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主动制动的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开发研究

张勇  
【摘要】: 本文围绕基于主动制动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开发研究这一主题,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建模、车辆稳定性控制的力学原理分析、控制算法设计、控制系统开发方法、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实车试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基于主动制动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是通过汽车液压制动系统的主动制动实时调整车辆的运行状态,使车辆能够按照驾驶员的意图行驶,防止车辆失稳的汽车主动安全控制技术,是当前国际上汽车主动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控制技术的发展和系统成本的降低,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将很有可能全面替代ABS成为现代汽车的标准配置。在国外,最近几年该类车辆稳定性控制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已经开始在中、高级轿车上大量装备;而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仅有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重汽集团等少数大学及科研单位进行了控制方法的仿真研究,且研究不够深入。因此开展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实车开发研究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开发研究涉及到机械、电子、液压、车辆建模、软硬件的研制、人的驾驶行为,以及最终的实车试验验证等许多方面。针对汽车主动安全控制系统传统开发方法所存在的开发周期长,实车试验耗时耗财且覆盖率低,试验事故易发的缺点,本文系统的提出了基于模型的设计开发方法,并应用到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实车开发中。该设计开发涵盖了控制系统概念设计、系统建模、系统离线仿真、代码自动生成、硬件在环实时仿真以及最终产品试验等开发过程。基于此设计开发思想,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首先,本文第1、2章对车辆稳定性控制的组成、功能以及工作原理进行了论述,对各种运行工况进行详细分析,并建立了既能反映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又能满足实时仿真需要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的动力学系统模型。动力学模型是基于模型设计开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控制器的开发效率和精度,主要包括整车模型,轮胎模型,控制器模型,液压系统模型以及制动器模型。为了验证动力学系统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对仿真结果与实车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文中建立的动力学系统模型理论上是正确的,满足实时仿真的精度要求。 接着,第3章就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在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实车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模型设计方法为指导,以VSC系统实车开发为目标,从仿真、软硬件开发、模块测试和实车试验等方面详细论述了VSC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全过程。在车辆系统理论建模的基础上,编制了车辆VSC系统仿真模型;根据仿真测试台架建设的需要,设计了接口设备,驱动电路和电气系统;完成了dSPACE控制原型实车试验、ECU原代码自动生成与硬件开发、硬件在环测试、标定以及实车试验。 第4章提出了基于主动制动产生直接横摆力矩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算法。它根据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误差,采用模糊鲁棒控制方法进行汽车横摆力矩的决策,并根据轮胎工作点信息把决策得到的汽车横摆力矩合理分配到四个车轮上,通过压力调节来实现所决策的汽车横摆力矩。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汽车运行状态综合估计法,并验证了其有效性。此外,本章还就VSC系统的失效模式分析、传感器失效识别与处理方法及其在VSC实车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最终的仿真和实车试验结果表明文中设计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使车辆在高速变道和转向时能够迅速、准确、安全地按照驾驶员的意图行驶,且在道路条件和行驶条件改变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最后,本文第5章详细论述了开发过程中涉及的仿真测试方案、控制原型试验、实车试验以及各阶段试验结果。利用计算机实时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搭建了人与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台,为车辆稳定性控制的理论研究和系统调试标定提供了平台。 基于模型的设计开发方法在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实车开发中的成功应用,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研究工作使在较少的前期投入和较短时期内开发出合格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成为可能,为我国汽车电子技术进步和企业进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产品的自主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帮助和重要的启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亚莉,侯传波,李雪;浅析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4年04期
2 葛安华;;一种评价车辆稳定性的新方法[J];林业机械;1988年02期
3 宋宇海,葛安华,樊新影;车辆稳定性的全面评价[J];吉林林业科技;1998年02期
4 唐国元,宾鸿赞;基于模糊模型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4年22期
5 陶健民;车辆稳定性控制策略之比较[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余小东;;车辆稳定性控制在奔驰商用车中的应用[J];商用汽车;2006年08期
7 崔仲华;胡如夫;;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车辆稳定性鲁棒控制仿真[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7年04期
8 王其东;章贵华;;车辆稳定性控制及硬件在环试验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年08期
9 宋喜秀;;车辆稳定性的简单核定[J];专用汽车;2009年09期
10 乔富强;杜峰;关志伟;成英;;基于遗传优化的车辆稳定性模糊控制器设计[J];机械与电子;2011年05期
11 王博;孙仁云;雍文亮;;变路面车辆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J];汽车技术;2012年05期
12 赵丁选,张子达,刘昕辉,诸文农;铰接工程车辆稳定性的固有模态[J];中国公路学报;1995年03期
13 赵丁选,刘昕辉,朱诗顺,诸文农;铰接车辆稳定性的监测与控制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1996年02期
14 唐国元;宾鸿赞;;对开路面制动车辆稳定性的控制方法及仿真[J];计算机仿真;2007年03期
15 周红妮;陶健民;;车辆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6 皮大伟;陈南;王金湘;;模糊逻辑在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17 吴绍斌;李剑峰;高利;;车辆稳定性控制的虚拟实验[J];农业机械学报;2008年05期
18 周红妮;王莉;陶健民;;一种基于前馈—反馈补偿控制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仿真[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9 黄海鹏;;车辆稳定性和倾翻测量系统的研发[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11年02期
20 张勇;殷承良;张建武;;车辆质心侧向速度实时估计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剑峰;高利;;车辆稳定性控制策略的虚拟实验研究[A];第三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宇;车辆稳定性系统和四轮转向系统及其集成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2 张勇;基于主动制动的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开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3 李遥;基于参数估计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刘伟;基于质心侧偏角相平面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陈禹行;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直接横摆力矩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继来;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丁晟华;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的接口设计及抗干扰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徐明法;基于最优滑模控制理论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周红妮;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与策略的比较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5 樊杰;基于车辆稳定性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邵作业;基于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朱德军;车辆VSC的控制算法和硬件实现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8 马用学;基于EHB系统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柳致海;基于MPC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俊;基于ABS的弯道制动时车辆稳定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济南捷特汽车电子研究所所长 程军;车辆稳定性系统 ABS发展方向[N];中国电子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黄震;翩翩君子[N];当代汽车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