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固定床传热研究及费托合成固定床反应器的数学模拟

吴建民  
【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特别是液体燃料,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及社会安全的保障。我国是一个石油较少、天然气含量较丰富、而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以煤为原料(CTL)和以天然气为原料费托合成油(GTL)技术,实现煤的洁净利用和天然气的优化深度利用,对缓解我国石油供需矛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镇海炼化建设了3000吨/年合成油中试装置,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宁波工程公司、华东理工大学等共同承担了项目研究。本论文是对上述项目的费托合成固定床的传热以及反应器的二维数学模拟进行研究。 应用DRL-Ⅱ导热系数测量仪在常压及170-265℃范围内对钴基催化剂的导热系数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粉末颗粒大小、催化剂试样的密度、空隙率、平行度、不平整度及湿度等因素对催化剂导热系数测量结果的影响。根据Woodside传热模型,计算了反应条件下费托合成钴基催化剂的有效导热系数,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及混合气体组成对钴基催化剂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实验获得的钴基催化剂的导热系数与温度呈线性关系;在实验范围内,催化剂试样的导热系数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空隙率的增大而减小;在粒径为41-98×10-6m(150-360目)的范围内,粉末颗粒的大小对导热系数的影响不大;试样的平行度、不平整度以及湿度对导热系数的测量结果均有显著影响;反应条件下,钴基催化剂的有效导热系数均随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而升高,而混合气体组成的变化对其没什么影响。 建立了测定气体处于静态时固定床有效导热系数的实验装置,在165~265℃温度范围内及常压条件下,利用稳态法研究了气体处于静态时钴基催化剂固定床的有效导热系数,且分别测定了在N2、H2及He气体氛围中钴基催化剂固定床的有效导热系数。根据稳态法理论,获得了气体处于静态时固定床有效导热系数与催化剂固体的导热系数、气体导热系数之间的关联式,与前人提出的预测气体处于静态时固定床有效导热系数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实验数据与关联式拟合结果的最大偏差和标准偏差分别为1.74%和0.43%,均小于5%;Kunii等提出的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气体处于静态时固定床有效导热系数的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最好,最大偏差为4.28%,平均偏差为2.77%,;且在不同气体氛围中,λe0,airλe0,N2λe0,Heλe0,H2。 建立了测定气体流动时钴基催化剂固定床传热参数的实验装置,并以二维拟均相传热模型进行模拟,利用正交配置法及Levenberg-Marquardt法对钴基催化剂固定床的径向有效导热系数和壁给热系数进行了求解。将得到的传热参数与雷诺数相关联,并与通过气体处于静态时固定床有效导热系数、Rep及Pr计算而得到的传热参数关联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固定床径向有效导热系数和壁给热系数都与雷诺数Rep呈线性关系;在相同雷诺数Rep下,根据气体处于静态时固定床有效导热系数计算获得的气体流动时固定床径向有效导热系数与实验获得的气体流动时固定床径向有效导热系数的最大相对偏差的绝对值为5.59%,而壁给热系数的最大相对偏差的绝对值为7.10%,均小于15%。 利用固定床传热参数计算式,采用集总思想,将产物分为CH4、C3H8、C10H22及C22H44,基于费托合成钴基催化剂的CO消耗速率及碳链增长概率模型,建立了费托合成油固定床反应器的二维数学模型。利用正交配置法和布罗登法对反应器模型进行了求解,获得了反应器内的轴、径向床层温度分布和各组分的摩尔浓度分布。模拟结果显示,床层热点处的最大径向温度差不超过4℃,最大径向浓度差也很小,催化床温度分布、反应器出口组成、反应物的转化率以及油收率的模拟计算值与中试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表明模型是适宜的。 通过对操作条件的模拟分析表明:随着床层进口温度从209.50℃升至224.50℃时,床层热点温度基本维持在215℃左右,床层温度保持平稳,CO和H2的转化率及油收率都稍有增加;随着压力从3.0MPa升至5.0MPa,床层热点温度从213.01℃升至219.44℃,CO和H2的转化率以及油收率都增大;随着沸腾水温度从199.4℃升到205.4℃,床层热点温度从213.08℃升至219.87℃,床层温度明显升高,反应物CO和H2的转化率增大,而油收率却降低;随着进口气量从3400Nm3/h增大到5950Nm3/h,热点温度从217.85℃降至214.10℃,反应物CO和H2的转化率及油收率明显降低;随着原料气H2与CO摩尔比从1.9增大到2.5,床层热点温度从214.89℃升至215.99℃,增幅不是很大,CO的转化率增大,油收率有所增加,而H2的转化率却降低。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公维平,刘英义;多孔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试验研究[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2 赵修仁,李云淑;多孔催化剂颗粒有效导热系数的动态法测定[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3 张霞;隔热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J];材料开发与应用;1994年02期
4 祝春华;王端阳;;碳纳米管材料导热性能的实验研究[J];广东化工;2007年08期
5 董艳伍;姜周华;赵海明;张新法;李正邦;;电渣重熔大型钢锭的数值模拟[J];材料与冶金学报;2011年S1期
6 高崇,朱英,李树森,潘银珍,朱炳辰;环柱状催化剂内强放热复合反应──传质──传热耦合过程研究(Ⅰ)催化剂曲折因子、有效导热系数的测定[J];化工学报;1998年05期
7 周孑民,李长庚,刘健君;多相物质的有效导热系数[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8 骆小刚,吴耀光,彭世恒,仇圣桃,张建平;马钢大圆坯连铸结晶器内钢水流动与凝固过程的数学模拟[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9 高崇,潘银珍,朱炳辰;催化剂颗粒有效导热系数实验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10 周乐平,王补宣;准稳态法测量纳米颗粒悬浮液的热物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6期
11 苏高辉;杨自春;王洪宇;;微孔硅酸钙的有效导热系数和最佳使用密度[J];应用能源技术;2011年04期
12 余其铮,温宁,杨立峰;硅酸铝耐火纤维的绝热性能[J];材料研究学报;1989年03期
13 王鸿奎;;聚氨酯硬泡泡孔结构与性能相互关系(二)[J];聚氨酯工业;1993年04期
14 王锋;唐经文;;TCT416型导热系数测试仪的改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年11期
15 徐伟强;袁修干;李贞;;泡沫金属基复合相变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研究[J];功能材料;2009年08期
16 叶宏;徐斌;王军;叶暖强;庄双勇;;陶瓷微球填充型隔热涂料的有效导热系数[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7 陈敬良,田怀璋,陈林辉;硬脂酸相变蓄能模型的改进[J];制冷与空调;2003年02期
18 陈奎,于帆,张欣欣,魏高升;基于空心球聚合体的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的两种模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19 刘世娟;许学书;谢静莉;;固态发酵湿润麸皮基质有效导热系数的测定[J];食品工业;2010年04期
20 蒋方乐;吴白云;沈超群;;基于分形理论的建陶坯体有效导热系数研究[J];中国陶瓷;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晓峰;朱苗勇;陈兆平;黄宗泽;;宝钢AOD-VOD不锈钢冶炼过程的数学模拟Ⅰ:数学模型[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3)[C];2003年
2 何新华;郑广;熊文亮;;软件可靠性数学测试方法研究[A];2004全国测控、计量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赵玉园;;材料制造过程中液体流动的数学模拟[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国峰;张海平;韦鹤平;;金山污水排海对纳污海域水质影响的数学模拟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王鹏宇;贺高红;窦红;李祥村;;平板膜分离器富氧过程的数学模拟[A];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术论文集(第2卷)[C];2005年
6 杨春信;徐向东;袁修干;;呼吸系统的数学模拟(Ⅱ—呼吸系统的控制)[A];第二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7 雷鸣;王周勇;张捷宇;程伟玲;郑少波;王波;洪新;;多相流模型模拟熔融还原炉内流体流动[A];第十二届冶金反应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张瑞忠;刘耀辉;张志克;刘建树;王鹏;;利用EXCEL对浸入式水口均匀侵蚀的数学模拟[A];河北省2011年炼钢连铸生产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唐德池;包燕平;崔衡;;单流板坯连铸中间包数学模拟优化[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10 孙玉霞;王宝峰;曹建刚;李建超;;板坯结晶器内钢液流动及液面波动的数值模拟[A];2009年河北省冶金学会炼钢—连铸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建民;固定床传热研究及费托合成固定床反应器的数学模拟[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饶群;大型水体富营养化数学模拟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3 崔政伟;微波真空干燥的数学模拟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04年
4 吴挺;医疗垃圾热解气化理论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倪丙杰;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作用机制及数学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罗正鸿;D_4/APAEDMS本体开环共聚及其数学模拟[D];浙江大学;2003年
7 张海林;提高散体有效导热系数模型准确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8 李青;炼钢电弧炉全程动态模型与仿真研究[D];上海大学;2003年
9 程本军;刚玉—莫来石复相陶瓷窑具的使用过程数学模拟、纳米改性及其设计与制备[D];浙江大学;2006年
10 熊日华;露点蒸发海水淡化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丰;变压吸附法浓缩瓦斯气的工艺设计及数学模拟[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2 李里;钢包热循环过程热状态的数学模拟[D];重庆大学;2001年
3 王庆;煤中氮在热解过程中释放规律的数学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4 龚应豪;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过程的数学模拟[D];浙江大学;2005年
5 赵丽娟;双再沸器间歇萃取精馏[D];天津大学;2005年
6 吴红亮;活性炭吸附分离苯蒸气的数学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程远贵;耐火纤维材料的高温热物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8 郭鹏;混煤燃烧对循环流化床锅炉影响的数值模拟[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9 刘耀林;基于ANSYS的中间包流场和温度场的模拟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10 赵晓琳;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的算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委总工程师办公室;以数学模拟系统建设为重点 全面推进“数字黄河”工程迈上新台阶[N];黄河报;2008年
2 严登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博士后 麦少芝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科学塑造湿地健康水循环[N];中国水利报;2006年
3 记者 刘岚;黄河“十一五”蓝图绘就[N];黄河报;2006年
4 记者 王红育 徐清华;黄委建立黄河超级计算中心[N];黄河报;2006年
5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 李国英;建立数学模拟系统 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N];黄河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徐倩 通讯员 王开荣;穿梭于数字空间的舞者[N];黄河报;2010年
7 黄河水利委员会 李国英;“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构想[N];中国水利报;2001年
8 记者 姜春艳;东西方高速流场会议在京举行[N];中国航空报;2005年
9 柏正宏;向高考焦虑症说--不[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10 梁福成 梁恬;气与场同型[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