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多孔结构和表面热阻对液氮淬火换热影响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低温流体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航空航天以及超导等领域:液氢和液氧广泛应用作航天飞机和火箭的助燃剂,能够提供更大推动力且不产生任何污染;液氮、液氦常为核磁共振以及大型强子对撞机等设备提供冷量。在实际应用中设备的初始温度远高于低温液体,当两者接触时会出现淬火换热现象。设备的快速预冷能够有效的减小低温液体的消耗量,同时让设备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目前针对传热低温沸腾换热过程的研究发现通过表面改性可以大幅提升换热性能,因此其影响机理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可视化实验研究了沸腾表面纳米结构和热阻对液氮淬火换热的影响,主要工作针对以下几方面开展:1.液氮淬火换热的可视化实验研究搭建了液氮淬火换热的实验系统,通过高速摄像仪开展了具有不同表面特性和热阻的圆柱样品在液氮中淬火换热的可视化实验研究。基于传热反问题研究方法,针对本文淬火换热实验进行模型简化,推导出了由中心温度计算沸腾表面温度、热流密度和换热系数的公式。2.不同特性表面的制备方法研究重点研究了铝6061圆柱表面的阳极氧化膜处理过程,改变电解抛光和阳极氧化阶段的电化学反应条件,通过对比实验确定制备表面铝6061阳极氧化膜的最佳方案,从而得到具有亲水性的纳米多孔表面结构;通过喷涂特氟龙并高温烧结烘烤制备聚四氟乙烯热阻涂层表面;还制备了盐酸腐蚀、阳极氧化未开孔等表面进行对比实验分析。3.阳极氧化铝表面纳米多孔结构和热阻对沸腾换热的影响分析重点针对淬火冷却曲线、沸腾曲线及换热系数随壁面过热度变化曲线进行了对比,结合沸腾表面的气液相变动态过程图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虽然在初始阶段都要经历相同的膜态沸腾,但纳米多孔结构使表面润湿性增强且提供更多汽化核心位置,表面热阻可降低换热面过热度,可显著提高沸腾换热的莱登佛罗斯特点温度和临界热流密度,两者综合作用且纳米多孔结构提升作用更强。
|
|
|
|
1 |
胡自成;王谦;李昌烽;宋新南;王迎慧;;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沸腾换热强化研究进展[J];制冷学报;2012年06期 |
2 |
李勇;阎昌琪;刘佳;;沸腾换热强化特性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9年S2期 |
3 |
高龙,范晓伟,马富芹;微小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4 |
孙兆虎,公茂琼,齐延峰,吴剑峰;低温混合工质池核沸腾换热研究[J];低温与超导;2003年03期 |
5 |
施明恒,赵言冰,刘中良;固体颗粒强化液体沸腾换热和抗垢特性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6 |
阎润生;混合工质沸腾换热气泡形成功的推导及分析[J];电力学报;1998年01期 |
7 |
刘秋生,沈孟育,任玉新,王保国;非均匀过热面沸腾换热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8期 |
8 |
阎昌琪,黄渭堂,王文祥,杜泽;竖直管外表面强化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1995年03期 |
9 |
程慧平,黄素逸,吴洪涛;管外上升R-113流体的沸腾换热试验[J];核动力工程;1995年04期 |
10 |
翟贵立,林瑞泰,蔡义汉;烧结型多孔表面管沸腾换热优化设计方法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11 |
施明恒,白天池;冲击液滴的泡状沸腾换热[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9年02期 |
12 |
邹林瑞;大空间液体沸腾换热的汽液理论探讨[J];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
13 |
孙振;洪芳军;郑平;;颗粒烧结多孔芯蒸发/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10期 |
14 |
刘国庆;舒歌群;张志福;杨俊伟;周君;;考虑沸腾换热的内燃机流固耦合传热分析[J];内燃机学报;2011年06期 |
15 |
王士骥;刘振华;;低压条件下纳米流体的沸腾换热特性[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
16 |
廖丽华,董清波,申传文,白尔义,汪志娟;铝多孔表面换热管强化沸腾换热的研究及应用[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3年03期 |
17 |
孙淑凤,吴裕远;液氮在狭缝通道内受迫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18 |
陈玉明,刘振华;电场作用于多孔质材料强化沸腾换热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1999年04期 |
19 |
张洪济;沸腾换热表面间接测温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