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纳米色料和光致开关的荧光纳米杂合物研究

胡振锟  
【摘要】: 从广义上说,尺度上小于100 nm的颜料粒子、染料或颜料的复合物及其分散体系都可称之为纳米色料(Nanocolorants)。纳米色料除了在高性能聚合物材料、涂料/涂层、高档化妆品等方面的着色应用上具有较大优势之外,纳米色料及其水性分散体最直接的优势应用体现在彩色喷墨打印等领域,很可能给彩色印像业带来革命性变革。但是目前国内的纳米色料制备研究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传统的耗能费时、高成本的颜料机械超细化方法上。 本论文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采用简易的、低成本的方法制备出既具备染料的优秀颜色特性又能实现有机颜料优异耐久性的一类高性能纳米色料。通过对查新查全的相关资料深入研究后,总结得出利用细乳液(Miniemulsion)聚合法制备纳米色料最具优势。德国BASF公司简单报道了该研究思路,但是我们无法获知关键的工艺配方参数。本文自主研究改进的细乳液聚合反应法以制备此类高性能纳米色料,其中包括:1)高染料含量的稳定细乳液的可控制备研究,因为制备出稳定的、液滴尺寸均一且可控的细乳液是通过细乳液聚合反应获得高质量纳米粒子的前提条件;2)设计高性能纳米色料粒子的体系结构并具体实施改进的细乳液聚合反应过程以实现设计目标,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不同种类的憎水染料对聚合反应过程的影响、加入极性的更强亲水性单体对聚合反应及产物的影响、基质聚合物交联的影响、不同种类引发剂的影响、聚合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影响、憎水染料用量的影响,等等;3)对产物进行一系列的表征和性能测试,包括评价使用的染料是否全部固定在纳米聚合物基质内、纳米色料粒子形貌与粒径及分布、纳米色料水性分散体的基本性质、染料在纳米聚合基质中的保留稳定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性质、表观色度评价、耐光/耐候性评价、耐热性分析、纳米色料的耐迁移性等,其中包含了我们自行设计的表征/测试方法和实验。此外,本文针对这类纳米色料水性分散体在喷墨墨水和LCDs彩色滤光片上的应用,进行了前期的准备研究包括相关的理论研究和部分实验性工作。 同样地,本文研究了采用改进的细乳液聚合反应法制备基于螺吡喃的光致开关的荧光纳米杂合物(Nanohybrids),即选择荧光发射波长与光致部花菁态(PM)的吸收带能够较好重叠的憎水荧光染料,通过细乳液聚合反应把两功能组份以分子分散态混杂并且固定在交联的纳米聚合物基质内,通过光致变色组份对荧光分子的光致分子间能量转移而实现荧光光开关。这种方法构建纳米杂合物一方面拓展了螺吡喃的应用比如用于光控制的纳米器件,另一方面提高了PM的热稳定性。 基于二芳基乙烯的荧光光开关体系在超高密度可擦除型光子存储、光开关器件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绝大多数研究是集中在共价连接的A-L-B结构型超分子体系上,构建这类光开关分子存在最大的问题即设计和合成上比较麻烦。本文采用更为简便的非共价键方法构建基于二(2-甲基-1-苯并噻吩基)六氟环戊烯(BTF6)的光致开关的荧光纳米杂合物,利用改进的细乳液聚合法结合种子聚合反应技术来实现:首先通过细乳液聚合反应把BTF6和匹配的憎水荧光染料两组份分子充分混杂在纳米聚合物基质中获得预聚物种子,然后利用种子聚合反应在纳米种子物上生长一个改性的或生物相容的交联聚合物壳层。文中除了研究如何完善实施制备过程,还重点研究了纳米杂合物中光致变色组份对荧光分子的光致分子间能量转移机理以及如何提高能量转移效率等。 本文研究的“改进的细乳液聚合法结合种子聚合反应技术”这一方法是对核壳型纳米粒子制备方法的补充及拓展,我们采用该方法制备了一类发射橙、黄、绿和青色荧光的高耐光/耐热性的核壳型荧光纳米微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彭闯;认识纳米[J];现代家电;2001年02期
2 ;纳米科技—未来信息时代的核心[J];广播电视信息;2001年02期
3 本刊特约评论员;;加快建设我国纳米科技创新体系[J];材料导报;2001年05期
4 邱威扬;;浅谈纳米[J];化工之友;2001年03期
5 ;科学技术部发布《国家纳米科技发展指南框架》[J];自然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6 ;高纯纳米硫材料[J];技术与市场;2002年10期
7 石淑琴;纳米科技与发展机遇[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8 洪广言;稀土产业与纳米科技[J];稀土信息;2002年05期
9 ;纳米 臭氧 负离子……——它们的作用到底有多大[J];现代家电;2002年02期
10 陈治光;;透视“纳米”[J];科技潮;2003年06期
11 白春礼;纳米科技发展动向和中国的最新进展[J];中国科技奖励;2004年05期
12 胡国雄;盛光敏;韩靖;;塑性变形诱发表面自纳米化的研究及其应用[J];材料导报;2007年04期
13 郑锋;程挺宇;薛为林;吴旺胜;;钢铁材料表面自纳米化技术研究及应用展望[J];热加工工艺;2009年02期
14 陆银平;张玉德;刘钦甫;李靖如;;纳米粘土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10期
15 梁永立;张俊宝;宋洪伟;;表面自纳米化钢铁材料的研究进展[J];世界钢铁;2011年02期
16 康燕平;李元东;王晓东;高坤;;镁、铝合金表面自纳米化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11年23期
17 ;纳米科技:于细微处见神奇[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2年08期
18 李克健;关于“十五”期间纳米科技的若干思考[J];科学中国人;2001年04期
19 ;纳米“热”中冷思考[J];家用电器科技;2000年12期
20 彭子飞,于霞飞;纳米钴系列产品的应用及其展望[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天虎;谢巧勤;;纳米矿物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燕合;李克健;吴述尧;;加快建设我国纳米科技创新体系[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3 李正孝;龔岩;;漫談纳米技術和纳米材料的應用和發展[A];第二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伊阳;陶鑫;;纳米CaCO_3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研究[A];PPTS2005塑料加工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洪广言;;稀土产业与纳米科技[A];第九届中国稀土企业家联谊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惠飞;王栋民;;纳米水泥混凝土的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秦伯雄;陈峰;马卓然;;高压流体纳米磨及其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8 王树林;李生娟;童正明;李来强;;振动纳米学进展[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洪广言;贾积晓;于德才;孙锁良;李天民;王振华;;纳米级氧化镱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洪茂椿;;纳米催化在化石资源高效转化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2008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毅;纳米及纳米复合材料在铝热剂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胡振锟;纳米色料和光致开关的荧光纳米杂合物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刘力哲;若干半导体纳米结构的生长机制及其拉曼散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谢兴;氧化物和氮化物特殊纳米结构的化学气相法制备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徐瑞东;脉冲电沉积制备纳米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侯彦华;不同尺度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张威;纳米壳聚糖的制备及降脂活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8 蒲娟;近场纺丝制备聚合物微/纳米纤维及其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岑;纳米结构Ⅳ-Ⅵ族化合物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周敏;二氧化锰纳米结构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磊;低维合金表面上纳米岛的形成机理和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吴佳卿;氮掺杂纳米ZnO的制备及其抗菌防紫外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 李岩;复合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王丽娇;窄带宽带氧化物径向异质纳米结构光电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徐小齐;半导体纳米CdS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 刘林林;微合金化和复合化对纳米晶Ti_5Si_3涂层性能影响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7 赵正卫;钢制管道纳米环氧涂料内防腐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孙淼;纳米晶304不锈钢腐蚀行为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9 陈锐;静电纺丝制备复合纳米纤维材料[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10 赵苗芝;粒度对块状纳米电极的电化学性质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德(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纳米专家话纳米[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赵晓展;纳米科技,产业化序幕刚刚拉开[N];工人日报;2002年
3 宗合 晓丽;纳米科技成果产业化将带来巨大经济效益[N];消费日报;2004年
4 朱文龙;产学研联手助推纳米产业[N];文汇报;2006年
5 ;神奇的纳米科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贽;纳米还没走出实验室[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冯 薇;纳米护肤品没那么神[N];大众科技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彤云;打造纳米产业链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9 张芳;纳米护肤品其实没那么神[N];科技日报;2005年
10 赵展慧 张之豪;纳米世界有多神奇?[N];人民日报;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