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面向区域智能运输的多智能车辆协作研究

王锋辉  
【摘要】: 区域智能运输系统是智能运输系统的重要分支,为解决城市及其周边特定区域的交通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该系统以全自动的智能车辆为运输工具,旨在提高运输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是未来运输技术的新概念之一。区域智能运输系统中智能车辆的协作是保证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的根本之所在,本文研究面向区域智能运输的智能车辆协作问题,涉及智能车辆协作的体系结构设计,及协作中的决策与控制问题。 多智能车辆协作的体系结构是实现协作的基础,也是集成协作中的决策与控制的框架。在对多智能车辆协作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智能运输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特点,设计了基于多智能体协作模型的并行协作体系结构。该协作体系结构集成了行为协作和任务协作,能够满足区域智能运输系统中智能车辆协作的要求。依照本文所设计协作体系结构,实现了一个面向区域智能运输的多智能车协作系统。 区域智能运输系统的运行必须保证智能车辆在途行驶的安全性及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车辆的安全性及系统的运行效率均由智能车辆的在途行为协作来保证。行为协作同时涉及智能车辆的离散状态和连续状态,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混合动态系统模型的智能车辆行为协作方法,其中车辆智能体的状态及其行为采用混合动态系统模型描述。采用基于混合动态系统模型的行为协作方法,能完整地描述智能车辆的状态、意图及其决策方法,并综合智能车辆的基本机动模式,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直道上的所有协作行为。该方法的有效性在多智能车协作仿真平台及相关试验中得到了验证。 车队是智能车辆行为协作的主要模式,车队的控制是智能车辆行为协作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典型的车辆跟随距离准则,并建立了与之对应的智能车辆跟随控制模型。分析了跟随控制条件下的车队稳定性问题,包括车队的局部稳定性和全局稳定性。以互联系统稳定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车队稳定性的最优跟随时距及其确定方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车队稳定性的最优跟随时距,可以在尽量减少车辆间距的条件下保证车队的安全性及其稳定性。 超车是智能车辆行为协作的另一重要模式,智能车辆的超车控制必需保证相关车辆的安全性及超车的快速性;另外,智能车辆的超车同时涉及决策和控制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冲突概率预估的超车控制方法,以冲突概率为超车的安全性指标,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跟踪安全冲突概率,将超车中涉及的决策及控制问题综合为一个跟踪控制问题,由此实现安全快速的自动超车。该超车控制方法的效能在不同配置的对比试验中得到了验证。 区域智能运输中的运输任务具有分布性、动态性及随机特性,智能车辆需要通过协作完成运输任务。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协作模型的任务协作方法,采用多智能体“预规划-协调-再规划”的协作方法实现运输任务的分配和行驶线路的规划。车辆智能体根据局部运输任务进行预规划,在此基础上进行协调及再规划,由此实现分布式的任务协作。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智能体协作模型的分布式任务协作能够适应随机动态的运输环境,显著地减少乘客的平均等车时间及总旅行时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许昌华;开展协作研究 促进教育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1985年01期
2 张力平;马书根;李斌;张政;;星球探测系统的多机器人组内协作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9年03期
3 黄锡璆;;医疗设施的未来[J];建筑学报;2007年10期
4 苏锐;;国际原子能机构研究合作项目数值模拟协作研究北京会议在京圆满结束[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6年04期
5 王忠;高水基液压技术阶段成果鉴定会在“华工”召开[J];液压与气动;1986年01期
6 林善民;;35t 锅炉改烧混合燃料技改成功[J];甘蔗糖业;1991年03期
7 何维勤;40CrCa新易切削钢的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1980年06期
8 靳思源;邓觉新;靳思源;;工程水文及水资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88年02期
9 张宝瑞;;天津南营门房管站积极解决屋面保温隔热问题[J];住宅科技;1981年12期
10 鲁斌铬;黄惠祥;;低弗氏数水闸出流消能防冲研究通过鉴定[J];上海水务;1989年01期
11 秦钰;;XHD—10型血红蛋白测定仪通过技术鉴定[J];医疗卫生装备;1989年04期
12 吕茂达;大柱网双向无粘结预应力密肋楼盖结构通过技术鉴定[J];施工技术;1990年03期
13 丁喜林;;垂直网板消能工研究取得初步进展[J];东北水利水电;1990年10期
14 雅洪;;《金属构结稳定·各国观点》(第二版)出版[J];钢结构;1991年03期
15 王献甫;;海外同行[J];空中交通管理;2011年03期
16 都丸利雄;丁向东;;避雷器的盐害污秽和防污措施[J];电瓷避雷器;1982年03期
17 ;铝硅合金用的SR813磷复合变质剂通过鉴定[J];机械工程材料;1983年04期
18 左兆雄;;江西省赣抚平原管理局召开水稻先干后水灌溉试验研究现场会议[J];江西水利科技;1983年04期
19 本刊记者;;双向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及其无损检测主动脉关闭不全症的方法通过鉴定[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83年02期
20 魏绥臣;;“在建筑企业管理中”电子计算机应用及选型专题通过鉴定[J];建筑经济;198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多省市传统美德教育协作研究工作规程[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一卷)[C];1991年
2 ;多省市传统美德教育协作研究活动方案[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一卷)[C];1991年
3 ;后记[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一卷)[C];1991年
4 ;后记[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5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多省市协作研究工作组[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6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多省市协作研究工作组[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一卷)[C];1991年
7 栾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工作座谈会暨第三届研讨会致词[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8 崔毅;;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工作会议暨第三届研讨会实践组讨论纪要[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9 ;关于印发《新疆教科所、教研室召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多省市协作研究会来疆开会的专家座谈会的纪要》的通知[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一卷)[C];1991年
10 顾海根;岑国桢;李伯黍;;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发展比较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锋辉;面向区域智能运输的多智能车辆协作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丁滢颍;基于个性的多机器人协作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董炀斌;多机器人系统的协作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鲍蕾;黄曲霉毒素的生物积累及其检测技术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刘长石;产业集群中物流一体化与运输协作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高云园;基于生物免疫机理的多机器人协作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徐玉生;TRAIL与顺铂协同诱导横纹肌肉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张建军;SARS-CoV 5’UTR启动子活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9 杨东勇;多机器人协作的学习与进化方法[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学科;多Agent交互协作研究及系统模拟[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2 赵鑫;面向层次式协作应用的移动自组网仿真平台研究和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3 王玉兰;我国税收法律制度与会计制度差异与协作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4 郭华;分布式足球机器人学习与协作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5 王荣辉;面向顾客全价值竞争的企业协作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6 鲁玉良;基于Agent的多机器人的任务协作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7 叶春杨;基于Web服务的流程协作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3年
8 严耀华;基于个性Agent的协作强化学习模型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9 徐潼;多Agent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协作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10 于书红;高校科研团队网上协作研究平台的设计与应用[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宋亚光;一中实施新课改取得新成果[N];四平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陈磊;植物激素将引发新一轮绿色革命[N];科技日报;2006年
3 杨连成;我国和印尼在禁毒领域开展学术合作[N];光明日报;2007年
4 肖文;EMC建成全球协作研究网络[N];中国税务报;2007年
5 马艳红;我国调脂达标率整体仍不理想[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黄辛;孤独症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水平亟待提高[N];中国医药报;2008年
7 记者 秦东波;三尸虫 传染源在牲畜[N];中国机电日报;2000年
8 成嘉廷;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第七次大会在铜仁召开[N];贵州日报;2007年
9 王雪飞;高血压是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N];健康报;2006年
10 王勋彪;FDA批准阿托伐他汀钙新适应证[N];中国医药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