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爆炸相关现象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蒸汽爆炸是核反应堆发生严重事故时,堆芯熔化后燃料与冷却剂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后果之一,对于核电站来说,这就带来了将放射性裂变产物释放到环境中去的风险。因此,蒸汽爆炸在核安全领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蒸汽爆炸是一个综合的多相流现象,包括粗混合、触发、传播和膨胀四个阶段,目前蒸汽爆炸过程中的机理还未被完全了解,这阻碍了对蒸汽爆炸现象进行准确预测。
本文主要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蒸汽爆炸过程中的现象机理进行研究,弥补了以往传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不足。由于蒸汽爆炸是一个极复杂的热流体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它对算法的适用性与健壮性都提出了较大挑战。为此,本文使用VOF方法追踪自由界面,并将VOF方法推广到复杂计算区域,存在相变及流体可压缩的情况,独立开发了多相流计算程序。
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了粗混合阶段膜态沸腾条件下高温颗粒的运动阻力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合理论分析建立了新的阻力模型。该模型包含压差阻力和摩擦阻力,考虑了表面张力及汽液界面形状对压差阻力的影响。与实验数据的对比表明该模型能成功描述高温颗粒在冷却剂中的运动。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本文还对各种基于理论分析与实验数据的圆球表面膜态沸腾传热关系式进行了分析评价。
在对单个熔融液滴在压力脉冲作用下热碎化的研究中,发现了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对蒸汽-冷却剂界面上的初始扰动的增长起了决定作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蒸汽膜坍塌时,冷却剂与熔融液滴表面的接触是非均匀的,直接接触点上由于快速蒸发,会形成高压蒸汽包。蒸汽包在液滴表面形成凹陷,在两个凹陷之间则产生尖峰,尖峰上方蒸汽膜的坍塌不足以阻止尖峰的产生,而是会使尖峰出现分叉。计算结果还表明,压力波通过液滴时的衍射效应是触发热碎化的重要因素。
对于水力碎化的数值模拟表明,液滴变形与液滴表面的水力不稳定性是液滴碎化的主要机理。在压力波通过后的初期,没有发生流动分离,液滴后滞止点的压力几乎能够完全恢复,液滴在前后挤压下从中间向外拉伸,在液-液系统中,周围流体与液滴的密度比远大于气-液系统,因此液滴变形在整个碎化过程中尤其重要,对液滴的碎化时间有较大影响。
|
|
|
|
1 |
滕爱国,沈永明,郑永红,邱大洪;波浪变形数值模拟[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2 |
章程;赵成璧;陈晓明;林慰;;基于MATLAB的带自由表面粘性流场数值模拟[J];广东造船;2010年04期 |
3 |
范石伟;陈义胜;庞赟佶;罗剑慧;蒋大伟;;VOF方法中自由液面重构的数值模拟[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05期 |
4 |
黄光平;洪若瑜;李洪钟;丁剑敏;;不同起始形貌气泡在磁性液体中上升的实验与数值分析(英文)[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8年06期 |
5 |
邹志利,邱大洪,王永学;VOF方法模拟波浪槽中二维非线性波[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6年01期 |
6 |
李小燕,杨燕华,徐济鋆;膜态沸腾条件下高温颗粒周围流体热动力特性的实验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04年04期 |
7 |
孙东亮;陶文铨;;高密度和高粘度比率下气液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4期 |
8 |
冯丽华;吉庆丰;;三种紊流模型数值模拟明渠弯道三维水流的比较[J];灌溉排水学报;2008年06期 |
9 |
廖斌;王泽;陈善群;;VOF方法模拟回形水块自由跌落入水过程[J];人民黄河;2010年01期 |
10 |
肖柏青;罗麟;周著;邱秀云;;排沙漏斗流场的大涡模拟[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年03期 |
11 |
尹芳芳;张志昌;曹伟涛;;设有掺气挑坎的台阶式溢洪道的三维数值模拟[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0年04期 |
12 |
武博;郝宗睿;陈涛;吴大转;;水下气泡运动的数值模拟[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年08期 |
13 |
齐鹏,王永学,贺五洲;港口内靠码头系泊船波浪力时域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4 |
李志勤,李洪,李嘉,李然;溢流丁坝附近自由水面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2003年08期 |
15 |
周勤俊;王本龙;兰雅梅;刘桦;;海堤越浪的数值模拟[J];力学季刊;2005年04期 |
16 |
吴维武;吴家鸣;;水动力计算中自由表面处理的研究方法简介[J];广东造船;2006年03期 |
17 |
赵海;吴换营;蔡付林;徐进超;;分段低压自流输水系统中无压连接段水力特性三维数值模拟[J];水电能源科学;2010年09期 |
18 |
洪方文,赵峰,周连第;VOF中一种新的自由面重构法(英文)[J];船舶力学;1999年03期 |
19 |
熊俊明,梁启智;可控调谐液体阻尼器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2年02期 |
20 |
张晓东,刘之平,高季章,王晓松;竖井旋流式泄洪洞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2003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