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SCIE论文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表现研究:1978-2007

朱军文  
【摘要】: 过去30年里我国政府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始终把发展科学技术摆在突出位置,并于2006年确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在此期间我国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职能不断发展,一批大学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政策支持下,正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 本论文尝试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为基础研究产出指标,描绘研究型大学30年来的基础研究产出表现,包括数量、影响力及国际合作状况。通过对科学计量学评价科研产出表现的已有指标进行归纳和梳理,根据研究需要,论文按照基于学科的标准化影响因子,由高到底将科学引文索引源期刊分为四等份,根据大量论文在四个等级影响因子区间期刊分布的比例变化判断研究对象科研产出影响力的变化。 论文将研究型大学置于我国整个科学研究体系中,将研究型大学群体与其他层次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其他类型研究主体进行比较,同时还加入中、德、日研究型大学的案例分析,既有研究型大学群体纵向的历史发展研究,也有国内国际不同主体间的相互对比研究,多角度相互融合,研究结果清晰地描绘出了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表现变迁轨迹、在我国基础研究中的地位变化、以及存在的不足。同时论文尝试从经费支出、人力投入、政策变迁等角度对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表现进行解析。论文共分9章。 导论部分主要阐述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等。第二章主要是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三章界定了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范围、基础研究产出的概念、数据库与文献类型的选择,数据收集和清理流程,对产出影响力进行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化方法等问题。第四至第八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四章是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规模增长轨迹以及阶段性特征、在国家整体产出中所占比例、优势和差距等进行研究。第五章主要对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影响力的变化轨迹及其阶段性特征,与全国产出影响力、国内其他研究主体产出影响力、世界平均影响力相比所处的位置、优势和差距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论文规模和占全部论文比例的变化轨迹进行研究,并以少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样本,对国际合作论文和全部论文的影响力进行比较。第七章对中德日各7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的数量、影响力、国际合作状况进行比较,以探求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进步,差距和努力方向。第八章尝试从经费支出、人力投入、政策变革等角度对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表现的原因进行探讨。第九章是结论和建议,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提炼,并对改善我国研究型大学产出表现提出针对性建议。 论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我国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变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86-1993年、2002-2007年期间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和其他各组机构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两个时期产出数量快速增长,产出影响力也持续显著提升。1994-2001年的8年,则是各组机构科学研究的泡沫8年,产出数量快速增长,但产出影响力处于下降和徘徊状态。 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变化趋势拐点与重大政策出台时间点基本吻合。从科技政策四个里程碑出台的时间节点看,有三个时间点与我国基础研究产出数量快速增长的三个时间阶段吻合。“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与我国SCIE论文数量增长趋势的变化有对应关系。1994-2001年期间我国SCIE论文产出的泡沫8年与高校内部以论文数量为主要奖励标准的激励政策时间点具有对应关系,而理工科博士生毕业必须发表SCIE论文的硬性规定对论文数量增长与影响力提升背离具有强化作用。 从科学研究职能看,1994年开始高等教育系统层次逐渐清晰,研究型大学地位凸显。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5%左右的“985工程”高校,每年发表全国约50%左右SCIE论文,“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又发表“985工程”高校论文总数的50%;我国在最高等级影响因子区间期刊上发表的SCIE论文中,50%以上由“985工程”高校完成,这其中的50%又由“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贡献。在科学研究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层次结构逐渐清晰。“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处于第一层次,不包括9校的其他“985工程”高校处于第二层次,不包括“985工程”高校的“211工程”高校处于第三层次,其他大学和研究机构处于第四层次。“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9所大学以相对较少的经费和人员投入,产出了相对较多的论文产出,基础研究投入产出效果优于其他组别机构。 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论文比例变化不大,国际合作对象正向亚洲转变。我国研究型大学论文影响力提高显著,但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我国研究型大学严重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不仅成果数量少,而且没有看到明显的改善趋势。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实践意义。论文以科学计量学方法,描绘出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表现的变迁轨迹,并从经费支出、人员投入和政策变迁等方面对产出变化轨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大科技发展政策、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政策、科技资源配置成效等进行了初步检验。本论文属于应用研究,研究结果对提高我国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具有指导作用。 二是理论意义。论文期望通过以中国这样一个科学论文产出规模和产出增长速度均迅速发展的国家为样本,对科学计量学方法在科研产出评价中的运用效果进行检验。本研究对深化研究型大学的研究与评价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殷朝晖;沈红;;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11期
2 殷朝晖;;研究型大学与政府科研机构的关系——国际比较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04期
3 姚常乐;高昌林;;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03期
4 晓望;;科学计量学[J];科学管理研究;1987年01期
5 邢玉仑;;对研究型大学基本构成要件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8年07期
6 田树林;苗淑娟;;研究型大学参与技术创新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7期
7 新铭;;介绍《科学计量学》杂志[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2年04期
8 王耀农;;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6期
9 李辰蕊;;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经济;2007年22期
10 殷朝晖;;完善国家科研体制 促进研究型大学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11期
11 初苗;田少辉;;研究型大学与跨国公司技术合作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20期
12 ;一些国家和地区对SCI的态度[J];财经政法资讯;2002年02期
13 石佾;;科学的纪念——记北京科学计量学学术讨论会[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年09期
14 王雯;;对我国研究型大学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5 赵志耘;杨朝峰;;主要国家基础研究管理体系比较研究[J];科技与法律;2010年03期
16 D.普赖斯;赵红州;蒋国华;;从普朗克常数到科学计量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年09期
17 刘则渊;赵红州与中国科学计量学[J];科学学研究;1999年04期
18 ;“大学科研量化评价国际研讨会暨第五次全国科学计量学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J];科学学研究;1999年02期
19 刘明;科学计量学与当前的学术评价量化问题[J];浙江学刊;2004年05期
20 和阳;;科研经费分配不改不行——专访中科院院士王志新[J];商务周刊;2010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娄成武;;研究型大学管理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姚玲;周星;许爱伟;;试述研究型大学与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徐晖;党岗;吴集;;促进研究型大学融入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4 雷玉双;;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建设[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5 岳利民;;研究型大学生理学教学的初步探索——细胞生物电活动教学片断实录[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朱胜军;;论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潘黎;刘元芳;;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中的角色定位[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8 刘福江;吴信才;郑贵洲;郭际元;;“研究型学习”模式在研究型大学GIS专业人才教育中的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10 何勇;裴晶莹;罗圣国;熊楚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督导工作信息化管理初探[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军文;基于SCIE论文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表现研究:1978-2007[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唐先明;我国省域基础研究影响因素与空间分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秦长江;基于科学计量学共现分析法的中国农史学科知识图谱构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李小宁;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科学计量学的视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夏松;我国基础研究基地若干管理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吴彩丽;中国自然科学研究水平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节艳丽;对日本战后基础研究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的历史考察[D];清华大学;2004年
8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谢彩霞;科学合作方式及其功能的科学计量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晓亮;论我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践履[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郑芳;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科技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雪;美国研究型大学实施科技创新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4 左文龙;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杨琪;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刘双云;中美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机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王义;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院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吕思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形成的教育政策基础及环境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9 高昀;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规划[D];湖南大学;2005年
10 彭正明;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敬农 通讯员 赵如江;研究型大学知识经济的发动机[N];科技日报;2000年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朱清时;在研究型大学创建一流学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3 赵秀红 翟帆;评估研究型大学还要看产学研结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记者 宋晓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研究型大学应承担起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使命[N];光明日报;2009年
5 徐维彬;建立符合研究型大学特点的评估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记者 刘纯友;我省4亿元资金支持科大[N];安徽日报;2009年
7 ;中国科大探索一流研究型大学办学新模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洪银兴;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建设作用[N];江苏经济报;2007年
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郭传杰;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功能[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李凝实习生李萌;研究型大学的核心是创新[N];科技日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