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腐植酸碳化膜及石墨烯复合物的自组装和性能研究

徐正侠  
【摘要】: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纳米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形貌等来控制它们的基本性质。纳米功能材料表现出不同于其块体材料的性质,并可被应用于某些特定场合。通过对纳米材料进行一定的自组装,可以得到性质不同于单个纳米颗粒和块体样品的纳米结构复合物。本文首先制备出了几种纳米结构材料(石墨烯片、银纳米颗粒、氧化铁纳米颗粒和腐植酸纳米胶粒),从而为这些纳米材料的各种自组装做好了铺垫。利用层层自组装、流动定向自组装和溶液相自组装方法,将这些纳米材料自组装成复合物或薄膜,从而研究了复合物或薄膜的性质与形貌、结构之间的关系。此外,将绿色化学基本原理和纳米材料制备相结合,努力实现使用原料的低廉性、实验过程的绿色化、工艺过程的普适性和可控性以及材料形貌的可控性等目标。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构建了由带负电的腐植酸和带正电的聚二烯二甲基溴化铵组成的多层纳米结构薄膜。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的测量显示薄膜的吸收率随着双层数的增加而线性的增加。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结果表明薄膜中既含有未离解的腐植酸胶体也含有离解的腐植酸。浸渍溶液中NaCl摩尔浓度为0.0到0.2M时,层层自组装得到的(PDDA/HA)10薄膜的厚度为6.0±0.5到64.9±0.5nm。薄膜的厚度与浸渍溶液中NaCl摩尔浓度的平方根成线性增加关系,而薄膜的折射率也与浸渍溶液的离子强度有关。这些都是由于随着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溶液中的聚合电解质的链状结构从伸展的棒状构型变为无规则的卷曲状构型并在薄膜中保持而导致的。根据薄膜的电化学测试,氢离子还原的峰值电流与扫描速度的平方根成线性关系,这说明在电极表面发生的氧化还原过程是扩散限制的。将在氧化铝纤维上的(Fe~(3+)/HA)40薄膜碳化后,薄膜的石墨化和有序程度随碳化温度升高而提高。 2.水溶性石墨烯的制备及其流动定向自组装方法构建薄膜。将石墨氧化制得氧化石墨,接着氧化石墨被超声剥离得到氧化石墨烯分散液。在氨水存在的情况下用肼还原,得到依靠静电排斥作用而稳定的石墨烯胶体分散液。这种分散液可以在没有聚合物稳定剂和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稳定存在达一个月以上,从而使石墨烯的液相大规模加工成为可能。鉴于层层自组装方法效率低,采用流动定向自组装方法将石墨烯分散液加工成厚度在几十纳米到十几微米范围的均匀薄膜,并将薄膜转移到各种基体之上。与氧化石墨烯薄膜相比,石墨烯薄膜具有高的金属光泽和反射性、以及改善的电化学性能。用循环伏安法表征了薄膜的电化学电容性质,结果显示其质量比电容可达121F/g,可潜在的用于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利用Fe(CN)_6~(3-/4-)氧化还原系统,对比了氧化石墨烯薄膜/电解液界面处和石墨烯薄膜/电解液界面处的电子传输性能,得到了还原对性能改善的作用,并理解了电化学性能和结构的关系。 3.水溶性银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流动定向自组装方法构建薄膜。采用靠静电作用的溶液相自组装方法,通过分步还原氧化石墨烯和银离子制备了银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物。依靠氨吸附的静电排斥作用,使产物可以水中稳定存在达两周。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显示银纳米颗粒很好的分散于石墨烯片之中,且复合物的形貌和复合物中银纳米颗粒的含量有密切关系。利用流动定向自组装方法,可以制得具有闪亮的金属光泽、高的反射性和很好的柔性的均匀薄膜。与单纯的石墨烯薄膜的拉曼信号相比,复合物薄膜的拉曼信号强度随着银纳米颗粒在复合物中含量的增加而增强了三到八倍,说明拉曼信号的强度增加量可以通过改变复合物中银纳米颗粒的密度来调节。这种信号增强是由银纳米颗粒和石墨烯之间形成的电荷转移配合物引起的,是化学拉曼增强作用。对于Fe(CN)_6~(3-/4-)氧化还原系统,复合物薄膜/电解液界面处具有快速的电子转移速度。 4.通过溶液相自组装方法,制备了氧化铁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物。预制好的憎水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被转移到水相,接着与氧化石墨烯分散液混合。在还原过程中,直径约为10nm的氧化铁纳米颗粒通过静电作用被自组装到石墨烯片之上。X射线衍射和选取电子衍射显示复合物中的氧化铁纳米颗粒是反尖晶石结构的。由磁化曲线可知,随着氧化铁纳米颗粒含量的降低,复合物的比饱和磁化强度值由38.3emu/g降低到19.5emu/g和7.7emu/g,并都表现出磁滞较小的铁磁行为。复合物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在测试的频率范围内有明显的波动,这主要归因于由交换共振(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自旋波激发的结果)和自然共振引起的多重磁共振。 5.将绿色化学基本原理和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相结合,描述了一种环境友好的制备单分散银纳米颗粒的方法。将预制好的油酸银前驱体在油酸中热还原,可以制备平均直径在4.0到5.0nm范围内、直径的标准差最低可达0.3nm(多分散性:5.5%)的银纳米颗粒。在整个制备过程,需要的反应物只有硝酸银、油酸钠和油酸,这充分显示了该方法在简单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优势。在相同的初始前驱体摩尔浓度情况下,银纳米颗粒的平均直径可以通过反应时间来粗略控制,也可以通过反应温度来更精细的调节。利用成核/扩散成长模型,解释了各种情况下制备的银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貌差异。得到的单分散银纳米颗粒很容易自组装成单层纳米颗粒紧密排列的六角形阵列。利用石墨烯作为分析物,银纳米颗粒组成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活性涂层使其拉曼散射信号增强。具有活性层的石墨烯拉曼散射信号强度是纯石墨烯拉曼散射信号强度的十五倍以上。银纳米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活性是在银纳米颗粒结合处(活性位置)的强烈的局域性磁场的结果,并且可以用粒子间耦合诱导的拉曼增强来解释。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文锦;聚丙烯的耐寒复合物水管的加工性能[J];塑料科技;1978年04期
2 张洪杰;苏锵;;Ca_2YSbO_6:RE~(3+)磷光体温度猝灭的研究(RE=Sm,Eu,Dy,H0,Er)[J];应用化学;1988年03期
3 王正祥;李春喜;刘文胜;;脂肪醇聚氧丙烯醚硫酸钠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4期
4 ;SABIC推出汽车专用料[J];国外塑料;2006年01期
5 于海英;谢海明;张凌云;颜雪冬;杨桂玲;王荣顺;;硅/石墨复合物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07期
6 冯真真;努丽燕娜;杨军;;导电含硫材料/聚苯胺复合物作为镁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J];物理化学学报;2007年03期
7 程东祥;李绪谦;李红艳;张爱国;郑苇;;固定化活性污泥与淡水藻复合物吸附水体中的Pb~(2+)[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马晓光;张晓林;李俊升;夏少白;汤铸先;;相变材料的复合及其热性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8年05期
9 王玉霞;;莫来石-锆英石-碳化硅复合物的研究[J];耐火与石灰;2009年01期
10 姚晰;董凤霞;吴杰;宁杨;张皓;;用于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的单层纳米晶/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制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3期
11 王志超;寇开昌;张冬娜;晁敏;吴广磊;陈名华;;铝酸酯处理实心玻璃微珠填充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J];现代化工;2010年07期
12 杨杨;;锆石/SiC复合物的抗热震性[J];耐火与石灰;2010年05期
13 吕秋丰;;聚吡咯纳米粒子及聚吡咯-木质素磺酸空心球的制备[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05期
14 陆静孙 ,朱正华 ,陈荣圻 ,袁凯瑞 ,张包镐;酞菁染料在纤维上的合成—酞菁素蓝IB的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58年00期
15 周淡宜;;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中锑[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3年05期
16 卢钟鹤;杨念祖;;N,N-二甲基N,N-二苯基丙二胺和N,N甲基乙基苯胺对蒽和芘荧光焠灭行的研究[J];广州化学;1983年01期
17 冉瑞成,裴伟伟,贾欣茹,沈吉,蒋硕健;高分子载体Lewis酸催化剂:聚苯乙烯、三氯化铝/四氯化钛复合物[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6年07期
18 Л.К.ЬОГОМОЛОВА;马文杰;;光稳定剂复合物在聚氯乙烯薄膜光老化时的作用效力[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88年04期
19 ЛевнчΓ.М.;阎家宾;;胶鞋涂层用复合物[J];橡胶参考资料;1989年02期
20 罗锡辉,艾家声,何金海,罗继刚,吴扣珍;铂在γ-Al_2O_3表面上的分散过程和状态[J];燃料化学学报;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汪莫贞;王淑芬;张志成;;辐射界面聚合法合成磁性聚苯乙烯/四氧化三钴复合空球材料[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8册)[C];2009年
2 杨丽萍;赵帆;丁彬;;柔韧纳米颗粒修饰的静电纺SiO_2纤维膜自清洁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李梅;朱利中;;水中ZnO纳米颗粒的溶解行为及对大肠杆菌毒性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徐海峰;郝保同;刘连军;唐临利;刘宝林;;纳米低温保护剂玻璃化过程中热学性质的DSC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甘阳;;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ERS)的针尖上纳米颗粒修饰技术研究进展[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丁宏秋;胡彦杰;李春忠;;多重射流燃烧反应器制备Al_2O_3纳米颗粒及其结构调控[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密丛丛;田振煌;徐淑坤;;LaF_3:Ce,Tb发光纳米颗粒的微波辅助加热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葛昌纯;胡芳仁;;溶胶凝胶-自燃合成BaTiO_3纳米颗粒的研究[A];2003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陈景;周钰明;;聚氨酯纳米TiO_2复合粒子的制备与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10 祁争健;李祥新;罗振扬;;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三聚体复合物的制备及反应动力学研究[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三次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正侠;腐植酸碳化膜及石墨烯复合物的自组装和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左光宏;纳米颗粒与环境水结构对蛋白质构象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谢春娟;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分析和光催化降解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10年
4 程冰;光子晶体用纳米颗粒的制备改性自组装及其光学性能[D];陕西科技大学;2008年
5 杨平;常压等离子体聚合共轭聚合物荧光纳米颗粒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6 温春叶;石墨烯基复合物在追踪反应方面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3年
7 任翠领;新型光学—磁性纳米生物材料的液相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石建惠;四氧化三铁/稀土钒酸钇多功能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陶可;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修饰与细胞转染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李芳;尺寸形貌可控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献省;锡酸锌纳米颗粒及其复合体系的表面光电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2 王辉;纳米颗粒在振动流化床中的聚团流态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王国军;金纳米颗粒大小和覆盖率对GOD结构和生物活性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玲玲;二氧化钒纳米颗粒薄膜的金属—半导体相变[D];南京大学;2011年
5 章锋;磁场协助作用下非磁性纳米颗粒的流态化[D];中南大学;2010年
6 海罗;基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抗肿瘤药物载体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陈丽丽;新型光学纳米颗粒在光学生物成像和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0年
8 王卫佳;可生物降解高分子微球载药系统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张照晖;Co_3O_4和NiO的纳米铁磁性[D];兰州大学;2011年
10 王金凤;叶酸靶向聚合物纳米微粒的制备及紫杉醇的靶向传递[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泉;活性速溶全骨复合物[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2 华文;深圳崛起超复合物业[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3 钱伯章;瓦克开发出环糊精香料复合物[N];中国化工报;2007年
4 麦迪信;新型复合物带来抗疱疹新希望[N];医药经济报;2002年
5 记者  张显峰 陈磊;我科学家成功解析出H/ACA复合物完整结构[N];科技日报;2006年
6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纳米颗粒是不是夺命凶手?[N];文汇报;2009年
7 钱伯章;纳米颗粒可从海藻中“吸”油[N];中国化工报;2009年
8 周凯莉;纳米颗粒是无名杀手?[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9年
9 记者 白毅;肿瘤纳米药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医药报;2010年
10 王婷;道康宁4电绝缘复合物:提供防潮润滑与密封保护[N];中国工业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