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MPLS的智能无源光网络技术研究
【摘要】:
无源光网络技术(PON)以其性能优良、价格低廉和部署简便等优点已经成为未来接入网技术的发展方向,PON技术提供的高带宽能够满足未来互联网应用不断增长的需要。但目前PON技术仍然停留在以往接入网带宽管道的技术层面上,对业务数据缺乏良好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服务需求以及为运营商带来更多的增值服务。还不具备良好的商业发展模式。从下一代网络(NGN)的发展来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即强调网络具有智能性,能够对业务进行智能感知,根据业务需求进行资源的自动管理和分配。因此本文在目前PON技术基础上提出智能光接入网的概念,通过添加智能控制面功能,提高接入网对业务和资源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满足用户多样化服务需求并提供良好的接入网商业发展模式。
本文首先对PON技术的发展和NGN的演进趋势进行简要回顾,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智能光接入网的发展方向,并给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基于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协议(GMPLS)的无源光网络技术(GMPLS PON)。GMPLS作为智能光网络的标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提供强大的智能业务和资源控制管理功能。本文提出将GMPLS的核心功能和部分技术向接入网推进,在PON中引入智能控制功能,从而实现对用户业务的感知,并按照业务需求对资源进行自动控制和管理。控制面开辟了用户和运营商之间的控制面通道,用户能够在线提出各种业务请求,系统能够根据用户要求对网络资源进行自动控制以保证不同的服务质量。具备智能控制功能的PON系统能够有效提高运营商的业务和资源控制能力,从而为接入网提供理想的商业发展模式。本文对GMPLS PON的系统构成、功能设计、协议层、成帧、信令和资源动态分配等关键技术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给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方案。
在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方面,利用控制面和面向连接的业务管理能够在PON中提供动态服务水平规约(SLA)。本文还对PON中动态SLA的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用户与运营商之间通过控制平面进行动态服务协商,用户可以在线建立或修改SLA。系统按照动态SLA对资源进行实时控制和分配。本文对一种两级动态带宽分配机制进行了研究,结合可配置的ONU内调度器和基于流量预测的动态带宽分配(DBA)算法,能够实现动态SLA的准确执行。
本文还对GMPLS PON控制面的一项重要功能-接纳控制(CAC)算法进行了研究,接纳控制能够对网络业务量进行有效控制,避免拥塞,充分保证所有SLA的正常执行。针对GMPLS PON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最佳CAC算法,通过对业务的时延要求进行分类,减少了计算量使之适合于接入网环境应用。
最后,本文对GMPLS PON的媒质接入(MAC)关键控制芯片的设计进行了讨论。MAC芯片的设计关系到整个系统是否能够实现设计要求和检验是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本文给出了MAC控制芯片的一些关键功能设计,并对部分的模块进行了仿真,为下一步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基础。同时还对GMPLS PON与目前的两种接入系统(EPON与GPON)的综合性能进行了比较。
接入网技术是用户与整个网络联系的“第一公里”或“最后一公里”,在提供端到端应用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何使接入网顺应未来网络智能化发展的要求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提出了智能接入网的概念,实现了接入网对用户业务的感知和网络资源的智能管理和控制,对于光接入网的未来发展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
|
|
1 |
高泽华,钱宗珏,徐大雄;OCDMA在光接入网中的应用方案[J];光通信研究;2002年01期 |
2 |
刘志远;孙小菡;;纵观GPON新协议[J];江苏通信技术;2006年03期 |
3 |
周联红,伍翔;以ATM为基础的无源光网络[J];电讯技术;1999年04期 |
4 |
张甫光;;无源光网络(PON)的发展[J];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3年04期 |
5 |
宋牟平;应用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光接入网[J];光通信技术;2002年03期 |
6 |
刘册;;EPON系统关键技术和相关测试方法分析[J];通信世界;2007年08期 |
7 |
郭勇;范戈;;在基于GMPLS的无源光网络中支持端到端QoS[J];光通信研究;2005年06期 |
8 |
;光系统的演变──无处不在的光[J];世界电信;2001年01期 |
9 |
王志军;无源光网络标准研究[J];光通信研究;1997年01期 |
10 |
毛艳芳;李腊元;;基于约束的智能光网络路由算法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6年03期 |
11 |
苏文莉;李秉智;徐前;;智能光网络中的CSPF仿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07期 |
12 |
王志军;宽带光接入网技术研究[J];光通信研究;1997年04期 |
13 |
陈琦玮,邵钟浩;WDM技术在无源光网络中的应用[J];现代有线传输;2004年02期 |
14 |
赵颖恪;光接入网先锋——APON[J];当代通信;2003年06期 |
15 |
彭扬;基于无源光网络(PON)技术的光接入网[J];当代通信;1997年20期 |
16 |
韦乐平;无源光网络的标准化考虑[J];电信网技术;1994年01期 |
17 |
李孝军,张明德,孙小菡;光接入网的现状与发展[J];电子器件;1999年01期 |
18 |
莫寒,范戈;多波长无源光接入网接入控制的分析研究[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2年05期 |
19 |
王勇,殷洪玺,吴德明,徐安士;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中用户随机接入的性能估计[J];通信学报;2001年06期 |
20 |
卢洪斌
,杜春生
,周荣生;智能光网络的功能和结构[J];通讯世界;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