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强高导形变Cu-Fe-Ag原位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基础

高海燕  
【摘要】: 高强高导形变Cu-Fe原位复合材料由于Fe纤维的强化效果好、价格低廉等优点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但Fe在Cu基体中的高温固溶度较大、低温扩散速度慢,同时固溶Fe原子对Cu基体的导电性能危害特别大,达到9.2μ?·cm/wt%Fe,导致冷拔Cu-Fe原位复合材料的电导率通常不足40%IACS。高温长时间热处理可以部分恢复材料的电导率,但材料的强度也迅速降低。因此,调控和优化Cu-Fe原位复合材料的强度和电导率匹配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本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概括为:抑制固溶、促进析出,即通过Ag合金化手段降低高温下Fe在Cu基体中的固溶度,通过研究材料的强度/电导率调控工艺促进固溶Fe的时效析出过程。基于合金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析、第一原理的理论计算和已有相关研究,设计了实验材料成分,并应用“熔铸-冷拔”法制备了三种Cu-Fe-Ag原位复合材料:Cu-14Fe-1Ag、Cu-14Fe-3Ag、Cu-11Fe-6Ag,同时制备了形变Cu-12Fe作为实验对比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结构分析手段和拉伸实验、显微硬度测量、电阻率测量等实验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Ag在母合金凝固、冷变形以及中间热处理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和作用机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基于第一原理的理论计算表明,Fe原子和Ag原子在Cu基体中存在竞争溶解,而Ag原子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在由32个Cu原子组成的体系中,置换一个Fe原子和Ag原子后,系统的能量增加分别为760eV和320eV。 在Cu-Fe-Ag母合金凝固过程中,Ag具有抑制高温下Fe在Cu中的溶解、促进γ-Fe从液态Cu中形核、细化γ-Fe枝晶的作用。随Ag含量提高,基体中Fe含量逐渐减少,在Cu-11Fe-6Ag的基体中Fe含量仅为2.5wt%,比Cu-12Fe降低45%。 参照形变Cu-Nb原位复合材料的强度计算模型,结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提出了形变Cu-Fe-Ag原位复合材料强化机制的物理模型,即材料的强度由Fe纤维的Hall-Petch强度σH?P、基体中固溶和析出的Fe的强化作用?σFe?M以及合金元素Ag的强化作用?σAg组成,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即:σC =σH? P+?σFe?M+?σAg,其中σH ? P= 1319×λ?1/2,λ为纤维平均间距; ?σFe ?M=57×CF1/e2,CFe为基体中非纤维形态Fe的含量;当CAg饱和溶解度6%时,Ag的强化作用?σAg =100×C1A/g2,而当CAg饱和溶解度6%时,材料中存在形变Ag纤维,此时?σAg与应变量有关,当变形量η5以后,Ag纤维的强化效果越来越明显,在η=6.1和7.5时,Cu-11Fe-6Ag中?σAg分别达到340MPa和670MPa。应用上述模型得到的材料计算强度与测量强度基本吻合。 通过形变Cu-Fe-Ag原位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分析,揭示出Ag在形变Cu-Fe-Ag原位复合材料中具有两方面的强化作用:一是其自身对基体的固溶强化、析出强化和纤维的Hall-Petch强化作用;二是由于Ag对铸态α-Fe枝晶的细化作用,致使相同应变下Cu-Fe-Ag中纤维尺寸和间距明显减小,提高了Fe纤维的Hall-Petch强化作用σH ?P,在变形量η=6.1时,由Ag引起的?σH ?P达到200MPa。 研究了温度对形变Cu-Fe-Ag基体微观结构的影响,发现Ag能够促进γ-Fe在Cu基体中的时效析出动力学过程,降低Fe纤维的热稳定性,在350℃时效1h后Cu基体中开始共格析出γ-Fe粒子。本文作者提出了Ag的作用机制:基体中先析Ag粒子与Cu形成的半共格或非共格界面能量高,有利于γ-Fe在Cu/Ag界面形核;同时少量固溶Ag原子增大了基体晶格常数,提高了纤维/基体的界面能,加速了Fe原子的扩散速度。 研究了温度、时间、加工应变对形变Cu-Fe-Ag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一套新的强度/电导率调控工艺,将高低温分级时效和冷变形结合,在保证Fe充分析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材料的强度。应用该调控工艺成功制备出新型高强高导形变Cu-11Fe-6Ag原位复合材料,在应变η=6.9、7.6、8.6、9.2时,其强度/电导率分别达到1020MPa/70.5%IACS、1140MPa/68.8%IACS、1260MPa/63.8%IACS、1500MPa/53%IACS,材料的综合性能明显优于研究报导的形变Cu-Fe原位复合材料,接近形变Cu-24Ag,而原料成本仅为Cu-24Ag的1/3,显示出良好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孟永强;孙世清;毛磊;刘宗茂;;Cu-Fe-Cr-Ni原位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陈小红;刘平;田保红;张毅;贾淑果;任凤章;井晓天;;微合金化对Cu-15Cr原位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9年02期
3 黄华;陈拂晓;刘平;郭俊卿;;轧制变形Cu-10Fe-2Ag-0.15Zr原位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杨艳玲;陆德平;万珍珍;胡强;陈志宝;邹晋;刘克明;魏仕勇;谢仕芳;;深冷处理对Cu-Fe原位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J];江西科学;2010年05期
5 李振铎;孟亮;;稀土对纤维相Cu-12%Ag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12期
6 邓鉴棋;张修庆;尚淑珍;赵祖欣;叶以富;;Cu-10Cr-0.4Zr原位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与性能[J];功能材料;2009年11期
7 高林华;李炎;刘平;陈小红;贾淑果;田保红;;中间退火对形变Cu-15Cr-0.1Zr原位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2008年11期
8 姜文举;宋微;曹广然;;7A09 T73锻件时效热处理工艺研究[J];铝加工;2007年03期
9 刘刚;韩淑敏;;超薄水箱带的研制[J];有色金属加工;2008年01期
10 葛继平,陈美玲,刘书华;形变Cu-20vol%Fe原位复合材料研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3年04期
11 沈威;赵慕珍;;通过亚温淬火提高铝合金电导率的研究[J];华通技术;1997年04期
12 孙世清,毛磊,刘宗茂,胡建文,刘俊友;高强高导铜基复合材料[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13 高永强;宋微;刘学清;;7A09合金锻件热处理工艺研究[J];铝加工;2011年04期
14 谢延翠,师雪飞,齐国栋;热处理制度对2A12铝合金电导率的影响[J];轻合金加工技术;2003年11期
15 孙向明;微量Ag对无氧铜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2002年02期
16 程建奕,汪明朴,钟卫佳,王艳辉,李周,洪斌,熊晓明,曹先杰;内氧化法制备的Cu-Al_2O_3合金的显微组织与性能[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3年01期
17 李宏,熊易芬,卢峰,王健,郑福前,管伟明;Cu/Ag_(20)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J];贵金属;2003年04期
18 于春华,梁秀红,梁广川;CeO_2基固体电解质烧结强度的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9 刘晶晶;武志玮;孟亮;;稀土元素对纤维复合Cu-6%Fe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S1期
20 何嘉松;热塑性树脂的增强:从原位复合材料到原位混杂复合材料[J];高分子通报;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蒙占彬;田海庆;樊敦秋;;自升式海洋平台桩腿强度及稳定性分析[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刘永超;刘道勇;;双膜片弹簧制动气室有限元分析[A];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曾力;陈霞;吐儿洪.吐尔地;;磷渣粉特性及在碾压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A];2010年度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交流研讨会会议资料[C];2010年
4 何锦云;董挺峰;;早期推定混凝土强度方法的探讨[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5 刘朋;刘纯;;铌代钒后Q345B板力学性能的变化及分析[A];山东金属学会压力加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军;马学生;;对HRB400钢强度不合格原因分析及措施[A];第八届全国冶金工艺理论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2005年
7 盖广清;张海波;马小秋;;掺粉煤灰陶粒泡沫混凝土承重保温砌块的研究[A];固体废弃物在城镇房屋建筑材料的应用研究——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京印;程远方;;致密泥岩中流体渗流规律研究[A];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上官云飞;王丽荣;刘明强;崔振浩;;半挂牵引车车架结构强度有限元分析及优化[A];晋冀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鲁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山东、四川分册)[C];2007年
10 孟娜;吴超;;企业安全文化力场初探[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海燕;高强高导形变Cu-Fe-Ag原位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基础[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谢志雄;多元合金化Cu-Fe原位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陈小红;超高强度Cu-Cr系原位复合材料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4 毕延;冲击压缩至兆巴压力下铁的电导率及其地球物理意义[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2年
5 秦建敏;基于空气、冰与水的电导率检测冰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6 葛继平;形变Cu-Fe原位复合材料[D];大连交通大学;2005年
7 李旺兴;一水硬铝石生产高强度砂状氧化铝理论研究与工艺实践[D];中南大学;2005年
8 孙友义;深水钻井隔水管强度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9 高诺;基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头部三维电阻抗成像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黄庚;硅酸盐系列锂快离子导体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平;复合自燃煤矸石矿渣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研究[D];宁夏大学;2005年
2 杜勇;SrO-Al_2O_3-SiO_2系统微晶玻璃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孙进;碳纤维混凝土导电性能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张建辉;基于ANSYS的大吨位双回转铁路起重机转台结构分析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王闯;不同强度健身走对56-60岁男子身体成分及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汪莉;加筋土实验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7 石金艳;轴向柱塞马达配流盘的强度有限元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8 刘伟华;无机外加剂对α半水石膏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9 姚再起;形变Cu-Fe原位复合材料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5年
10 荚颖;辽西风积土特性及冻融后结构性演变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赵卫华;河北:增加集中执法强度[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1年
2 武鸿舍 王军朋;魏钢考察中航工业强度所[N];中国航空报;2010年
3 记者 王双;力度不减 强度不变 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N];盘锦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张德利;项目攻坚:开工数量与投资强度并举[N];南充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周明 崔振波 整理;抓落实要有速度力度和强度[N];辽宁日报;2010年
6 刘德晶;王国明;环环相扣——监控注射用水系统三大环节[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常见土壤检验项目和标准(六)[N];农资导报;2006年
8 晋艳;烟草漂浮苗合理施肥[N];云南科技报;2008年
9 张小舟 许玲 本报记者  丁英;大桶饮用水:质量堪忧[N];江淮时报;2006年
10 王敏;饮用水逾九成合格为历年最好[N];深圳特区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