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纳米多孔结构和表面热阻对液氮淬火换热影响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姚岚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低温流体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航空航天以及超导等领域:液氢和液氧广泛应用作航天飞机和火箭的助燃剂,能够提供更大推动力且不产生任何污染;液氮、液氦常为核磁共振以及大型强子对撞机等设备提供冷量。在实际应用中设备的初始温度远高于低温液体,当两者接触时会出现淬火换热现象。设备的快速预冷能够有效的减小低温液体的消耗量,同时让设备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目前针对传热低温沸腾换热过程的研究发现通过表面改性可以大幅提升换热性能,因此其影响机理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可视化实验研究了沸腾表面纳米结构和热阻对液氮淬火换热的影响,主要工作针对以下几方面开展:1.液氮淬火换热的可视化实验研究搭建了液氮淬火换热的实验系统,通过高速摄像仪开展了具有不同表面特性和热阻的圆柱样品在液氮中淬火换热的可视化实验研究。基于传热反问题研究方法,针对本文淬火换热实验进行模型简化,推导出了由中心温度计算沸腾表面温度、热流密度和换热系数的公式。2.不同特性表面的制备方法研究重点研究了铝6061圆柱表面的阳极氧化膜处理过程,改变电解抛光和阳极氧化阶段的电化学反应条件,通过对比实验确定制备表面铝6061阳极氧化膜的最佳方案,从而得到具有亲水性的纳米多孔表面结构;通过喷涂特氟龙并高温烧结烘烤制备聚四氟乙烯热阻涂层表面;还制备了盐酸腐蚀、阳极氧化未开孔等表面进行对比实验分析。3.阳极氧化铝表面纳米多孔结构和热阻对沸腾换热的影响分析重点针对淬火冷却曲线、沸腾曲线及换热系数随壁面过热度变化曲线进行了对比,结合沸腾表面的气液相变动态过程图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虽然在初始阶段都要经历相同的膜态沸腾,但纳米多孔结构使表面润湿性增强且提供更多汽化核心位置,表面热阻可降低换热面过热度,可显著提高沸腾换热的莱登佛罗斯特点温度和临界热流密度,两者综合作用且纳米多孔结构提升作用更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胡自成;王谦;李昌烽;宋新南;王迎慧;;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沸腾换热强化研究进展[J];制冷学报;2012年06期
2 李勇;阎昌琪;刘佳;;沸腾换热强化特性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9年S2期
3 高龙,范晓伟,马富芹;微小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孙兆虎,公茂琼,齐延峰,吴剑峰;低温混合工质池核沸腾换热研究[J];低温与超导;2003年03期
5 施明恒,赵言冰,刘中良;固体颗粒强化液体沸腾换热和抗垢特性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6 阎润生;混合工质沸腾换热气泡形成功的推导及分析[J];电力学报;1998年01期
7 刘秋生,沈孟育,任玉新,王保国;非均匀过热面沸腾换热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8期
8 阎昌琪,黄渭堂,王文祥,杜泽;竖直管外表面强化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1995年03期
9 程慧平,黄素逸,吴洪涛;管外上升R-113流体的沸腾换热试验[J];核动力工程;1995年04期
10 翟贵立,林瑞泰,蔡义汉;烧结型多孔表面管沸腾换热优化设计方法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11 施明恒,白天池;冲击液滴的泡状沸腾换热[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9年02期
12 邹林瑞;大空间液体沸腾换热的汽液理论探讨[J];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13 孙振;洪芳军;郑平;;颗粒烧结多孔芯蒸发/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10期
14 刘国庆;舒歌群;张志福;杨俊伟;周君;;考虑沸腾换热的内燃机流固耦合传热分析[J];内燃机学报;2011年06期
15 王士骥;刘振华;;低压条件下纳米流体的沸腾换热特性[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16 廖丽华,董清波,申传文,白尔义,汪志娟;铝多孔表面换热管强化沸腾换热的研究及应用[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3年03期
17 孙淑凤,吴裕远;液氮在狭缝通道内受迫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18 陈玉明,刘振华;电场作用于多孔质材料强化沸腾换热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1999年04期
19 张洪济;沸腾换热表面间接测温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丽华;马国远;许树学;;表面活性剂对水在负压下沸腾换热影响的讨论[A];第十一届全国电冰箱(柜)、空调器及压缩机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高赞军;袁晓蓉;王学会;吴美;李鹏;韩晓红;陈光明;;R161在水平光滑管中的沸腾换热特性研究[A];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周小清;柳建华;张良;吴昊;廖裕恺;;R290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4 宫晓彬;柳建华;张良;吴若菲;陈新波;;二氧化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进展[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彭浩;丁国良;姜未汀;胡海涛;高屹峰;;纳米制冷剂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南晓红;韩晓霞;刘咸定;;空调替代工质R404A在水平内螺纹管中的沸腾换热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7 刘宁;孟勐;彭晓峰;;平板型热管蒸发段沸腾换热的强化[A];第七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毕胜山;史琳;;纳米制冷剂TiO_2/HFC134a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黄凤琴;尹曼莉;李相旺;张文龙;詹春;;基于沸腾模型的汽油机缸盖温度场仿真[A];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3)[C];2019年
10 郑志皋;黄理浩;陈榴;陶乐仁;;φ19.05mm水平单管管外凝结与沸腾换热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九届中国制冷空调行业信息大会论文集[C];201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珏;表面活性剂强化沸腾换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陆祺;窄小流道内两相界面特征对流动换热与流动失稳影响的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3 薛怀生;多壁碳纳米管沸腾换热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高明;电场中弯月面蒸发特性及肋表面与光滑表面沸腾换热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5 郭雷;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换热机理及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邓冬;回转弯道对竖直U型管内液氮流动与传热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7 胡自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池核沸腾传热强化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8 徐广展;含内热源球床通道内流动沸腾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岚;纳米多孔结构和表面热阻对液氮淬火换热影响的可视化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2 杨志鹏;微小通道换热器内流动沸腾换热与压降特性实验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年
3 张晔;HFO1234ze管外沸腾换热及其动态特性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9年
4 尚靖武;过冷流动沸腾换热气泡行为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5 杜玉浩;发动机冷却水腔沸腾换热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6 张楠;微细通道多孔介质复合沸腾换热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7 韩金蓉;二元非共沸混合工质的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8 赵美文;二硫化钼基底上超薄水膜沸腾换热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9 罗以涵;幂律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与沸腾换热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10 侯刘闻迪;表面形貌对内燃机冷却水腔内沸腾换热的影响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丹 雷风雨;三相流蒸发沸腾换热技术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化工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