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三元硼化物基陶瓷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
热镀锌是目前钢铁材料防腐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熔融的锌或锌铝合金对镀锌部件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如热镀锌锅中的沉没辊、稳定辊等镀锌部件,经常受到熔液的腐蚀而过早失效。镀锌部件除了受到熔液的浸蚀之外,还会受到熔液中的锌渣等硬质颗粒的磨蚀,因此其工况条件非常恶劣。热喷涂陶瓷涂层因具有良好的耐磨、耐蚀性能而常被用于热镀锌部件的防护,但是热喷涂陶瓷涂层的本征脆性常常导致其剥落失效,从而限制了其在热镀锌部件防护中的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耐熔锌或锌铝合金腐蚀防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同时结合熔锌或熔锌铝合金对材料的腐蚀机理,开发出了一种新型不含金属粘结相的三元硼化物基陶瓷涂层,并且涂层中包含一定量的非晶、纳米晶组织,有望利用纳米晶提高材料强韧性的特点来解决普通陶瓷涂层的脆性问题,同时解决金属陶瓷涂层不耐蚀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如下:首先采用CALPHAD (Calculation of Phase Diagram)技术,对所研究的Co-Mo-B三元系进行相平衡热力学计算,以此指导初始粉体的成分配比。初始粉体成分配比确定后,通过湿法球磨、喷雾干燥、高温烧结以及筛分过程,成功地制备出了具有高松装密度和良好流动性、呈球形或近球形结构、平均粒度分布约为32μm的三元硼化物基陶瓷粉体。采用超音速火焰(HVOF)喷涂技术在316L不锈钢基体上制备出了三元硼化物基陶瓷涂层,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示差热分析(DTA),热膨胀仪,显微压痕和压汞法等分析检测手段,对涂层的组织结构特征、力学和物理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涂层中非晶、纳米晶的形成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最后研究了涂层在熔融锌铝(Al-43.5Zn%-1.5Si)液中的耐腐蚀性能及其耐腐蚀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初始粉体的成分配比约为:Co:22.92wt.%,MoB:59.08wt.%,CrB:18wt.%。Borides-Co复合浆料具有剪切稀化的假塑性流体特征,其粘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当分散剂、粘结剂含量分别为固相含量的0.5wt.%和2.4wt.%,固相含量为浆料总质量的45wt.%时,复合浆料保持低的粘度和良好的分散稳定性,适合后续的喷雾造粒。喷雾干燥的最佳温度范围为300-325℃,在此温度区间能够得到最大的干粉收集率为73%,并且大部分颗粒形态是球形,流动性较好;通过热分析确定团聚粉体最佳的烧结温度约在1290℃左右,经检验在此温度下得到的烧结粉体中包含CoMo2B2和CoMoB两相,以及二元硼化物MoB、CrB,没有发现氧化物等其它物相,并且粉体内部呈多孔结构、颗粒之间不发生粘连现象。
HVOF喷涂三元硼化物基陶瓷涂层组织结构致密,孔隙分布均匀,没有发现裂纹或大量未熔颗粒。涂层孔隙率约为6.38%,平均孔隙直径约为0.16μm,涂层的孔隙大小分布呈双态分布。经XRD检测分析,涂层中的物相主要有四种晶态相CoMoB、CoMo2B2、MoB、CrB和非晶相组成,各相的百分含量分别为CoMo2B2:45.8wt.%,CoMoB:19.7wt.%,MoB:2.3wt.%,CrB:16.4wt.%,非晶:15.8wt.%。纳米晶的尺寸小于10nm。
涂层中非晶的形成是由于喷涂液滴的快速冷却及合适的粉末成分;由于后续熔融液滴的堆积对已形成的涂层产生退火效应,纳米晶以均匀形核与非均匀形核的方式分别在非晶内部和非晶与硼化物的界面形成。
三元硼化物基陶瓷涂层显示出了较高的显微硬度、弹性模量和断裂韧性,这得益于涂层中非晶、纳米晶以及高硬度硼化物的存在。涂层的显微硬度、弹性模量和断裂韧性都表现出各向异性特征,Weibull分布显示:涂层表面和截面的显微硬度呈双态分布。涂层的结合强度随涂层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三元硼化物基陶瓷涂层、粘结层和基体的热膨胀系数分别约为8.9×10~(-6)/K、14.3×10~(-6)/K、17.2×10~(-6)/K。
三元硼化物基陶瓷涂层在熔融锌铝液中的浸蚀实验表明,涂层具有极好的耐腐蚀性能,在熔液中的寿命接近600h,远高于WC-Co(WC)、低碳WC-Co(LW)涂层。熔液和未进行热处理陶瓷涂层(TB)的润湿性要优于熔液和热处理陶瓷涂层(HTTB)的,这是由于TB涂层中包含非晶造成的。在熔液中浸蚀50h后,TB涂层表面局部有大约20μm左右厚的浸蚀区域,而HTTB涂层表面没有被浸蚀迹象;浸蚀600h后,TB涂层的浸蚀区面积基本没有变化,HTTB涂层仍然没有发现被浸蚀现象。这是因为TB涂层中包含非晶组织,虽然一般认为非晶是以金属键进行结合的,但其在热力学上处于一种亚稳态,其原子的活性要远高于晶态合金。所以在润湿的过程中,非晶合金中的原子容易浸蚀、扩散到熔融液中;涂层在600℃左右的熔融Zn-Al液中浸蚀一定时间后,涂层中的非晶逐渐转变为晶态组织,熔液对涂层的浸蚀也就基本停止。
TB涂层浸蚀600h后,失效形式表现为涂层内部出现了许多平行于陶瓷层/粘结层界面的横向裂纹,而粘结层内部以及粘结层/基体界面没有裂纹的出现,这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旋转浸蚀的过程中试样和锌铝渣硬质颗粒的碰撞造成的机械损伤,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热膨胀系数不匹配所造成的热应力损伤。
|
|
|
|
1 |
傅斌友;贺定勇;赵力东;;涂铁基非晶涂层的磨粒磨损性能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8年05期 |
2 |
马壮;王伟;李智超;;固相反应法制备三元硼化物陶瓷涂层的耐磨性研究[J];中国陶瓷;2009年10期 |
3 |
凌刚,季雨,胡小军,邬秋林,褚维,杨国斌,王润;Fe_(85)Zr_9B_6和Fe_(84)Zr_9B_6Cu_1非晶合金形成纳[J];金属学报;1995年20期 |
4 |
;金属喷涂工艺与设备[J];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2008年04期 |
5 |
徐保堂;;超音速火焰喷涂陶瓷涂层在省煤器防护中应用[J];全面腐蚀控制;2009年02期 |
6 |
武创;郗雨林;王其红;;纳米结构陶瓷涂层的制备技术[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0年03期 |
7 |
;金属喷涂、堆焊与修复 金属喷涂工艺与设备[J];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2006年03期 |
8 |
潘继岗,樊自拴,孙冬柏,俞宏英,李辉勤,孟惠民,王旭东;超音速火焰喷涂制备钼基非晶纳米晶涂层的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4年06期 |
9 |
关永军;夏原;;铝合金表面等离子体电解氧化陶瓷涂层在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阻抗谱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8年04期 |
10 |
刘小南;;采用火焰喷涂工艺减少废水处理设备中泵的泄漏[J];焊接;1980年02期 |
11 |
朱胜,徐滨士;等离子喷涂氧化物陶瓷涂层的形貌、结构及结合机制[J];中国表面工程;1990年02期 |
12 |
马章林,刘泽昊;TiO_2含量对Al_2O_3陶瓷涂层性能的影响[J];材料开发与应用;1997年06期 |
13 |
曾爱香,唐绍裘;金属基陶瓷涂层的制备、应用及发展[J];陶瓷研究;1998年04期 |
14 |
曾爱香,唐绍裘;金属基陶瓷涂层的制备和应用及发展[J];表面技术;1999年01期 |
15 |
李秀燕,潘俊德;金属基陶瓷涂层的制备和应用[J];国外金属热处理;2000年05期 |
16 |
国文;含纳米晶的非晶Fe-Zr-B合金[J];金属功能材料;2000年06期 |
17 |
周武艺,唐绍裘,刘文超;金属基高温耐磨陶瓷涂层的研制及耐磨性能[J];佛山陶瓷;2002年06期 |
18 |
肖军,潘晶,刘新才;高能球磨法及其在纳米晶磁性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一)[J];磁性材料及器件;2005年01期 |
19 |
赵辉;王群;丁彰雄;张云乾;;HVOF喷涂纳米结构WC-12Co涂层的组织结构分析[J];表面技术;2007年04期 |
20 |
韩志海;王海军;王斌利;郭永明;;超音速等离子喷涂制备先进陶瓷涂层的特点[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08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