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磁致伸缩执行器的本征非线性研究及其补偿控制
【摘要】:
超磁致伸缩执行器具有反应快、位移大、输出力强、可以大功率、高效率地实现电磁能和机械能或电磁信息与机械位移信息之间相互转换等优点,是微位移驱动器、线性马达和振动主动控制的重要驱动组元。但超磁致伸缩执行器存在着本征非线性和磁滞特性,严重阻碍了超磁致伸缩执行器的应用。本文研究超磁致伸缩执行器非线性及补偿控制方法,为提高执行器的性能和扩大执行器的应用范围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虽然超磁致伸缩执行器的应用价值早已被肯定,但是其本征非线性和磁滞特征严重影响其实际应用,许多学者对超磁致伸缩执行器非线性研究与控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但过去所进行的研究主要是针对Preisach磁滞模型和Jiles-Atherton磁滞模型所进行的,自由能磁滞模型作为近年来所提出的一种磁滞模型,具有引入的参数与系统有关、参数数目少以及能模拟次磁滞环等优点。基于此自由能磁滞模型来对超磁致伸缩执行器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国内外还未有报道。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在已有的文献基础上,继续在理论上深入研究超磁致伸缩执行器本征非线性和磁滞特性,主要以自由能磁滞模型为基础,包括探讨影响超磁致伸缩执行器自由能磁滞模型计算精度和实现效率的因素、建立能用于非准静态的动态自由能磁滞模型、构建动态自由能磁滞模型的逆补偿模型以及研究对此本征非线性和磁滞特性进行补偿的控制方法。目的是建立研究超磁致伸缩执行器本征非线性理论体系,寻求补偿此本征非线性控制方法。
本文采用理论建模、数字仿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路线,以自由能磁滞模型为基础,研究了考虑涡流损失的动态磁滞模型,建立了补偿非线性和磁滞的控制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
|
|
|
1 |
吴秀丽;超磁致伸缩微移动机器人[J];光机电信息;1996年04期 |
2 |
;TDK将投产环绕立体声系统 采用基于超磁致伸缩元件的扬声器[J];稀土信息;2006年11期 |
3 |
叶娅,黄红;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研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1999年03期 |
4 |
贾宇辉,谭久彬;超磁致伸缩微驱动器在纳米测量中应用的研究[J];压电与声光;2000年02期 |
5 |
夏春林,丁凡,路甬祥;超磁致伸缩电—机械转换器模型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0年11期 |
6 |
翁玲,曹淑瑛,王博文,樊长在;超磁致伸缩致动器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
7 |
贾振元,武丹,杨兴,郭东明,郭丽莎;薄膜型超磁致伸缩微执行器的研究现状[J];压电与声光;2000年03期 |
8 |
刘玉敏,俞重远,张晓光,于丽,杨伯君;一种新型的可调谐非线性啁啾光纤光栅制造技术[J];光通信研究;2003年05期 |
9 |
贾宇辉,谭久彬,张杰;超磁致伸缩微位移驱动器的研究[J];微细加工技术;2000年02期 |
10 |
李梅,吕银芳,陈平,李湄静,荆小平,张会峰;超磁致伸缩材料及其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5年18期 |
11 |
周强;金才积;罗良进;杨建成;张永炬;;超磁致伸缩平面扬声器阻抗特性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03期 |
12 |
王传礼,丁凡,张凯军;稀土超磁致伸缩转换器的动态特性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3年03期 |
13 |
李国康;杨申;;超磁致伸缩微位移系统的模糊PID控制方法[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1年06期 |
14 |
余佩琼,刚宪约;稀土超磁致伸缩微致动器设计与实验[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5 |
张煜;张玉宝;;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建模方法[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6年02期 |
16 |
隋晓梅;赵章荣;黄轶;徐君;邬义杰;;超磁致伸缩执行器软件测控平台设计[J];机床与液压;2008年08期 |
17 |
金捷;;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实验研究[J];包钢科技;2008年S1期 |
18 |
贾宇辉,谭久彬;超磁致伸缩驱动器及有限元分析方法的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2000年02期 |
19 |
林青,张国贤,何青玮,虞兰;超磁致伸缩材料驱动器的数学模型[J];机电一体化;2001年06期 |
20 |
张永顺,贾振元,丁凡,王福吉,郭东明;外磁场驱动无缆微型机器人行走特性的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