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高导形变Cu-Fe-Ag原位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基础
【摘要】:
高强高导形变Cu-Fe原位复合材料由于Fe纤维的强化效果好、价格低廉等优点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但Fe在Cu基体中的高温固溶度较大、低温扩散速度慢,同时固溶Fe原子对Cu基体的导电性能危害特别大,达到9.2μ?·cm/wt%Fe,导致冷拔Cu-Fe原位复合材料的电导率通常不足40%IACS。高温长时间热处理可以部分恢复材料的电导率,但材料的强度也迅速降低。因此,调控和优化Cu-Fe原位复合材料的强度和电导率匹配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本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概括为:抑制固溶、促进析出,即通过Ag合金化手段降低高温下Fe在Cu基体中的固溶度,通过研究材料的强度/电导率调控工艺促进固溶Fe的时效析出过程。基于合金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析、第一原理的理论计算和已有相关研究,设计了实验材料成分,并应用“熔铸-冷拔”法制备了三种Cu-Fe-Ag原位复合材料:Cu-14Fe-1Ag、Cu-14Fe-3Ag、Cu-11Fe-6Ag,同时制备了形变Cu-12Fe作为实验对比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结构分析手段和拉伸实验、显微硬度测量、电阻率测量等实验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Ag在母合金凝固、冷变形以及中间热处理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和作用机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基于第一原理的理论计算表明,Fe原子和Ag原子在Cu基体中存在竞争溶解,而Ag原子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在由32个Cu原子组成的体系中,置换一个Fe原子和Ag原子后,系统的能量增加分别为760eV和320eV。
在Cu-Fe-Ag母合金凝固过程中,Ag具有抑制高温下Fe在Cu中的溶解、促进γ-Fe从液态Cu中形核、细化γ-Fe枝晶的作用。随Ag含量提高,基体中Fe含量逐渐减少,在Cu-11Fe-6Ag的基体中Fe含量仅为2.5wt%,比Cu-12Fe降低45%。
参照形变Cu-Nb原位复合材料的强度计算模型,结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提出了形变Cu-Fe-Ag原位复合材料强化机制的物理模型,即材料的强度由Fe纤维的Hall-Petch强度σH?P、基体中固溶和析出的Fe的强化作用?σFe?M以及合金元素Ag的强化作用?σAg组成,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即:σC =σH? P+?σFe?M+?σAg,其中σH ? P= 1319×λ?1/2,λ为纤维平均间距; ?σFe ?M=57×CF1/e2,CFe为基体中非纤维形态Fe的含量;当CAg饱和溶解度6%时,Ag的强化作用?σAg =100×C1A/g2,而当CAg饱和溶解度6%时,材料中存在形变Ag纤维,此时?σAg与应变量有关,当变形量η5以后,Ag纤维的强化效果越来越明显,在η=6.1和7.5时,Cu-11Fe-6Ag中?σAg分别达到340MPa和670MPa。应用上述模型得到的材料计算强度与测量强度基本吻合。
通过形变Cu-Fe-Ag原位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分析,揭示出Ag在形变Cu-Fe-Ag原位复合材料中具有两方面的强化作用:一是其自身对基体的固溶强化、析出强化和纤维的Hall-Petch强化作用;二是由于Ag对铸态α-Fe枝晶的细化作用,致使相同应变下Cu-Fe-Ag中纤维尺寸和间距明显减小,提高了Fe纤维的Hall-Petch强化作用σH ?P,在变形量η=6.1时,由Ag引起的?σH ?P达到200MPa。
研究了温度对形变Cu-Fe-Ag基体微观结构的影响,发现Ag能够促进γ-Fe在Cu基体中的时效析出动力学过程,降低Fe纤维的热稳定性,在350℃时效1h后Cu基体中开始共格析出γ-Fe粒子。本文作者提出了Ag的作用机制:基体中先析Ag粒子与Cu形成的半共格或非共格界面能量高,有利于γ-Fe在Cu/Ag界面形核;同时少量固溶Ag原子增大了基体晶格常数,提高了纤维/基体的界面能,加速了Fe原子的扩散速度。
研究了温度、时间、加工应变对形变Cu-Fe-Ag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一套新的强度/电导率调控工艺,将高低温分级时效和冷变形结合,在保证Fe充分析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材料的强度。应用该调控工艺成功制备出新型高强高导形变Cu-11Fe-6Ag原位复合材料,在应变η=6.9、7.6、8.6、9.2时,其强度/电导率分别达到1020MPa/70.5%IACS、1140MPa/68.8%IACS、1260MPa/63.8%IACS、1500MPa/53%IACS,材料的综合性能明显优于研究报导的形变Cu-Fe原位复合材料,接近形变Cu-24Ag,而原料成本仅为Cu-24Ag的1/3,显示出良好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
|
|
|
1 |
孟永强;孙世清;毛磊;刘宗茂;;Cu-Fe-Cr-Ni原位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
2 |
陈小红;刘平;田保红;张毅;贾淑果;任凤章;井晓天;;微合金化对Cu-15Cr原位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9年02期 |
3 |
黄华;陈拂晓;刘平;郭俊卿;;轧制变形Cu-10Fe-2Ag-0.15Zr原位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4 |
杨艳玲;陆德平;万珍珍;胡强;陈志宝;邹晋;刘克明;魏仕勇;谢仕芳;;深冷处理对Cu-Fe原位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J];江西科学;2010年05期 |
5 |
李振铎;孟亮;;稀土对纤维相Cu-12%Ag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12期 |
6 |
邓鉴棋;张修庆;尚淑珍;赵祖欣;叶以富;;Cu-10Cr-0.4Zr原位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与性能[J];功能材料;2009年11期 |
7 |
高林华;李炎;刘平;陈小红;贾淑果;田保红;;中间退火对形变Cu-15Cr-0.1Zr原位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2008年11期 |
8 |
姜文举;宋微;曹广然;;7A09 T73锻件时效热处理工艺研究[J];铝加工;2007年03期 |
9 |
刘刚;韩淑敏;;超薄水箱带的研制[J];有色金属加工;2008年01期 |
10 |
葛继平,陈美玲,刘书华;形变Cu-20vol%Fe原位复合材料研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3年04期 |
11 |
沈威;赵慕珍;;通过亚温淬火提高铝合金电导率的研究[J];华通技术;1997年04期 |
12 |
孙世清,毛磊,刘宗茂,胡建文,刘俊友;高强高导铜基复合材料[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13 |
高永强;宋微;刘学清;;7A09合金锻件热处理工艺研究[J];铝加工;2011年04期 |
14 |
谢延翠,师雪飞,齐国栋;热处理制度对2A12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J];轻合金加工技术;2003年11期 |
15 |
孙向明;微量Ag对无氧铜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2002年02期 |
16 |
程建奕,汪明朴,钟卫佳,王艳辉,李周,洪斌,熊晓明,曹先杰;内氧化法制备的Cu-Al_2O_3合金的显微组织与性能[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3年01期 |
17 |
李宏,熊易芬,卢峰,王健,郑福前,管伟明;Cu/Ag_(20)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J];贵金属;2003年04期 |
18 |
于春华,梁秀红,梁广川;CeO_2基固体电解质烧结强度的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19 |
刘晶晶;武志玮;孟亮;;稀土元素对纤维复合Cu-6%Fe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S1期 |
20 |
何嘉松;热塑性树脂的增强:从原位复合材料到原位混杂复合材料[J];高分子通报;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