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数据挖掘的隐私保护方法研究
【摘要】:
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工作极大地推动了自动化数据分析和预测技术的发展。现有的数据挖掘技术,包括探索性分析、描述性和预测性建模、模式和规则发现、内容分析等,已逐渐应用于各类政府服务以及商业科研活动中。对原始数据的访问是挖掘工作开展的前提,但对持有者而言,数据集通常具有私密性,直接访问该类数据将构成隐私威胁。随着信息隐私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陆续问世,隐私问题成为数据挖掘迈向实际应用的重大阻碍之一。
采用技术手段,能够在保证足够精度和准确度的前提下,使数据挖掘方在不触及实际隐私数据的同时,仍能进行有效挖掘工作,称为数据挖掘的隐私保护方法。围绕分类挖掘、聚类挖掘和关联规则挖掘等主要的数据挖掘方法,已经展开了许多研究工作。而隐私保护的有效性以及与挖掘环境的耦合性是数据挖掘隐私保护方法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围绕该问题,本文从隐私保护方法的安全评估与增强以及隐私保护方法与环境耦合度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
从隐私保护技术角度,本文首先分析和总结了现有数据挖掘隐私保护方法的发展,从数据分布、挖掘类型、保护技术等视角给出了现有数据挖掘隐私保护方法的完整分类视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和归纳。
数据扰乱方法是集中式环境中的主要数据挖掘隐私保护方法,其中加性随机干扰技术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该技术进行矩阵建模,采用特征向量分解技术,发现现有的随机干扰技术在特征值分解攻击中存在脆弱性,也使得原有的隐私强度评估方法失去效用。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新的隐私强度量化评估模型,并通过上限阀值曲线投影,推导和设计了基于该评估模型的随机干扰改进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在基于特征向量分解的攻击中具有鲁棒性。随机干扰技术是一种通用的数据扰乱方法,对其进行有效评估和改进具有通用性和普遍意义。
分布式环境是数据挖掘应用增长较快的领域,但由于分布式环境的复杂度和安全问题,传统集中式数据挖掘隐私保护方法无法直接应用于分布式环境中。本文分析和定义了分布式挖掘环境的隐私安全等级,并给出了相应的隐私约束问题定义。基于该问题,提出了多方安全统计方法和k匿名置换协议,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分布式数据扰乱隐私保护方法,将集中式加性随机干扰技术安全应用于分布式环境中。之后通过定义多个共谋攻击和恶意攻击模型,对方法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在实验和分析中证明了该方法在半诚实环境中是隐私安全的,具有极高的健壮性。对该方法的研究,使传统集中式的随机扰乱和重建技术能够直接应用于分布式环境中,使之成为扰乱技术在分布式环境中实现的一般化框架。
欧氏空间运算是数据挖掘的基础算法之一。本文分析和研究了基于欧氏空间运算的分布式数据挖掘隐私保护方法的安全性,发现在共谋攻击中存在安全威胁。结合同态加密技术,本文提出了欧氏空间下的三方及多方安全距离比较协议,并在预处理、并行计算、协议归并等方面进行性能优化。最后应用于全分布式的k中值聚类过程,通过实验证明了方法的安全性和优化的有效性。此外,安全距离比较协议也能够直接支持基于欧氏距离及其扩展的数据挖掘方法,如k近邻、k均值等,在分类挖掘、聚类挖掘、Web挖掘等领域具有通用性和普遍意义。
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从基于信号处理的随机扰乱与统计方法、随机扰乱方法的统一评估标准、分布式环境下的通用匿名数据运算方法、半诚实环境中共谋攻击的统一安全性衡量方法、密码机制在迭代计算中的优化方法等角度探讨了继续研究的可行性和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