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甲烷化反应Ni_(1-x)Fe_x/Al_2O_3催化剂制备和性能
【摘要】:CO甲烷化是清洁煤技术发展中的关键反应之一。本文对CO和氢气反应制备甲烷反应过程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对CO甲烷化反应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提出了催化剂的设计方案。第二,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镍铁比例的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运用XRD、TEM、XPS、TPR等测试手段对催化剂反应前后的结构和表面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最后,对催化剂的耐久性进行测试。得到如下结论:
(1)利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对催化剂的CO甲烷化反应活性进行评价,反应时间8小时,测试结果表明,当催化剂组成为Ni(0.9)Fe(0.1)时(即x=0.1),催化剂活性最高,甲烷选择性达到83%,CO转化率接近100%,氢气转化率达到85%,铁的加入能够加强氧化镍在催化剂表面的分布。
(2)对组成为Ni(0.9)Fe(0.1)的催化剂进行活性耐久性测试,结果表明,在反应持续到11h时,CO转化率依旧能够保持在99%,基本稳定在61%。H2的转化率在5h时达到85%后下降至57%。CH4的选择性在反应10h时增长到88%,最后基本稳定在14%。CO2选择性在4%-6%的范围内处于动态的升降中。
(3)对催化剂Ni(0.9)Fe(0.1)、Ni(1.0)和Fe(1.0)反应后的XPS分析发现,催化剂中添加铁元素易导致酸和酯类产物的生成。
|
|
|
|
1 |
马胜利;谭猗生;张清德;韩怡卓;;不同形貌Ni/γ-Al_2O_3催化剂催化CO甲烷化反应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1年03期 |
2 |
伏义路,李锡青,徐小云;CO的吸附和歧化反应及其在变换-甲烷化反应中的作用[J];燃料化学学报;1984年04期 |
3 |
李青;吴尧;吴江;游维庆;;精密模具电铸Ni—Co工艺的研究[J];模具技术;1992年02期 |
4 |
王鑫;郭翠梨;张俊涛;詹吉山;;改性的Ni基催化剂上CO甲烷化性能的研究[J];石油化工;2012年03期 |
5 |
包卓然;崔艳喜;孙鹏;孙琪;石雷;;Co或Ni促进的Cu/SiO_2-Al_2O_3催化剂上丙三醇和苯胺气相合成3-甲基吲哚(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3年11期 |
6 |
马宝利;靳丽丽;刘茉;谢方明;王锐;陆雪峰;;加氢精制催化剂中不含Co、Ni助剂的研究进展[J];化工中间体;2014年03期 |
7 |
诸爱士;成忠;;电渗析与萃取耦合技术分离Ni(Ⅱ)与Co(Ⅱ)[J];化学工程;2008年06期 |
8 |
凌斌,钟平,钟炳文,赵振业,张少卿;新型二次硬化高Co──Ni超高强度钢强韧化机制的研究[J];航空学报;1997年01期 |
9 |
王建梅,任伟,王维娜,王安利;金属离子Ni~(2+)和Co~(2+)对卤虫孵化率和变态率的影响[J];水产养殖;2003年01期 |
10 |
童六牛,何贤美;感生各向异性对溅射Ni_(80)Co_(20)合金膜的磁及磁电阻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01年03期 |
11 |
李东林,陈文坉,谢建林;化学镀制备垂直记录Ni—Co—P磁膜的研究[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
12 |
路霞;陈世恒;王万丽;马紫峰;;CO甲烷化Ni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10年03期 |
13 |
农丽薇;徐龙君;谢金连;鲜学福;;微量Co和Ni对稻草厌氧消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
14 |
袁昌坤;姚楠;;负载型Ni基CO甲烷化催化剂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13年08期 |
15 |
黄桂梅;周广帅;;5-氯水杨醛缩L-赖氨酸席夫碱Co、Ni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J];广东化工;2017年03期 |
16 |
夏群;谭博;黄柏树;胡公方;董文;王剑;;三维孔洞网状结构的Ni~(2+)和Co~(2+)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质[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年S1期 |
17 |
李翠清;孙桂大;李凤艳;周志军;魏军;;含助剂Ni(Co)磷化钨催化剂柴油加氢精制性能[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