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微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的微拉伸系统与测试方法研究

刘瑞  
【摘要】: 微机电系统(MEMS)器件和微结构尺寸通常在毫米与微米量级甚至更小。当材料特征长度在微纳米量级时,具有很强的尺度效应,会造成其性能与宏观材料有明显不同。而且,对于微尺度结构材料,即使具有相同的成分与尺寸,不同的制备方法可能会造成组织结构不同而使其性能有明显差异。微尺度结构材料的基础力学性能参数如杨氏模量、拉伸强度、屈服极限和泊松比等,对于提高MEMS器件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和评价器件的寿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参数无法直接引用宏观材料的经典数据。因此,如何获得材料在低维结构下的基础力学性能参数成为MEMS设计和制造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常规的试验及分析方法显然已不能满足要求,微尺度结构材料基础力学性能测量逐渐成为MEMS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于MEMS器件中常用的单晶硅和多晶硅材料,国内外开发和建立了较多的测量系统。随着MEMS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硅材料被广泛应用于MEMS领域,而针对非硅材料基础力学性能的研究非常少。由于这类非硅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MEMS技术的发展。 目前微尺度结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主要有纳米压痕法、鼓膜法、谐振法、悬臂梁法和微拉伸法等。在这些方法中,微拉伸法是直接获得微尺度结构材料力学性能参数如杨氏模量、抗拉强度和泊松比等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其也成为国内外微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对于测量微米量级薄膜材料的微拉伸方法而言,存在着试样对中、夹持、应变测量、试样固定和薄膜试件制备等几个方面的难点。针对非硅薄膜材料变形特性和现有微尺度结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的不足,利用UV-LIGA技术,构建出可以适用于大变形非硅微尺度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原位微拉伸测试系统。本文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和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位微拉伸测试系统的设计和构建 基于传统单轴拉伸原理,提出了一种可实现原位观测大塑性变形微结构材料力学性能测量的微拉伸系统创新设计。针对非硅类薄膜材料的变形特性,利用UV-LIGA技术,制备出新型的集成式微拉伸试样,有效解决了微米量级薄膜样品的对中和夹持问题。利用高精度电磁驱动马达和微型弹簧力学传感器实现微小载荷施加,满足薄膜材料性能测试过程中微小力的需求。通过高精度激光位移传感器对变形过程中的薄膜应变进行实时测量,利用高分辨率数码图像采集仪器对变形过程中的薄膜进行实时图像采集。并利用VB软件对电磁驱动马达、激光位移传感器和数码图像采集仪进行有机集成,开发出自动化程度较高,能适合测量大应变薄膜的微拉伸测试系统。利用此微拉伸系统,不仅可以测量微尺度薄膜试件的力学性能,而且还可以原位观测薄膜试件的破坏形态。 (2)集成式微拉伸试样的仿真、设计和制备 为了能满足大变形薄膜材料性能的测量需求,设计了以S型弹簧为支撑梁的集成式微拉伸试样,此种支撑梁可以承受更大变形而不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可以减小在微拉伸过程中由于其支撑梁塑性变形而带来的测试误差。利用ANSYS软件对S型支撑弹簧进行详细的受力分析,优化设计出具有合理参数的支撑弹簧。并对薄膜试件进行了详细的变形和应力分析,设计出哑铃型和直线型的两种薄膜试件。薄膜试件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框架和可动平台相连,避免在试样装夹过程中的容易损坏和不易对中等问题,有效提高测量精度。根据所设计的集成式微拉伸试样结构,利用UV-LIGA工艺,制备出以金属镍和单晶硅为支撑结构的两种集成式微拉伸试样,适用于不同种类的薄膜力学性能测试。 (3)微型弹簧力学传感器的仿真、设计和制备 根据微尺度结构材料测量对载荷的高精度需求,设计出以S型弹簧为传感部分,前端具有针尖形结构的微型弹簧力学传感器。利用ANSYS软件分析了线宽、厚度、内径、直梁长度和匝数对S型弹簧弹性系数的影响,并利用能量法对其弹性系数进行计算,设计出合理的微型弹簧力学传感器。微型弹簧力学传感器的前端是针尖型结构,用于在拉伸过程中和集成式微拉伸试样上的针孔相连接。在微型弹簧力学传感器的端部,有“T”型位移标签,用于在微拉伸过程中通过激光位移传感器来测量薄膜试件的位移变化。微型弹簧力学传感器的中间部分为“S”型弹簧,在拉伸过程中通过其弹性变形来测量加载在薄膜试件上的拉伸力。并利用高精度线切割技术和UV-LIGA技术制备出具有不同分辨率的力学传感器,适用于不同类型薄膜材料的测试需要。 (4)试样固定装置的设计和制备 根据微尺度材料的测量需求,设计出真空式试样固定台。其主要包括定位销、固定螺纹孔、真空吸附孔和真空通气孔等几个部分,真空通气孔通过真空管与真空泵连接。实验过程中,集成式微拉伸试样通过定位销以及真空吸附的方法固定在试样台上。由于薄膜试件的两端是固定式的,所以夹持和对中的工作可以减少很多,在双视场显微镜下观察、调节试样的位置,可以很好地控制定位精度。 (5)位移测量装置的制备 通过图像法直接测量薄膜试件形变,即在薄膜试件的有效长度上以电镀或压痕的方法制作两个应变标记,通过数码图像采集仪实时记录显微镜中的图像,用电子标尺测量薄膜试件在拉伸过程中实际的伸长量。为了能精确测量试样在微拉伸中的变形情况,利用激光位移传感器对薄膜试件在拉伸过程中的形变进行测量,其结果和图像法相互验证,可以较为精确地得出在微拉伸过程中薄膜试件真实的形变情况。而且,为了测量数据的高度集成,设计出直线型试样,可以更为直接地得出拉伸过程中薄膜试件的应变测试结果。 (6)驱动装置的制备 集成式微拉伸试样通过微型弹簧力学传感器与电磁驱动马达相连。电磁驱动马达即为微拉伸系统的驱动装置,通过脉冲频率来精确控制其移动速度。电磁驱动马达的最大位移量可达25 mm,最小移动量为0.1μm,最大移动速度为70μm/s,最小移动速度为0.2μm/s。电磁驱动马达可实现手动轻推驱动、步进驱动(设置步长)、绝对值移动等,其中移动速度和步长都可以设定,也可用电脑程序设置自动控制驱动。通过此电磁驱动马达,可以实现微尺度薄膜力学性能测量对施加载荷的高精度需求。 (7)镍金属薄膜力学性能测量 利用构建好的微拉伸系统,对MEMS器件中常用的电镀镍进行了详细的力学性能测量。薄膜试件尺寸为100μm长,50μm宽和5μm厚时,图像法测量的杨氏模量为95GPa,计算法测量的杨氏模量为94.5 GPa,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所设计的单轴微拉伸测试系统具有比较可靠的测量精确性。利用此微拉伸系统,可以对MEMS器件中常用的微结构材料力学性能进行精确测试,为拓宽MEMS的应用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迅成;第4届国际材料力学性能学术会议[J];力学进展;1983年01期
2 王吉会,刘家臣,郑俊萍,胡绳荪,盛京;“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S1期
3 韩祥凤;王海港;;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实践型学习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9年05期
4 张秀梅;张瑞英;;让学生动起来——“材料力学性能”教学之点滴感受[J];科技信息;2012年19期
5 孙虹;孙叶楠;徐红阳;;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价技术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35期
6 吴国运;钢铁企业中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工作的思考[J];钢铁研究;1996年03期
7 裴立宅;刘翠娟;樊传刚;;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改思路[J];中国轻工教育;2010年03期
8 ;问与答[J];合成纤维;1980年03期
9 姜梦飞;“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教学模式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3年05期
10 白允强;王章忠;周衡志;;应用型本科“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0年03期
11 周开勇,俞新陆;超高压封垫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技术[J];高压物理学报;1990年01期
12 吕春菊;舒康颖;秦来顺;刘薇;郭冰;;“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4年14期
13 胡燕;叶景才;杨春;;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材料力学性能评价模型[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8年12期
14 陈文哲;;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技术的进展与趋势[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0年02期
15 王承忠;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的某些动态[J];上海钢研;1994年02期
16 梁晋;郭翔;胡浩;李磊刚;唐正宗;史宝全;孙涛;;机械与材料力学性能的三维全场变形与应变快速检测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3年01期
17 俞树荣,王志文;材料力学性能的模糊模式识别[J];甘肃科学学报;1999年03期
18 孙小华;余海洲;黄才华;胡宗智;;“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10期
19 李涛,王铎;二相粒子对含夹杂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20 王淑花;李学伟;徐家文;孙俭峰;;《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裕泽;;武器工程中材料力学性能研究[A];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陈刚;罗景润;黄西成;徐艾民;陶俊林;丰杰;陈勇梅;高洋;牛伟;;中低应变率下材料力学性能[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3 王志文;徐宏;关凯书;;在役设备材料力学性能的小冲杆测试法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精选集[C];2005年
4 谭项林;罗诗途;潘孟春;樊程广;;基于激光超声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研究[A];全国光电子与量子电子学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余新刚;;氢滞留对钨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张一慧;邱信明;方岱宁;;新型静不定二维点阵材料力学性能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魏斌;梁晋;任茂栋;胡浩;唐正宗;;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法的材料力学性能系列测试平台开发[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黄钧声;范文涛;;热模压制温度参数对铁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A];2013广东材料发展论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胡哲;宋显辉;;用振动方法测材料力学性能[A];全国MTS岩土混凝土试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郑伦剑;胡文军;陈晓丽;;复合补强对硅泡沫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机理[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远辉;QPQ技术对材料力学性能和抗蚀性影响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2 刘瑞;微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的微拉伸系统与测试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李秋;微拉曼光谱技术在纳米材料力学性能研究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1年
4 徐松林;PTFE/A1含能反应材料力学性能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宗登刚;微机械材料力学性能测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3年
6 罗明;铝碳耐火材料中碳纳米管结构演变、原位形成及材料力学性能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志科;PLA/PPC共混材料力学性能及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马昀晟;微型试样液压鼓胀法测试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3 卜巾晏;MEMS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装置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9年
4 朱聪聪;小冲杆试验中材料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周清林;汽车铝合金车身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与简单结构有限元模拟[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6 李翔宇;微尺度下材料力学性能及损伤模型参数的反演辨识[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7 孙佳楠;钢骨架增强HDPE材料力学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8 旷文敏;炭纤维对C/C-SiC摩擦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6年
9 熊立奇;杨木——秸杆复合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和设计[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0 曹力;微小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装置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