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催化大豆油化学改性的研究
【摘要】:植物油的化学改性是拓宽其在工业领域应用的前提,其分子结构特性决定了链端酯基的酯交换和碳链中双键的环氧化两种基础改性反应。改善两种基础反应过程的核心在于新型固体催化剂的开发使用。本论文以大豆油为底物,针对酯交换反应,制备了以水滑石为前驱物的固体碱催化剂,重点研究了其对大豆油和乙二醇的酯交换反应的催化性能;针对环氧化反应,选取埃洛石纳米管(HNTs)为载体,进行磷钨杂多酸({PO_4[W(O)(O_2)_2]_4}~(3-))和甲基三氧化铼(MTO)两种高效催化剂的固体负载化,重点研究了两种负载型固体催化剂对以H_2O_2为氧化剂的大豆油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对于酯交换反应的固体碱催化剂,首先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晶型良好、晶相单一的铝锂水滑石(Li-Al LDHs),经煅烧后,Li-Al LDHs层状结构坍塌,得到大比表面积大孔容的铝锂双金属复合氧化物(Li-Al LDO)。为了抑制Li-Al LDHs的记忆效应,进一步采用硅烷偶联剂Z6020进行改性。改性后的Li-Al LDO仍保持其多孔结构,并且平均孔径扩大。Li-Al LDO(Cat-1)和改性的Li-Al LDO (Cat-2)作为固体碱催化剂,均能在无溶剂条件下催化大豆油乙二醇酯交换反应,且Cat-1和Cat-2均可重复利用4次。在反应温度160℃,醇油摩尔比10:1,催化剂用量5wt%,搅拌速率1000rpm,反应时间2小时条件下,Li-Al LDO和改性的Li-AlLDO催化酯交换反应产物的收率均达到93%以上。但硅烷偶联剂改性可以大大降低催化剂的再生温度, Cat-1的再生温度为450℃,而Cat-2的再生温度为120℃。再生三次后Cat-1和Cat-2仍可用于催化大豆油乙二醇酯交换反应。
对于过氧磷钨杂多酸的负载,首先采用硅烷偶联剂Z-6020对HNTs载体表面进行氨基化改性,再采用季铵化试剂一溴己烷和碘甲烷将氨基进行季铵化处理,在HNTs载体表面接枝上季铵阳离子。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将{PO_4[W(O)(O_2)_2]_4}~(3-)负载到季铵化改性的HNTs表面,HNTs与{PO_4[W(O)(O_2)_2]_4}~(3-)催化剂通过离子键相连。所得到的负载型{PO_4[W(O)(O_2)_2]_4}~(3-)固体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催化大豆油环氧化反应。机械搅拌与超声波振荡并用的方式加强了大豆油-H_2O_2-负载型{PO_4[W(O)(O_2)_2]_4}~(3-)固体催化剂三相反应体系的传质过程,提高了双键转化率和环氧大豆油收率。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加入相转移试剂三正辛基甲基氯化铵可以提高催化效率,增加双键转化率和环氧大豆油收率。负载型{PO_4[W(O)(O_2)_2]_4}~(3-)固体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并且再生过程简单。催化剂重复利用3次后仍能催化大豆油环氧化反应。失活催化剂重新负载{PO_4[W(O)(O_2)_2]_4}~(3-)活性中心和相转移试剂即可恢复催化活性,实现再生。
对于甲基三氧化铼的负载,首先利用埃洛石表面羟基,先将活性表面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的引发剂锚定到表面,然后在埃洛石表面引发4-乙烯基吡啶(4-VP)活性聚合。表面接枝的聚4-乙烯基吡啶(P-4VP)聚合物链表现出分子量单分散性,其长度可以通过调节聚合反应时间来控制。负载过程中MTO中的Re原子与吡啶环上的N原子配位,利用配位作用的可化学计量特性实现了MTO催化剂负载量的可控性。所制备的负载型MTO固体催化剂可以催化大豆油环氧化反应,得到环氧大豆油产物。且选择性很高,无副反应发生。
|
|
|
|
1 |
;300t/a新工艺环氧大豆油在淄博投产[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98年04期 |
2 |
王瑾,李祖光,胡伟,乔剑峰,莫卫民,胡宝祥;大豆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
3 |
李玉芹;曾虹燕;;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成分的气相色谱法测定[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4 |
张磊;于世涛;刘福胜;解从霞;曹柯;;固体碱K_2O/Zr-MCM-41催化大豆油酯交换反应的研究[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7年05期 |
5 |
;“纯橄榄油”吃出大豆油味送检发现油质不达标[J];纪实;2008年07期 |
6 |
邹祥龙;;大豆油脂肪酸单乙醇酰胺的合成[J];中国油脂;2008年08期 |
7 |
鲍丹青;毕艳兰;邓德文;吴存荣;范璐;周展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大豆油的过氧化值[J];中国粮油学报;2008年06期 |
8 |
陈赛艳;陈蕴智;;大豆油及其衍生物的新用途[J];大豆科技;2009年01期 |
9 |
陈合;王磊;;蔗糖酯对精炼大豆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0 |
黄锡萍;国外豆油的非食品用途[J];食品科技;1989年03期 |
11 |
曹卫东;由硫酸铝催化合成环氧大豆油[J];辽宁化工;1994年05期 |
12 |
李力;;大豆浓缩磷脂的制取[J];粮食与食品工业;1997年03期 |
13 |
;我国1997/98年度植物油进口预计增加[J];粮食与油脂;1998年01期 |
14 |
李广学,李广田,马建华,宋晓敏;大豆油的环氧化反应宏观动力学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15 |
王岚,刘恩礼,吴涛,刘世鹏,冉萍,柏云爱,杨帆;转基因大豆油的安全性研究——动物实验[J];中国油脂;2004年11期 |
16 |
李玉芹,曾虹燕;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7 |
李玉芹,曾虹燕;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8 |
卢鑫,郑存节,刘国全;影响大豆油色泽的因素分析[J];中国油脂;2005年08期 |
19 |
马俊林;郭俊宝;徐广辉;赵连臣;;大豆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探索[J];可再生能源;2006年02期 |
20 |
张晓华;;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测定大豆油中的砷[J];化学工程师;2006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