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二甲醚—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喷射及发动机燃烧研究

侯军兴  
【摘要】: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和排放法规的日益严厉,发展清洁能源成为当前能源与环境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二甲醚和生物柴油均为柴油机清洁代用燃料,两种燃料混合后可弥补各自不足。本文针对非增压、增压发动机燃用二甲醚-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涉及喷油、喷雾、燃烧、性能和性能预测等。 在喷油泵试验台上试验研究了二甲醚-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喷射过程。研究表明,对共轨燃料系统,与生物柴油相比,纯二甲醚的喷油始点较晚,其他燃料的喷油始点差别不明显。随着燃料中二甲醚比例的增加,喷油终点延后;喷油持续期明显延长,最大喷油速率变化不大。轨压升高,所有燃料的喷油速率曲线上升段变陡,喷油速率峰值增加;各混合燃料的喷油始点、喷油终点差别均变小,喷油速率在喷油持续期的波动变大。同一燃料,喷射脉宽增大,则喷油始点一致,最大喷油速率基本不变,喷油持续期明显增加。启喷压力由17MPa升高为20MPa,喷油始点变晚,最大喷油速率略增加。对泵-管-嘴燃料系统,随着二甲醚比例的增加,喷油始点延后,喷油速率曲线上升段变平缓,最大喷油速率降低,其相位依次延后;喷油持续期增加;高压油管内声速和长管内声速降低。共轨系统与泵-管-嘴系统比,燃料中二甲醚比例对前者喷油始点、最大喷油速率、喷油速率曲线形状的影响要远远小于后者。 采用高速摄影研究了二甲醚-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喷雾特性。研究表明,各燃料喷雾贯穿距离随时间增加的规律是先快后慢。随着燃料中二甲醚比例的增加,喷雾贯穿距离减小;喷雾锥角变大。背压升高,各燃料的喷雾贯穿距离减小,喷雾锥角变大;各燃料喷雾贯穿距离的差别变小。轨压升高,各燃料的喷雾贯穿速度、贯穿距离、喷雾锥角变大。脉宽增加,各燃料的喷雾贯穿距离增大,喷雾锥角差别不大。 非增压发动机燃用二甲醚-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研究表明,随着燃料中二甲醚比例的增加,缸内压力峰值降低且相位延后;预混合燃烧减弱,其放热峰值降低;扩散燃烧放热峰值升高;混合燃料的燃烧始点延后。缸内最高温度和最大压力升高率降低,其相位延后。掺混二甲醚后,混合燃料的燃油消耗率、排气温度、NOx排放和碳烟排放降低,高负荷时碳烟排放降低更显著。中低负荷时各燃料的CO排放均很低,高负荷时燃料中掺混二甲醚,CO排放显著降低。对缸内压力进行四层小波分解,提取压力时频信息,并将之与放热率、缸内压力升高率和压力升高加速度关联。结果表明,放热率峰值、压力升高率峰值、压力升高加速度峰值都在预混合燃烧阶段;缸内压力在各层的子带信号峰值也在此阶段,各层子带信号峰值反应了预混合燃烧在各频域的冲击。各混合燃料燃烧时均为第四层子带信号峰值和小波相对能量最大,不同负荷都如此。随着燃料中二甲醚比例的增加,第四层小波相对能量增加,其他层小波相对能量减少。 针对二甲醚-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理化特性,试验研究了喷嘴参数、混合比例等对增压发动机燃烧和性能的影响,试验的混合燃料中二甲醚占质量比例分别为0%、30%、50%、70%和100%。研究发现,采用同一喷嘴时,随着燃料中二甲醚比例的增加,发动机进气压力增加,着火延迟,缸内压力峰值、放热率峰值、最高缸内温度、压力升高率峰值降低,其相位延后。二甲醚掺混比例从30%到100%时,燃油消耗率、NOx排放和碳烟排放下降,HC排放和CO排放先降低,之后变化平缓。6×0.35mm喷嘴与6×0.40mm喷嘴比较,前者的缸内压力峰值、压力升高率峰值和放热率峰值均高于后者,峰值相位提前;随着燃料中二甲醚比例的增加,差别更明显。综合考虑燃油消耗率和NOx排放,燃用低比例二甲醚混合燃料时,宜选用6×0.35mm喷嘴;燃用高比例二甲醚混合燃料时,宜选用6×0.40mm喷嘴。建立了预测混合燃料发动机性能的神经网络,该网络采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收敛快速,预测精度高,并试验验证了其泛化能力。 研究了废气再循环EGR对二甲醚-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增压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引入冷EGR后,发动机进气压力增加;各燃料的NOx排放均大幅下降;CO排放和HC排放均升高。二甲醚比例不大于50%的混合燃料的碳烟排放随EGR的引入明显升高,二甲醚比例不小于70%的混合燃料的碳烟排放很低,变化不明显。负荷增大,EGR对排放的影响更明显。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海峰;黄锦成;金超;;柴油机代用燃料生物柴油和二甲醚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西节能;2006年01期
2 崔俊杰;张翠平;;柴油/二甲醚在柴油机上的性能与排放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09年05期
3 王锡斌,蒋德明,王贺武;二甲醚的油束模型和试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9期
4 曹建明;王磊;陈志伟;张秋霞;庄严;蔡恒恩;耿莉敏;边耀璋;陈昊;;柴油—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试验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8年01期
5 魏远文;袁方恩;张杨;;柴油机燃用不同比例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性能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宋清双;李跟宝;周龙保;刘圣华;潘克煜;;柴油机燃用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时的性能与排放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曹杰;王铁;冯丹华;冯星;郭鹏;王娜;;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D40燃烧与排放的试验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1年04期
8 王贺武,周龙保;二甲醚喷雾特性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9期
9 李本正;郭增杰;胡真;杨庆佛;;高比例二甲醚与柴油混合燃料对高压油泵柱塞偶件磨损的试验研究[J];柴油机;2006年03期
10 支姝;魏秋兰;王生昌;;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雾化蒸发性能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08年04期
11 王忠;毛功平;袁银男;杨殿勇;顾士强;;生物柴油缸内喷雾特性的数值模拟[J];内燃机工程;2009年03期
12 魏远文;田维;王永忠;;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和柴油混合燃料的试验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7年03期
13 吴贵福;贾元华;邵东伟;;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排放性能试验研究[J];内燃机;2007年01期
14 覃军;刘海峰;尧命发;陈辉;;柴油机掺烧不同比例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7年04期
15 丁凯;王会明;亢淑娟;吴占华;尹克荣;;大豆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性能试验研究[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09年04期
16 吴贵福;贾元华;姜东华;;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排放性能试验研究[J];内燃机;2009年06期
17 张旭升;李理光;邓俊;黄成杰;于水;;生物柴油喷雾特性的试验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7年02期
18 丁凯;王会明;亢淑娟;崔方方;;乙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性能试验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年01期
19 马林才;刘大学;周志国;季永青;;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理化及排放特性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1年08期
20 包俊江;关敏;范嘉睿;付铁强;;直喷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适应性研究[J];内燃机;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志远;孙晓清;谭丕强;楼狄明;;共轨柴油机燃用麻疯树制生物柴油的性能及排放特性[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雅洁;刘双喜;景晓军;高俊华;;柴油机燃用不同比例棉籽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占华;亢淑娟;丁凯;尹克荣;王会明;;大豆生物柴油与石化柴油最佳配比的研究[A];2009全国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21世纪新能源二甲醚的发展前瞻[A];节能减排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专刊[C];2008年
5 邓欣;方真;张帆;曾虹燕;廖凯波;邹大鹏;;纳米镁铝水滑石的制备及应用与生物柴油转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6 邓欣;方真;张帆;曾虹燕;廖凯波;邹大鹏;;纳米镁铝水滑石的制备及应用与生物柴油转化[A];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非粮生物质能源与高技术产业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景晓军;李孟良;;掺烧不同比例生物柴油的发动机性能研究[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孙玉秋;陈波水;方建华;王九;;烯烃-醋酸乙烯酯混合共聚物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的影响[A];中国石化协会、润滑脂专业委员会一届二次全体成员大会暨全国第十五届润滑脂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理光;张旭升;胡宗杰;邓俊;吴志军;;生物柴油的喷雾及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A];2008中国生物质能源技术路线标准体系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李率;蔺建民;张永光;;石化行业标准生物柴油氧化安定性测定方法的制定[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军兴;二甲醚—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喷射及发动机燃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耿莉敏;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理化性能分析与喷雾特性改善[D];长安大学;2009年
3 叶丽华;生物柴油喷雾特性与NOx排放控制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朱磊;生物柴油发动机燃烧控制与排放特性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刘宇;生物柴油燃料喷雾、燃烧及碳烟生成过程可视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毅峰;大豆生物柴油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燃烧与碳烟排放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丽平;基于非均相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余敬周;DME闪急沸腾喷雾特性及其在柴油HCCI发动机上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任毅;柴油机燃用柴油-含氧化合物混合燃料燃烧与排放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7年
10 祁东辉;混合喷射液化石油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琦;二甲醚、生物柴油及其混合燃料物性估算和缸内工作过程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 周昌;高比例生物柴油和二甲醚混合燃料在直喷式柴油机上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3 徐元浩;生物柴油的实用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黄继伟;生物柴油静电雾化机理及喷雾特性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5 朱传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混合比在线检测系统[D];吉林大学;2011年
6 丁凯;酸化油生物柴油降粘及排放特性试验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王娜;柴油机燃用二甲醚/非标重柴油的燃烧仿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8 薛刚;女贞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娜林高娃;生物柴油合成新工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丁荣;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光皮树油脂合成生物柴油[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陈忠华;液体替代石油燃料产业化之路多障碍[N];中国石化报;2006年
2 饶兴鹤;大型甲醇装置热风靡全球[N];中国化工报;2005年
3 美林集团全球商品期货期权中国部 蔡捍东 冀雪梅;能源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N];期货日报;2006年
4 贺斌;二甲醚:替代高价油的新选择[N];中国财经报;2008年
5 罗尼;生物柴油已批量投放巴西市场[N];中国贸易报;2005年
6 刘方斌;二甲醚规模究竟多大适合国情[N];中国化工报;2006年
7 赵和平;二甲醚替代石油需过三关[N];中国矿业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陈其珏;高油价激发二甲醚规模化发展“冲动”[N];上海证券报;2008年
9 陈继军;二甲醚:产能扩张渐闻四面楚歌[N];中国化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戈清平;突破“三重门” 二甲醚亟待国标导航[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