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A~2/O固定生物膜法焦化废水处理系统群落空间演替模式的系统轨迹分析及应用

严兴  
【摘要】: 废水生物处理系统本质上是一种工程化微生态系统。废水处理过程往往由多个功能互补的反应器协同完成,例如在废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厌氧-缺氧-好氧(A1-A2-O)系统。反应器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决定了废水处理系统所特有的群落时空演替模式。废水处理系统的群落时空演替模式与系统的处理效率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系统的群落时空演替模式对于优化废水处理系统的设计和操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以往对于废水处理系统中微生态系统的解析多数都是针对其中个别反应器独立进行的,还缺乏从系统水平上对整个废水处理系统中所有反应器群落进行分析的研究。 A1-A2-O固定生物膜法是目前处理工业焦化废水的常用工艺之一。上海某焦化厂构建了一套A1-A2-O固定生物膜法焦化废水工业处理装置,由于长期不明的故障,该装置的COD和氨氮的排放均远未能达到国家标准(平均去除率分别只有54%和-106%),但是按照同样工艺构建的一套实验室装置为参比系统,其COD和氨氮均能达标排放(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和95%)。通过对系统内所有反应器的16S rDNAPCR-DGGE图谱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可以对系统的群落空间演替进行系统轨迹分析。使用基于这种系统群落空间演替的系统轨迹分析策略,我们实现了对工业装置的故障诊断和功能恢复,并且通过群落结构的分子分析对故障恢复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具体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首先我们把出现故障的废水处理系统作为一个遭到破坏的且需要实施生态修复的生态系统(未知故障系统),而把回流条件下(回流比3:1)的和不回流条件下的实验室装置分别作为参比系统和已知故障系统,对这三个系统的群落空间演替模式进行了系统轨迹的分析比较。通过系统轨迹的分析比较,发现参比系统有着连续、方向明确的空间群落演替模式而工业装置的空间群落演替A2池以后几乎完全停滞即好氧池的群落结构几乎与缺氧池完全一致。因为好氧池与缺氧池的最大差别在于氧气的供应,所以生物膜没有得到充分的供氧很可能是造成工业装置故障的原因。工程测定的结果进一步说明生物膜供氧不充分是由于曝气装置的安装问题引起的。当所有故障都排出以后,与参比系统相似的空间群落演替模式在工业装置中建立起来。为了找到驱动群落空间演替的重要微生物种群,我们对参比系统A2池到O4池的群落演替轨迹作了PCA载量分析并对主成分载量高的DGGE条带做了鉴定,结果表明Nitrospira属和Thauera属是群落演替中最重要的种群。实时定量PCR的结果表明Nitrospira属取代Thauera属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群是正常群落空间演替的主导过程。对废水处理系统时空群落演替的系统轨迹分析不但可以用来帮助诊断系统故障出现的位置和原因,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找到促进系统生态恢复的关键启动条件。 通过群落空间演替模式的比较,我们发现在不回流条件下实验室系统中A2池以后的群落空间演替发生了明显迟滞,所以可以通过比较实验室系统在回流(LR)和不回流(LNR)两种操作条件下群落结构的变化来研究回流操作对于系统群落结构的影响。16S rDNA V3 PCR-DGGE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表明回流会使系统内不同反应器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改变,其中对A2池的影响最大:回流之前,A2与A1的群落结构基本完全相似(相似性为97%),而回流以后A2池与O1池的群落结构相似性从回流前的31.8%提高到93%,,这表明回流操作对于废水处理中系统微生物系统的影响是全局性的和整体性。进一步通过比较回流前后A2池16S rDNA克隆文库的组成差别,发现在回流的作用下A2池群落转变的过程中,与Thauera aromatica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等相关的反硝化菌取代了与Desulforhabdus属等相关的硫酸盐还原菌成为A2池群落中的优势种群。据文献报道,Thauera aromatica与芳香族化合物的降解密切相关,因此与Thauera aromatica相关的种群可能对回流后A2池COD去除能力的大幅提高起了积极的作用。因为不同操作条件下系统内不同反应器群落之间的群落存在不同的相互关系,所以群落时空演替轨迹是研究操作条件对系统群落结构影响的良好工具,对群落结构的优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进一步理解工业装置的故障原因,我们对工业装置和回流条件下的实验室装置O2池生物膜的16S rDNA克隆文库作了详细的比较,结果表明工业装置和实验室装置好氧池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别。LR O2文库中硝化菌的组成说明Nitrosomonas europaea-Nitrosoccus mobilis类群和Nitrospira属的I亚系分别是该工艺条件下重要的氨氧化菌和亚硝酸氧化菌,但是I O2文库中没有与硝化菌序列相近的克隆,这说明工业装置硝化菌的种群水平很低,因此导致工业装置的NH3-N去除能力低下。另外,虽然工业装置的COD去除效率要远低于实验室装置,但是与COD降解相关的Thauera属种群在工业装置中的多度(在文库中的比例为10.1%)却要远高于实验室装置(在文库中的比例为3.2%),这说明工业装置中虽然并不缺乏降解COD的功能种群,但是由于生物膜供氧不足使得这些微生物种群不能高效地降解COD,同时也说明用单一的功能菌群数量来监测系统的功能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而系统的群落空间演替模式能够更为可靠地反映系统的运行状态。 最后,将基于LP-RAPD (Long Primer-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的微生物群落探针杂交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监测,并据此来寻找与系统功能相关的基因组片段(指纹图谱的条带)。在回流的操作条件下,实验室装置A2池对COD去除的贡献率较不回流条件下提高了6.5倍,与此同时,A2池的LP-RAPD指纹图谱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通过群落结构探针杂交找到了一条同源条带,在回流的条件下该条带出现在A2池和O池的指纹图谱中,而在不回流的条件下则仅存在于O池的指纹图谱中。从该条带中克隆到了一条占绝对优势的基因组片段(B3片段),该基因组片段在GeneBank中没有找到任何同源的DNA序列,这表明B3很有可能是宿主微生物的专一性基因组片段。使用实时定量PCR对该片段的多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B3片段在A2池的多度在回流条件下是不回流条件下的69倍,而A2池COD去除的贡献率也提高了6.5倍,这说明B3片段的宿主微生物与A2池的COD去除能力相关,同时B3片段在实验装置中的空间分布模式和出现故障的工业装置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说明B3片段的分布模式具有对类似系统进行监测的潜力。另外,在今后尝试分离B3片段的宿主时,B3片段还可以提供序列引导的帮助。 本研究通过对A1-A2-O固定生物膜法焦化废水处理工业装置和实验室装置群落空间演替轨迹的比较分析,找到了工业装置的故障位置和原因,成功地对工业装置进行了功能恢复。微生物群落时空演替模式作为工程化微生态系统的重要属性,对其进行的系统轨迹分析在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优化和控制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佩石,郝玉昆,陈嵩,李富华,杨英,钱彪,原田吉明;CWO技术处理高浓度焦化废水的工业应用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1期
2 张晓健,雷晓玲,何苗,谷中春;好氧生物处理对焦化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J];环境保护;1994年08期
3 张永发,孙亚玲,秦玉明,温莉;生物脱氮研究及其在处理焦化废水中的应用[J];煤炭转化;1994年01期
4 郭栋生,袁小英,席玉英,王爱英,刘建宏;光照对焦化废水植物毒性的影响[J];环境化学;1999年06期
5 卢建杭,王红斌,刘维屏;焦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混凝去除作用机理探讨[J];工业水处理;2000年06期
6 杨平,王彬,石炎福;焦化废水生物流化床系统脱氮中试研究[J];环境工程;2002年04期
7 梁杰群,廖勇,覃洁;聚合硫酸铁处理终端焦化废水的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2年04期
8 李文英,杜军,鲍卫仁,朱素渝;循序间歇式脱氮工艺去除焦化废水中氨氮的研究[J];煤炭转化;2002年01期
9 方振炜,李光明,赵建夫;催化湿式氧化法处理焦化废水的分析[J];工业水处理;2003年01期
10 邵瑰玮,李劲,王万林,李胜利;脉冲电晕放电下焦化废水脱硫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4年02期
11 罗鹏安,吴志超;沸石联合生物作用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4年05期
12 王德强;白腐菌降解焦化废水的研究[J];煤化工;2004年06期
13 陈雪松,许惠英,李成平;SBR用于焦化废水生物处理的试验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年06期
14 马卫超;;浅谈几种焦化废水处理技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年09期
15 郑笑彬;;焦化废水的厌氧—好氧生物处理[J];化工环保;1993年04期
16 林虹,张志杰;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J];陕西环境;1998年03期
17 张昌鸣,余长舜,杨福寿,晋全茂;焦化废水净化及回用技术研究[J];环境工程;1999年01期
18 陈慧,戴晖;GC/MS法分析焦化废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年03期
19 王业耀,袁彦肖,田仁生;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2年07期
20 史长苗,陈启斌;水解酸化—好氧生物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英;陈怀顺;王学定;;西北地区的生态退化与生态恢复[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吴欢;周兴;;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陆健健;;湿地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实践[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4 杨玉盛;谢锦升;陈光水;郭剑芬;;红壤侵蚀退化地生态恢复后C吸存量的变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汪伟刚;钟超奇;谢百灵;左雪峰;;韶赣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生态恢复设计简析[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谢继石;;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草地畜牧业确保生态恢复与经济增长[A];全国半农半牧区草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C];2000年
7 程根伟;;明确生态功能定位,促进生态工程实施[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8 李红柳;侯晓珉;孙贻超;于秀岭;;海岸带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综述[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邵琪;顾卫;许映军;;土壤种子库在工程创面生态恢复中的应用[A];工程绿化理论与技术进展——全国工程绿化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月林;查良松;;淮南煤矿塌陷区生态恢复问题的思考[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兴;A~2/O固定生物膜法焦化废水处理系统群落空间演替模式的系统轨迹分析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董轶茹;焦化废水对植物的毒性作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李武斌;九寨沟马脑壳金矿露天矿山生态恢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徐金球;超声空化及其组合技术降解焦化废水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5 刘章勇;江汉平原涝渍地生态恢复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傅敏;活性炭纤维改性及对焦化废水中有机物吸附作用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7 徐广彬;公路建设对生态影响及植被恢复评价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涪平;藏中拉屋铜矿区生态恢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9 李素清;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10 李云玲;基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黑河下游生态恢复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国新;焦化废水生物脱氮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2 白莉;焦化废水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3 马英歌;复合高铁酸盐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1年
4 帖靖玺;生物强化技术处理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及其相关性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徐云;焦化废水优势菌的分离及其降解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马晓利;超声辐照——活性污泥法处理焦化废水新工艺[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7 陈启斌;固定化优势菌处理焦化废水动力学基因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8 白晓平;利用固定化高效优势菌处理焦化废水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9 李冰;ASBR+SBR(反硝化)+SBR(碳氧化)+BAF(硝化)联合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10 毋海燕;焦化废水的氨氮处理[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言;生态建设与以人为本不矛盾[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2 靳晓磊;提高标准 做好生态恢复这篇大文章[N];石家庄日报;2008年
3 杨巴;环青海湖生态恢复成效明显[N];中国民族报;2003年
4 王兴荣 王强;建设生态恢复与防火工作连续机制[N];鄂尔多斯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霍峰;浮山生态恢复开始“攻坚”[N];青岛日报;2006年
6 记者 崔霞;深圳制定水战略[N];深圳商报;2007年
7 记者 张雷 特约记者 柯水生;认真学习贯彻温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 打好林业生态恢复保护和建设这一硬仗[N];九江日报;2008年
8 记者 郝静;矿山开采与生态恢复并进[N];阿勒泰日报;2008年
9 王克鹏都玉秦 赵迎春;还商家一个美丽新冲山[N];淄博日报;2008年
10 王克鹏刘辉;市政协张店玉皇山生态恢复绿化工程启动[N];淄博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