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纳米粒子探针的光学成像新方法研究

何化  
【摘要】: 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要求人们从单细胞和单分子水平上原位、活体、实时地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命的过程。近年来新兴的单分子光学成像技术以其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正好适应这一发展的要求,而且它们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处于迅速的发展中,成为当今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与此同时,这些基于光学手段的生物成像技术除了光学构型的革新和改进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灵敏而稳定的光学探针的使用。理想的光学探针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信号强;稳定,不易发生光漂白;体积小,对标记的宿主分子影响小;能够与宿主分子可控结合;化学惰性。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任何一种光学探针达到理想探针的要求。 本论文主要从光学探针和光学成像方法两方面入手,通过选择并优化合适的纳米粒子以及改进现有的光学成像技术,发展基于纳米粒子探针的光学成像新方法以实现高灵敏、稳定、快速的生物成像。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利用全内反射荧光成像技术分别对水相合成的CdTe量子点和有机相合成的CdSe/ZnS量子点进行了荧光成像,并且通过对其荧光强度的跟踪获得了量子点在单粒子尺度上的荧光发射轨迹。我们发现在巯基丙酸、谷胱甘肽等含巯基配体的水溶液中合成的CdTe量子点不存在有机相合成量子点的荧光闪烁现象。进一步的实验证实巯基配体对量子点闪烁的抑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我们使用水相合成的CdTe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成功地用于癌细胞的靶向成像。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水相合成的CdTe量子点由于具有良好的水溶性,高亮度及不闪烁的特征可作为较好的荧光探针用于单分子检测及生物成像领域。 2)分别使用系综荧光光谱、荧光相关光谱、荧光显微镜等不同的光学技术研究了粒径范围在16 ~ 55 nm的金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发现该粒径范围的金纳米粒子具有一定的荧光。而且,随着粒径的增加,金纳米粒子的荧光发射波长几乎保持不变,约为610 nm,其发射峰的半峰宽约为17 nm。尽管这些金纳米粒子的荧光量子产率很低,但在较高激发强度下它们具有足够强的荧光亮度可在单粒子尺度上被荧光显微镜和荧光相关光谱仪器所检测。尤其重要的是,在强光照射下,金纳米粒子不漂白。基于金纳米粒子的抗漂白性质以及细胞自荧光易漂白的特点,我们发展了一种以金纳米粒子作为荧光探针的细胞成像新方法。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活细胞经金纳米粒子培育或特异性标记后,利用光照将细胞自荧光迅速漂白,然后观察细胞内部或细胞膜上的金纳米粒子。基于上述原理,我们使用金纳米粒子作为探针或者靶向探针成功实现HeLa癌细胞的荧光成像。而且,利用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甚至不需要经过光漂白步骤就能够实现以金纳米粒子作为荧光探针的细胞膜成像。 3)金纳米粒子在光照下由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会产生强烈的散射信号,然而目前使用金纳米粒子作为散射光探针的生物成像方法主要局限于暗场显微镜、视频增强微分干涉相衬显微镜等传统光学成像技术。本文基于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平台,设计了一套物镜型隐失波散射成像系统。该系统通过使用一系列自制毫米级小孔对金纳米粒子的散射光和激光的反射光束进行有效分离,实现单个金纳米粒子的隐失波散射检测及溶液中单个金纳米粒子的快速跟踪。在本章中,我们详细阐述了物镜型隐失波散射成像的实现原理以及研究了激光入射角、小孔孔径和视场光阑开口直径等参数对该系统散射成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适当地调节激光光束的入射角,小孔可应用的孔径范围位于2.5 mm到4 mm之间。最后,我们使用该隐失波散射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活细胞膜上单个金纳米粒子的跟踪,并且进一步研究了单个金纳米粒子在活细胞膜上的扩散行为并计算其相应的扩散系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以金纳米粒子作为光学探针的隐失波散射成像技术是一种非常具有前途的用以研究活细胞膜动力学的工具。而且,物镜型的光学配置构型更便于样品的放置,使得这种以金纳米粒子作为散射光探针的表面成像方法与膜片钳、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等其他探测技术联用成为可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杰;迟燕华;庄稼;;水溶性ZnO/氨丙基-硅氧烷量子点的合成与荧光特性[J];无机化学学报;2010年07期
2 王莉;汪瑾;陈艳;仲洪海;蒋阳;;CdS量子点的一步法合成及量子产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05期
3 姚伟国,岳兰平,戚震中,何怡贞;镶嵌在SiO_2薄膜中的锗纳米晶粒的光致发光[J];功能材料;1997年05期
4 刘晶莹;张莹;于晓钟;罗虹;;PAMAM树状大分子模板法合成CdSe量子点及其发光性质的研究[J];化学试剂;2009年10期
5 朱梓华,朱涛,王健,刘忠范;金纳米粒子组装体系粒子密度与SERS强度的关系[J];物理化学学报;2000年02期
6 刘善堂,胡瑞省,朱梓华,朱涛,刘忠范;金纳米粒子组装结构中的表面重组现象[J];物理化学学报;2000年04期
7 余海湖,何谋春,周灵德,姜德生;自组装金纳米粒子薄膜SERS研究[J];胶体与聚合物;2003年02期
8 高卓;;金纳米粒子法可快速检测牛奶中三聚氰胺[J];化学分析计量;2010年03期
9 ;基于结构变化适体及信号探针DNA修饰的Au纳米粒子放大作用的腺苷电化学传感器[J];分析化学;2009年01期
10 白雪莲;都基焱;曾杰;吴斌;于旭东;房凌晖;;多路发光Cd_xZn_(1-x)Se量子点的制备及防伪功能设计[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06期
11 符小艺,牟涛,王健,朱涛,刘忠范;金纳米粒子在氨基表面上的组装-pH值的影响[J];物理化学学报;1998年11期
12 蒋治良,冯忠伟,李廷盛,李芳,钟福新,谢济运,义祥辉;金纳米粒子的共振散射光谱[J];中国科学B辑;2001年02期
13 陈柱成,郑激文,刘忠范;基于金纳米粒子掩模的硅表面纳米结构加工[J];物理化学学报;2001年10期
14 曲士良,宋瑛林,杜池敏,王玉晓,高亚臣,刘树田,李玉良,朱道本;基于富勒烯C_(60)结构体系的金纳米粒子合成物光学非线性研究[J];物理学报;2001年09期
15 张伟;程时远;闫翠娥;;靶向壳聚糖基因载体与水溶性量子点的自组装[J];胶体与聚合物;2007年02期
16 许臻;李冬梅;姚亚玲;熊婷婷;;硫脲修饰法制备高发光性能CdTe量子点[J];物理化学学报;2009年06期
17 黄明华,孙旭平,毕立华,申燕,刘柏峰,董绍俊;金纳米粒子和杂多酸的多层组装及其对氧的催化还原[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18 刘晔;向蓉;黄菊;李东辉;;碲化镉量子点光催化降解溴化乙锭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8年02期
19 邵向锋,王桐信,张德清,徐伟,朱道本;刚性交联剂H_(10)TTPR对金纳米粒子的组装[J];科学通报;2004年04期
20 谢海燕,庞代文;Ⅱ-Ⅵ型量子点制备及其在生物检测中应用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黎黎;张灿邦;张宏伟;周凌云;;核/壳量子点与生物分子偶联机制及其荧光特征的量子力学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2 陈立波;L.J.Sham;EdoWaks;顾永建;;光控耦合双量子点之间的超快相位门[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3 李勇;谢志雄;;一种基于酵母细胞的硒化镉量子点的绿色合成方法[A];2010年第四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杨坤;张春阳;;基于量子点与荧光微球双色并发机制的单分子检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张立明;张智军;;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及光谱特性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朱守俊;张俊虎;刘学;唐诗佳;李波;杨柏;;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在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谭克俊;黄承志;赵丹娜;覃明丽;;基于金纳米粒子共振光散射技术测定阿魏酸[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贺艳;杨丽珍;陈强;;自组装金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9 刘志承;黄海瑛;何天白;;金纳米粒子在等离子体刻蚀的嵌段共聚物模板上的组装行为[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张黎黎;张灿邦;张宏伟;周凌云;;激光与量子点和生物分子偶联结构的极化子或激子的相互作用机制的量子力学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化;基于纳米粒子探针的光学成像新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侯毅;高分子界面行为与性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王科范;Si表面Ge量子点的MBE外延生长及其结构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董乔梅;食管癌相关分子功能和纳米材料量子点新特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5 苗雁鸣;几种纳米体系的制备表征和生物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物理研究所);2006年
6 杨景海;Ⅲ-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GaN外延膜和InAs量子点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王会堂;胰岛素受体亲合短肽的筛选、合成及量子点荧光标记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吕威;低维半导体材料(InGaN量子阱、InAs量子点)显微结构与光学性能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房铁峰;介观Kondo输运[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刘天才;壳核型量子点的合成及其生物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天龙;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及应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左超;水溶性量子点和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D];武汉大学;2004年
3 任娟;合成水溶性量子点及其作为离子探针[D];兰州大学;2009年
4 范亚;纳米材料在金属离子及生物分子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鞠文明;声子腔中半导体双量子点量子比特的动力学[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龙宇;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对量子环输运性质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冬;压力下应变GaN/Al_xGa_(1-x)N柱形量子点中杂质态结合能[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尹翔;水相合成的CdTe量子点在生物标记和基因转染中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李春蓉;功能肽RGDC修饰荧光量子点的肿瘤靶向标记及生物毒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万异;水相合成量子点用于生物分子检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忠霞;金纳米粒子做成遥控“药丸”[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刘霞;科学实验发现:量子点不是点[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刘霞;量子点与经典数据流可在光纤内同行[N];科技日报;2011年
4 张巍巍;单个电子可如“乒乓球”般在量子点间往返[N];科技日报;2011年
5 刘霞;量子点全光开关有望让光互联取代电子互联[N];科技日报;2011年
6 冯卫东;美公司推出高性能量子点感光元件[N];科技日报;2010年
7 冯卫东;美研究可高效阻断蛋白生成的量子点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8 刘牧洋;我国量子点研究获新突破[N];光明日报;2003年
9 王全楚;“量子点”荧光标记初露端倪[N];健康报;2005年
10 记者马艳红;中科院化学所成功制备量子点荧光微球[N];中国医药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