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上皮细胞和乳酸菌相互关系的研究
【摘要】: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是引起动物和人体发生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这种病原菌分泌在表面的黏附素可以介导细菌向肠道黏膜附着,随后细菌产生肠毒素而引起宿主腹泻。乳酸菌作为一类益生菌能够帮助宿主改善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维护宿主的肠道健康。已有的体外研究报道ETEC可以引起某些肠上皮细胞的死亡,并且乳酸菌能够通过和ETEC的相互作用而保护宿主细胞。因此,研究ETEC对肠上皮细胞致病的分子机制,以及乳酸菌保护宿主细胞的机理,对于益生菌在防治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将一株猪小肠上皮细胞系IPEC-J2细胞和两种浓度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 K88菌株JG280共培养后,发现108 CFU/ml的ETEC对IPEC-J2细胞的细胞毒性显著性高于109 CFU/ml,这一结果提示ETEC对IPEC-J2的细胞毒性根据细菌浓度的不同而产生差别,并且细菌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可能在ETEC的致病机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在108 CFU/ml的ETEC和IPEC-J2细胞共培养过程中,ETEC产生的AI-2(autoinducer-2,自体诱导物)活性和IPEC-J2的细胞死亡呈正相关,而与ETEC的毒力基因estA(编码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a)和estB(编码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b)表达呈负相关。为了进一步地研究ETEC群体感应的机理,我们将ETEC K88菌株JG280的luxS基因(该基因的产物催化AI-2的生物合成)克隆,并在大肠杆菌E. coli DH5α中过量表达。将载有过量表达的luxS基因的E. coli DH5α的无菌培养上清液(内含高活性的AI-2)和IPEC-J2细胞及108 CFU/ml的ETEC共培养后发现,AI-2可以显著性地降低ETEC对IPEC-J2的细胞毒性并抑制estA基因的表达。以上结果共同提示,由AI-2介导的群体感应在ETEC的致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并且AI-2可能是通过对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a的负向调控来实现的。
我们还研究了13株从猪体内分离到的乳酸菌是否能够保护IPEC-J2细胞免受ETEC K88菌株JG280的侵染,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首先发现一株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 coli K88 JFF4在浓度为108和109 CFU/ml时,均不会对IPEC-J2产生细胞毒性,这一结果提示肠毒素对于引起肠上皮细胞死亡(或损伤)的重要作用。研究还发现,这13株乳酸菌中有5株能够显著地降低ETEC对IPEC-J2的细胞毒性,进而保护IPEC-J2细胞。通过对6株乳酸菌CL9、CL11、CL12、K67、S33和S64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这6株乳酸菌均能够降低ETEC诱导IPEC-J2分泌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8 (interleukin-8, IL-8),并且除了K67之外的5株乳酸菌均能够促进IPEC-J2分泌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 (interleukin-10, IL-10)。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研究发现,一株对IPEC-J2有保护作用的乳酸菌CL9能够抑制ETEC的estA和estB基因表达。乳酸菌S8能够显著性地促进ETEC分泌的AI-2活性,同时它还可以降低ETEC对IPEC-J2的细胞毒性。以上结果共同提示,某些乳酸菌可能通过抑制ETEC毒力基因的表达,另一些乳酸菌可能通过分泌某些物质影响ETEC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作用,进而降低ETEC肠毒素的产生,从而保护宿主细胞。同时,IPEC-J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8和IL-10在乳酸菌的作用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乳酸菌的作用机理,我们还需更加深入的研究。
|
|
|
|
1 |
黄培堂,李丰生,王叙甫,钟声,徐秀英,张群伟,王焕金,陈明,黄翠芬;表达K_(99)和F_(41)双价保护性抗原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93年09期 |
2 |
蔡玲民;大肠艾希氏菌腹泻——(世界卫生组织科学工作组的报告)[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81年01期 |
3 |
Svennerholm A·M
,蔡怜民;抗肠毒素原性大肠艾希氏菌腹泻口服菌苗的发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0年01期 |
4 |
李元,吕苹,汪美先;抗产毒性大肠杆菌F_(41)菌毛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初步鉴定[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88年04期 |
5 |
周凯,郑海洲,边艳青,赵宝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3年05期 |
6 |
郑继平,刘向昕,王令春,李淑琴,方门忠,张兆山;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混合载体疫苗的免疫原性评价[J];现代免疫学;2004年06期 |
7 |
蔡玲民;大肠艾希氏菌腹泻(续完)[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81年03期 |
8 |
王红,俞守义,赵敏,吴敏,吴爱军;产毒性大肠杆菌的RAPD鉴定与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1997年03期 |
9 |
钟贞,马永平;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定植因子研究进展[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4年01期 |
10 |
Tatsuo Yamamoto
,袁佩娜;大肠杆菌和霍乱弧菌肠毒素的进化起源[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88年02期 |
11 |
Kaper J B
,陈锦荣;产肠毒素原性E.coli菌苗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88年04期 |
12 |
陈添弥,李丰生,黄培堂,张兆山,李淑琴,程军,黄翠芬;预防新生仔猪大肠菌性腹泻的双价工程菌苗[J];中国科学B辑;1989年12期 |
13 |
李元,吕苹,吴王水,汪美先;抗F41-McAb在体外对ETEC·F41菌粘附肠上皮细胞的阻断作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0年03期 |
14 |
陈清,陈义忠,俞守义,徐伟文;不同来源产毒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型、耐药性及质粒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7年02期 |
15 |
吴拥军,王嘉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7年02期 |
16 |
徐艳丽,宋雨水,秦莉;肠毒素性大肠菌(ETEC)的分离与鉴定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1999年04期 |
17 |
何平;定居因子和不耐热肠毒素经皮免疫诱导抗ETEC的保护性免疫[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3年01期 |
18 |
王轶文;用加或不加mLT的ETEC定居因子CFA/I和CS6粘膜免疫BALB/c小鼠[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4年04期 |
19 |
魏春华;刘建奎;侯喜林;王桂华;余丽芸;;重组ETEC k88ac-LT_B干酪乳杆菌在人工消化液中的生存性能[J];生物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
20 |
蔡玲民;大肠艾希氏菌腹泻——世界卫生组织科学工作组的报告[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8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