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碳钢贝氏体形核长大动力学研究
【摘要】:
钢中贝氏体相变的温度范围较宽,可形成广泛形貌的贝氏体组织。深入了解贝氏体相变机制对钢种研制有指导性意义。本文采用了具有较广泛适用性的微观组织定义,研究符合该定义的微观组织的形成机制。
基于Boltzmann分布,应用Cottrell基本位错理论,推导出更为精确的计算刃型位错处可富集碳原子个数的公式。计算了奥氏体中单个和多个刃型位错处富集的碳原子个数,其随等温温度降低和奥氏体中碳浓度增加而增加。
建立了描述刃型位错处富集碳原子个数及其周围贫碳区半径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模型。计算了贝氏体预相变期间,碳原子向位错处富集过程和贝氏体的孕育期,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通过比较刃型位错附近的贫碳区半径和切变形核的临界半径,并分析了等温温度、界面能、位错形态、应变能等影响因素,发现温度较低时,下贝氏体可能切变形核,温度较高时,切变形核几乎不可能。
分析了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用Zener-Hillert和Bosze-Trivedi公式,计算了合金含量不同的钢的贝氏体铁素体长大速度。Fe-C合金的贝氏体铁素体长大速度符合Zener-Hillert公式,合金含量较低的钢的实验值略低于理论值,Fe-C-8.7Ni wt.%的贝氏体铁素体长大速度比理论值约慢2个数量级。扩散控制动力学方程可描述部分而非全部钢种的贝氏体铁素体长大速度。通过对界面条件和溶质拖曳效应等因素的分析,提出贝氏体相变机制可能与成分相关。
基于贝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改进了最大形核驱动力和自催化因子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描述贝氏体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模型。理论值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根据切变理论获得的最大贝氏体体积分数在较高温度时与实验值有较大偏差。提出贝氏体相变可能与温度相关。
研究了Nb含量不同对贝氏体相变的影响。在30℃/s和20℃/s冷却时,Nb含量从0.01 wt.%增加到0.2 wt.%,会使Bs点升高约20℃,但是对B f的影响不明显;连续冷却过程中,先形成粗大的贝氏体铁素体片层,后继形成的贝氏体铁素体片层逐渐变细;Nb的碳化物的形成可能与Nb的扩散相关。实验用钢在30℃/s和20℃/s连续冷却时,贝氏体的形成可用扩散机制较好地解释。
通过分析成分和温度对贝氏体相变的影响,提出一个可能的相变机制:如果钢中的合金元素含量较低,在较高温度等温,贝氏体可能以扩散方式形成,随着温度的降低,贝氏体以切变方式形成;如果钢中的合金元素含量很高,温度较高时,由于合金元素的溶质拖曳效应,可能难以通过扩散方式形成贝氏体组织,等温温度较低时,贝氏体可能以切变方式形成。
|
|
|
|
1 |
隋轶,丛津功,刘明;亚温调质在超低碳贝氏体钢HQ785DB上的应用研究[J];山东冶金;2004年S1期 |
2 |
梁宇,梁益龙,陈朝轶,刘静;新型贝氏体钢的弯曲疲劳性能[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3 |
王河初;;锁紧垫圈贝氏体钢板复合冲裁模[J];模具技术;1988年05期 |
4 |
黄维刚,徐蓉,郑燕康,方鸿生;显微组织对中碳含硅贝氏体钢高应力冲击磨损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1997年01期 |
5 |
黄维刚,方鸿生,郑燕康;回火温度对高硅Mn-B系贝氏体钢强韧性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学报;1999年04期 |
6 |
尚成嘉,杨善武,王学敏,侯华兴,于功利,王文仲;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类型及其对性能的影响[J];钢铁;2005年04期 |
7 |
叶大林;杨军祺;;贝氏体钢板叠层冲模[J];锻压技术;1983年06期 |
8 |
朱平;新型贝氏体钢与U74钢轨钢的焊接[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9 |
廖承驹;;贝氏体耐磨铸钢衬板的研制[J];矿山机械;1991年03期 |
10 |
黄维刚,方鸿生,郑燕康;硅和少量钼对Mn-B系贝氏体钢转变动力学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1997年10期 |
11 |
武会宾,尚成嘉,赵运堂,杨善武,王学敏,贺信莱;回火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钢铁;2005年03期 |
12 |
;新型贝氏体钢应用推广会将于八月在京召开[J];船艇;1986年06期 |
13 |
方鸿生,杨业元,姜忠良;贝氏体钢磨球与我国磨球材料[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3年05期 |
14 |
李玲玲;;高强度、高韧性贝氏体钢[J];中国钨业;1995年10期 |
15 |
刘晓,孟祥康,陈大明,周鹿宾,康沫狂;一种超高强度贝氏体钢的研制[J];钢铁;1994年06期 |
16 |
方鸿生,郑燕康,黄进峰;锰-硼系空冷贝氏体钢的新近发展[J];金属热处理;1997年04期 |
17 |
伦宁,秦超,孟凡妍,李凤照;Fe-C-Mn-Si钢中贝氏体组织及其精细结构[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年06期 |
18 |
郭建红;;耐磨贝氏体钢球开裂原因分析及工艺改进[J];金属热处理;2006年02期 |
19 |
王海珊;;新型贝氏体钢系列开发、应用、推广会议在北京召开[J];水利电力机械;1986年05期 |
20 |
林支康;;贝氏体钢弹条的批量生产[J];金属热处理;198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