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克雷伯氏菌基因转化技术的研究
【摘要】:
现有的外源DNA引入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的方法与外源基因转化大肠杆菌的方法雷同,就是用克雷伯氏菌质粒电穿孔转化克雷伯氏菌。虽然文献报道这种策略转化克雷伯氏菌效率很高,但是过去十余年来几乎没有人引用。我们采用这种方案转化克雷伯氏菌,转化效率只有103/μg质粒。这种低水平的转化效率,限制了克雷伯氏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造成克雷伯氏菌低水平的转化效率可能与克雷伯氏菌厚厚的荚膜有关。这层荚膜既降低了细菌比重,很难离心回收细菌;又使电击或化学法在细菌表面打孔的难度加大。
我们采用荚膜合成缺陷株Mag A-,可以将细菌的转化效率提高1-2个数量级,证实荚膜的确是克雷伯氏菌有效转化的障碍。但是,转化效率还是不能与大肠杆菌的转化效率相比,提示还有其它的因素影响细菌的转化效率。我们尝试直接用质粒电穿孔转化固体培养基培养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出乎我们的意料,与液体培养基培养的克雷伯氏菌相比,固体培养基培养的克雷伯氏菌转化效率至少可以提高3个数量级。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固体培养基培养的细菌形态、细菌间融合状态与液体培养基培养的克雷伯氏菌差异很大,提示细菌的细胞形态能够显著影响克雷伯氏菌的转化效率。基于这些观察,我们建立了克雷伯氏菌高效转化技术。我们正在利用该技术将一些外源基因引入克雷伯氏菌中表达,以及利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有目的地改造克雷伯氏菌的代谢途径,制造有用的工程菌株。
|
|
|
|
1 |
黄澜,蒋观成,贾瑞胜,刘艳;肺炎克雷伯氏菌在大鼠中的检出及实验感染的观察[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1993年Z1期 |
2 |
沈定霞,崔岩,赵丽萍,吴坚;对环丙沙星耐药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外膜蛋白图谱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8年05期 |
3 |
何礼洋;韩文瑜;雷连成;贾艳;杨洋;;肺炎克雷伯氏菌Ⅲ型菌毛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2007年12期 |
4 |
陈兴生,叶育桐,陈永林;牛源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和鉴定[J];中国兽医杂志;1997年03期 |
5 |
徐海圣,舒妙安;中华鳖肺炎克雷伯氏菌病的病原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年06期 |
6 |
;固氮作用[J];生物技术通报;1989年07期 |
7 |
赖小美;郭有能;肖黎莉;李海红;陈敏;李林;;肺炎克雷伯氏菌分布及细菌耐药性分析[J];江西医药;2006年11期 |
8 |
陈永林;赵京;张成林;普天春;李莹;;长臂猿克雷伯氏菌病病原鉴定[J];中国兽药杂志;2007年10期 |
9 |
孙翰昌;杨帆;邹莹;;部分环境因子对肺炎克雷伯氏菌和温和气单胞菌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
10 |
李凤汀;刘荣昌;郝正然;汪文燕;杨则瑗;张春莉;;利用~(15)N稀释法研究小麦接种肺炎克雷伯氏菌联合固氮作用[J];微生物学报;1989年03期 |
11 |
郑艳;管艺飞;刘长江;;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
12 |
杨春华;曹际娟;钟毅;石磊;陈庆富;马欣欣;龚斐;;乳及乳制品中肺炎克雷伯氏菌PCR-DHPLC检测新技术的建立[J];微生物学通报;2010年12期 |
13 |
朱惠莉,王亚岚,周伊南,龚瑾;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1年03期 |
14 |
朱建国;李霜;纪晓俊;胡南;黄和;;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同功酶基因yqhD在肺炎克雷伯氏菌中的表达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年08期 |
15 |
张燕,李轻舟,杜连祥,戚薇,陈锦英;肺炎克雷伯氏菌荚膜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对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J];生物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
16 |
周玉龙;李国军;李阳;王延涛;侯喜林;朴范泽;;奶牛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奶牛;2007年06期 |
17 |
沈菊;胡章立;黎双飞;;肺炎克雷伯氏菌VBNC状态转化突变株的筛选与特性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9年01期 |
18 |
袁长芳,周鸿宾,郝家骐;荚膜对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固氮活性影响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1985年02期 |
19 |
张燕;杜连祥;陈锦英;;肺炎克雷伯氏菌荚膜多糖的免疫活性研究[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20 |
秦丽;周正;穆燕魁;吴涛;周巍;;PCR检测乳粉中肺炎克雷伯氏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