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抑制染料聚集优化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研究

李晶  
【摘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Cs)是利用吸附于半导体表面的染料分子来捕获太阳光并把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低廉、制作工艺简单、可制备大面积的柔性电池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如何提高DSCs的光电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是目前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的两个关键问题。本论文从共吸附剂竞争吸附,在电解质中加入添加剂和优化半导体电极三个方面入手,对基于芳胺类敏化剂的器件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优化,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同时研究了准固态电池的光电性能,与液态电池相比,提高了电池的稳定性,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各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结论简述如下: 第一章简要介绍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以及评价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参数。在此基础上,综述了目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介绍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制作过程和测试方法,重点介绍了几种不同的纳米尺度的TiO2胶体的制作方法,以及利用Doctor Blade和丝网印刷技术制备多孔膜电极的方法。 第三章利用共吸附剂鹅去氧胆酸(CDCA),对两个含有吩噻嗪的有机染料(P1和P2)的光电性能进行了优化。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共吸附剂对两种染料的吸收光谱和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吸附剂有效地抑制了染料的π-π堆积,提高了电子的注入效率,进而提高短路电流。当CDCA浓度为10 mM时,染料P1和P2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80%和5.31%,与未添加CDCA的两个染料的DSCs光电转换效率相比分别提升了33%和25%。同时交流阻抗数据显示,CDCA的加入,使染料的电子寿命也有所提升,这是开路电压显著提高的原因。 第四章首次将含有亚氨基联芪和亚氨基二苄给体单元引入到有机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剂中,系统研究了四个亚氨基联芪类敏化染料M1-M4的光物理、电化学和光电转换效率。研究表明:增大共轭体系,吸收波长发生红移,摩尔消光系数增加,含有亚氨基联芪和噻吩乙烯的染料M2共轭体系最大,最大吸收波长最长,摩尔消光系数最大,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太阳光;同时M2具有最低的LUMO轨道能级,激发态电子注入到Ti02导带的效率最高。将四个染料与三苯胺类似物的光电性能进行了比较,亚氨基联芪类的敏化剂M1-M4显示出更好的光伏性能,说明亚氨基联芪衍生物是一类很好的电子给体。进一步比较发现,亚氨基联芪为电子给体的光敏染料(M2和M4)的光电性能优于含亚氨基二苄给体的染料(M1和M3)。针对有机敏化剂中普遍存在的聚集问题,我们采用了鹅去氧胆酸抑制吸附,改变电解质中4-叔丁基吡啶(TBP)的浓度和不同溶剂(二氯甲烷、乙醇、异丙醇、叔丁醇、甲苯、甲醇和四氢呋喃等)染浴三条途径,对电池的器件进行了优化。通过性能测试,确定了染料M2敏化的太阳能电池的最优化条件:在异丙醇的染浴中加入浓度为5mM的CDCA,液态电解质中含1.0M的TBP。在最优化条件下,染料M2的DSCs的转换效率达到了5.96%(Jsc=13.28 mA cm-2,Voc=649mV,ff=0.69)的光电转换效率。同时,研究了准固态电池的性能与稳定性,其光电转换效率略低于液态电池,但是稳定性大幅提升,经过1000小时的加速老化,效率分别为最佳值的97%,95%,98%和99%。 第五章为了进一步拓展敏化剂的光谱吸收范围,有效提高染料分子内电荷转移效率和稳定性,将具有强吸电子性能的苯并噻二唑单元引入到含有亚氨基联芪的染料中,构建D-A-π-A新型敏化剂S1-S4。分别研究了含有苯并噻二唑乙炔(S3和S4)和苯并噻二唑单元(S1和S2)的染料的吸收光谱和光伏性能,发现三键的引入,并没有使吸收光谱发生红移,反而降低了光电转换效率。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的共轭桥对敏化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虽然以苯环为共轭桥的染料(S2和S4)比以噻吩为共轭桥的染料(S1和S3),吸收光谱发生了蓝移,但是LUMO轨道能级提高,有助于电子注入效率增强,从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光伏性能研究显示:基于苯并噻二唑单元和苯环共轭桥染料S2的性能最好,未经优化时,染料S1-S4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为5.16%,5.36%,1.39%和2.86%。利用在染浴中加入共吸附剂、调整电解质中TBP的浓度以及优化Ti02电极厚度三种方法,对染料的电池器件进行了优化,最高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6.71%(Jsc=13.69 mA cm-2,Voc=722mV,ff=0.68).同时制作了准固态电解质的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到4.91%(Jsc=10.65 mA cm-2,Voc=673mV,ff=0.68),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在1000 h光照下,效率仍为最佳值的97%。 第六章针对含苯并[c]噻吩单元的敏化染料(X1-X2)的光物理、电化学性能、光电转化效率和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染料X2共轭体系的增大,吸收光谱大大拓宽,但是同时加剧了染料的聚集。通过在染浴中添加鹅去氧胆酸作为共吸附剂,优化Ti02电极的厚度、改变电解质中TBP的浓度等方法,对染料的电池器件进行了优化,染料X1和X2的转换效率达到了4.97%和2.14%,分别提升了27.3%和28.5%。对两个染料的准固态电池性能进行了研究,在长时间加速测试中都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在1000 h光照下,光伏参数仍为最佳值的95%。 第七章研究了两个基于三苯胺和苯并噻二唑的菁染料Ⅰ和Ⅱ的光物理、电化学性能和太阳电池的光伏性能。在AM1.5G标准光源下,两个染料未经CDCA优化的最高入射单色光子-电子转化效率值分别达到了57%和78%,其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为2.40%和2.97%。这说明三苯胺和苯并噻二唑单元连接键不同对电池的光伏性能有影响,其连接键为三键时具有更好的电荷传输性能。针对菁染料容易发生H-聚集和J-聚集的特点,我们采用了先浸泡共吸附剂CDCA的方法来抑制染料聚集态的产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光电转换效率分别增加了7.9%和10.4%。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田晓飞;杨海洋;周慧;;光伏发电中光电转换效率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22期
2 ;太阳能的特点及当前太阳能利用研究中的主要课题[J];哈铁科技通讯;1979年07期
3 高富强;张小娇;周日峰;须民健;张亚琼;;低能X射线工业CT探测器光电转换效率的研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0年10期
4 苏婷;王金梅;台流臣;;改进电导增量法在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中的研究[J];自动化仪表;2012年12期
5 丛伟;巴德纯;李江;韩恩相;;基于正交试验法TiO_2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的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3年06期
6 毛宝良;硅太阳能电池提高光电转换效率[J];电工技术杂志;1992年03期
7 董伟;日本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20%[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4年01期
8 梁茂;王旭达;袁颖;孙喆;薛松;;2种三聚茚基三芳胺染料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J];应用化学;2011年12期
9 陈旭涛;张秀霞;姜涛;李文锦;付小园;吴晓雨;彭静;;提高Nano-SiC薄膜的转化效率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04期
10 徐波;吴季怀;张秀坤;李树全;李彪;范乐庆;黄妙良;林建明;;阻挡层薄膜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电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08年10期
11 ;国外点滴[J];农村电气化;2001年02期
12 李鑫;林红;李建保;;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用新型共吸附剂的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S2期
13 黄河;;新产品[J];太阳能;2012年19期
14 ;国内可再生能源新闻[J];太阳能;2013年17期
15 ;日新月异的光伏技术[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1年03期
16 戴松元,王孔嘉,邬钦崇,王瑜;NPC电池高光电转换效率原因探讨[J];太阳能学报;1996年03期
17 张林森;白庆玲;韩莉锋;王力臻;张爱勤;张勇;;水热釜中不同位置对ZnWO_4薄膜性能的影响[J];人工晶体学报;2014年01期
18 李祥高;吕海军;王世荣;郭俊杰;李靖;;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用敏化剂[J];化学进展;2011年Z1期
19 李孜;贾春阳;万中全;;卟啉类光敏剂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1年05期
20 张先毛;杨鑫;刘尚军;王瑞林;;基于VC++的光电转换效率IPCE测试系统研制[J];仪器仪表用户;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丙彦;霍秀敏;左燕;傅洪波;励旭东;许颖;王文静;赵玉文;;太阳能直拉硅片衬底中氧的热行为及其对光电转换效率的影响[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许林;孙志霞;杨耀彬;;多金属氧酸盐对半导体光电转换效率的促进作用[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付乔明;赵春贵;杨素萍;;基于紫细菌天然光合色素DSSC中敏化剂的筛选与光电性能[A];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秦浩;王媛;许名飞;景晓燕;高飞飞;王鹏;;一种含二并噻吩的全有机光敏材料[A];第二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武文俊;郑志伟;花建丽;田禾;;D-π-M-π-A铂炔配合物敏化太阳电池光伏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5分会:有机光伏[C];2014年
6 张明道;覃玲;杨清香;郑和根;;噻吩基三苯胺类染料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A];2012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刘倩;李翠红;薄志山;;一种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平面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的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8 黄礼华;魏明灯;;三元氧化物基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曾世铭;冯;蒋建华;蔡岳峰;汪义川;李剑;黄治国;;高光电转换效率,无衰减的太阳电池硅单晶的研制[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10 张保军;付静;赵芳红;;塔式太阳热能发电技术[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辉;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制备、性质和光电转换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2 李晶;抑制染料聚集优化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单益凡;新型吡啶内盐有机光敏染料的分子设计、合成、表征及其性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滕超;芳胺染料在溴(碘)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万中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材料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曾宪光;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TiO_2薄膜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7 张继远;TiO_2纳米晶表面微结构调控及其对提高DSSC光电转换效率的作用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8 李在房;新型可溶液加工有机小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光伏性能[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宋晓睿;D-π-A型有机染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金属离子识别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8年
10 赵源;分光谱太阳能光电转换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美沅;一种新型卟啉类敏化分子的设计及对影响其光电转换效率因素的探索[D];西南大学;2013年
2 张坤峰;半导体材料改性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组装与性能测试[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王江丽;稀土发光材料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华侨大学;2012年
4 汪娜;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大面积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庆北;稀土掺杂转换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华侨大学;2011年
6 陈起静;斜角蒸镀二氧化钛薄膜及其改质处理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烟台大学;2012年
7 王亮;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离子液体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8 周飞云;光子调制提高DSSC光电转换效率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2年
9 韩黎;染料电池插层磷酸锆复合电解质及光电/热电复合器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璐;三苯胺类染料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婷;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是光伏发电发展方向[N];中国证券报;2014年
2 李治国;南通强生光电打破成本瓶颈[N];经济日报;2007年
3 钱伯章;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光电效率高[N];中国化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周洁;一个百分点突围“光伏寒冬”[N];河北日报;2012年
5 陈敬农;大面积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到5%[N];科技日报;2004年
6 胡蕙;民企南通强生光电首家打破高成本瓶颈[N];民营经济报;2007年
7 牛献力 段同刚;晶龙两新产品亮相慕尼黑[N];中国化工报;2011年
8 通讯员 段同刚 王丽英 记者 蔡计锁;晶龙实现首季开门红[N];河北日报;2011年
9 王小龙;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将用于无人机[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证券时报记者  徐晓兵;G苏阳光进军光伏产业[N];证券时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