使用。
(2)协议栈的设计与实现。遵循功能简单的设计原则,本文依据IEEE 802.15.4标准,设计了RobotNet协议栈的物理层和MAC子层。并在MAC子层实现了二元指数后退算法。并在应用层提供了设置参数、查询信息、收发数据等服务。
(3)模块功能及性能测试。本文开发了专用串口调试工具。分别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对该无线通讯模块进行了功能和性能测试。并分析了串口波特率、数据包发送时间间隔、数据包长度等参数对系统丢包率的影响。
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内各个节点间可以通过广播方式进行通信。多节点通信时,节点间可以通过CSMA/CA机制实现了信道共享。整个系统无组网限制,适合于大规模群体通信。同时,用户可以通过改变发射功率调整发送距离。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多个eMouse节点进行移动通信时,网络可正常工作,且系统丢包率低于3%。该无线通讯模块简单可靠,可用于对群集智能计算模式的研究。
|
|
|
|
1 |
唐建中;杨公仆;阳含和;;多机器人系统的自动避免碰撞控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8年06期 |
2 |
林怡青,郑时雄;机器人群体合作的信念分析[J];机器人;2000年05期 |
3 |
钱徽,吴春明,朱淼良;基于可重构体系的多机器人共享模块剩余能力估计[J];电子学报;2005年11期 |
4 |
孙鹏;陈小平;;RoboCup小型机器人仿真系统[J];计算机仿真;2006年04期 |
5 |
赵欣;;浅析多机器人技术及发展[J];装备制造技术;2009年05期 |
6 |
江金龙;张文栓;董通;陈国华;;多机器人半实物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仿真;2009年04期 |
7 |
邵杰;杨静宇;杜丽娟;;基于改进学习分类器的多机器人混合分层体系结构[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
8 |
林怡青;多机器人系统的干涉曲面和干涉区[J];机器人;1991年01期 |
9 |
洪炳熔,薄喜柱,王鸿鹏;基于多机器人的微机器人足球比赛系统[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1998年05期 |
10 |
丁滢颍;何衍;蒋静坪;;基于个性演化的多机器人自组织[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3年02期 |
11 |
秦元庆;孙德宝;王芳;;基于门限偶极子模型的多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J];兵工自动化;2007年02期 |
12 |
姜健;赵杰;闫继宏;臧希喆;;基于排斥信息素的多机器人协作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年22期 |
13 |
王娟;胡玉兰;;基于条件反馈机制Leader-follower多机器人队形控制[J];大众科技;2008年07期 |
14 |
王越超,谈大龙,黄闪,栾天,赵忆文;一个多智能体机器人协作装配系统[J];高技术通讯;1998年07期 |
15 |
张汝波,施洋;基于模糊Q学习的多机器人系统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6 |
徐伟华;李迅波;;面向对象数据库在多机器人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06年12期 |
17 |
李玉坚;刘国栋;;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多机器人协作方法[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18 |
冯福生;赵振民;;多机器人队行控制的研究方法[J];煤炭技术;2008年06期 |
19 |
邵杰;杨静宇;;基于LCS的多机器人路径规划控制体系结构[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0年11期 |
20 |
宋涛;机器人系统的操作能力与树型可重构的机器人研究[J];机器人;199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