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稀土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
【摘要】:
随着微电机系统(MEMS)及纳电机系统(NEMS)的迅速发展,对静摩擦和摩擦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解决纳米级的润滑和零磨损问题。自组装分子膜技术从纳米尺度研究界面相互作用及摩擦粘着机理,为解决MEMS/NEMS系统中摩擦粘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目前,有机自组装薄膜还存在结构稳定性以及界面结合强度差、承载能力低、耐磨性较差、对温度和湿度比较敏感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润滑薄膜在微机械中的应用。
针对界面结合强度是影响自组装薄膜综合性能的关键因素,本论文利用稀土元素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运用自组装技术制备了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稀土(RE)复合薄膜(简称APTES/RE),有效提高了薄膜的界面结合强度,降低了其表面能,进而提高了APTES/RE复合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取得了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第一,通过热力学计算,在磷酸化后的APTES薄膜表面组装稀土之后,薄膜表面的自由能变为-27.12KJ/mol,焓变为14.23KJ/mol,表明稀土能够化学吸附于磷酸化后的APTES薄膜表面,形成APTES/RE复合薄膜。
第二,运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Si/SiO_2表面制备了APTES/RE复合薄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接触角测定仪研究了APTES/RE复合薄膜的最佳成膜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将制备好的APTES薄膜磷酸化30min后,在PH值为5~6、浓度为2mol/ml的稀土组装溶液中组装5h后制备的APTES/RE复合薄膜的效果最好。
第三,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技术,研究了APTES/RE复合薄膜表面典型元素的化学状态。结果表明:在磷酸化后的APTES薄膜表面组装稀土后,稀土与薄膜表面的P=O以及P-OH之间发生了配位化学反应,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稀土配合物,从而显著提高了APTES薄膜的界面结合强度。
第四,在多功能微摩擦磨损试验机(UMT)上系统地研究了宏观条件下组装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试验参数下,APTES/RE复合薄膜比APTES薄膜和磷酸化后的APTES薄膜具有更优异的摩擦学性能。稀土提高了薄膜表面的承载能力,并增强了薄膜的界面结合强度,从而显著提高了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
第五,采用扫描电镜(SEM)探讨了组装薄膜的磨损机制。结果表明:APTES薄膜和磷酸化后的APTES薄膜的磨损形式主要是脆性破裂,而APTES/RE复合薄膜的磨损形式主要是研磨磨损和微裂纹。稀土与-PO(OH)2基团之间具有较高的界面强度,能够抵抗往复载荷形成的冲击,有效地抑制了基片表面APTES薄膜的脱落和大规模转移,从而避免了薄膜表面在磨损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脆性破裂。
第六,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硅基片和组装薄膜的纳米摩擦学性能,探讨了载荷、速度、相对湿度以及摩擦次数等因素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基片和组装薄膜表面的摩擦力随着速度、载荷和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加;粘附力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加,速度和载荷对硅基片和薄膜表面的粘附力几乎没有影响;在相同试验条件下,APTES/RE复合薄膜由于其表面能较低,表面无极性末端官能团,并且具有较强的界面结合强度,从而具有优异的纳米摩擦学性能。本文基于制备具有优异减摩抗磨性能的APTES/RE复合薄膜,探讨了组装APTES/RE复合薄膜的工艺方法及成膜机理,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其宏观和纳米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阐述了其摩擦磨损机理。研究成果为微机械运动副表面润滑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促进了稀土在表面工程领域的应用。
|
|
|
|
1 |
鲁建东;贾渊;;复合塑料薄膜透湿方程的研究[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0年S1期 |
2 |
胡嘉鹏;耐高压杀菌的复合薄膜袋装食品的生产和标准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1978年05期 |
3 |
陈式康;新型包装薄膜及其性能介绍[J];塑料工业;1986年05期 |
4 |
金子大助;相岛孝范;内海诚;杨声卿;;SZ薄膜,交叉复合薄膜[J];国外塑料;1986年03期 |
5 |
温伟祥,胡社军,曾鹏,吴起白,谢光荣,黄拿灿,胡显奇,盛钢,盛忠;RF/DC溅射316L/SiO_2复合膜力学性能与显微结构的研究[J];真空;2001年02期 |
6 |
储艳秋,黄峰,秦启宗;脉冲激光沉积非晶态Ni-V_2O_5复合薄膜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2002年03期 |
7 |
刘红日,刘国营,罗时军;铁电-磁性复合薄膜的溶胶-凝胶法制备[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8 |
项尚林;项小东;;N-甲基吡咯烷酮对复合薄膜用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J];包装工程;2007年01期 |
9 |
谢谦;;多铁性复合薄膜的结构及2-2型双层复合磁电薄膜的制备方法[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0年02期 |
10 |
谭麟;赵建青;曾钫;刘述梅;程晓乐;;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多金属氧酸盐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
11 |
樊义峰;;塑料复合膜用聚氨酯油墨连接料[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1999年02期 |
12 |
;新技术与成果[J];中国金属通报;2000年20期 |
13 |
袁秀梅,宋风华,王昭德,宋建华;耐高温复合薄膜用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J];中国胶粘剂;2001年01期 |
14 |
崔涛;朱小树;;耐蒸煮食品包装复合袋专用聚氨酯胶粘剂[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1年05期 |
15 |
王常丽;;耐热型聚氨酯胶粘剂研究[J];济南纺织化纤科技;2002年02期 |
16 |
修玉英,李雯静,罗强;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在复合薄膜制造上的应用[J];中国胶粘剂;2004年03期 |
17 |
蒋新;吴艳香;陈喜明;;掺杂钒和硅对TiO_2薄膜超亲水性的影响[J];无机化学学报;2006年09期 |
18 |
龚朝阳;罗学涛;张颖;程璇;张莹;;复合薄膜研究的进展[J];真空;2006年05期 |
19 |
钱曙;;浅析我国自主创新的新型高阻隔材料——聚乙烯醇(PVA)复合薄膜[J];包装世界;2006年06期 |
20 |
钱曙;;浅析我国自主创新的新型高阻隔材料——聚乙烯醇(PVA)复合薄膜[J];中国包装;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