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源Fcε-Fcγ融合蛋白的瞬时基因表达、大量制备及其对小鼠的抗过敏作用
【摘要】:过敏性疾病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空气和环境的恶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哮喘是一种最典型的过敏性疾病,也是在工业化国家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疾病中的四大顽症之一。哮喘的治疗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人们一直在寻找安全有效的哮喘治疗药物,除了基于传统药物的改良和优化外,更多地把希望寄托在新的治疗靶点和生物药物的开发上。目前处于临床研究中的治疗哮喘的生物药物有十多种,另有更多种临床前研究中的候选药物。阻断IgE-多价抗原复合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FcεRI的结合可以从源头上阻止过敏反应的发生,是治疗过敏疾病的主要方向。
抗过敏融合蛋白(AAFP)由人Fcε和Fcγ构成,可以交联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介导过敏反应的Fcε受体Ⅰ(FcεRI)和抑制性Fcγ受体Ⅱb (FcγRⅡb),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活化及过敏炎性介质的释放,阻断过敏的发生。受体的特异性决定AAFP只作用于人的细胞,这就给AAFP的功能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带来材料来源的限制。鉴于此,本文设计了鼠源的AAFP (mAAFP),利用瞬时基因表达(Transient gene expression, TGE)技术快速大量制备目的蛋白,并采用Protein A亲和层析纯化mAAFP。通过小鼠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实验,研究了mAAFP抗过敏药物的药效,为评估AAFP可以作为治疗人类过敏性疾病药物的前期开发研究奠定了基础。
瞬时基因表达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量的目的蛋白而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但这种技术的应用效果常因蛋白而异。因此,本实验需要针对mAAFP建立一个快速高产的瞬时基因表达体系。TGE过程复杂,许多因素影响其转染效率和目的蛋白的产率,如宿主细胞、表达载体、转染试剂和转染过程等等。目前,大部分动物细胞表达的蛋白药物都是在CHO细胞中生产的,采用CHO细胞作为TGE的宿主细胞,可以确保前期研发样品与最后临床应用产品在分子结构上的一致性(如糖基化等)。
本实验首次成功使用两种无血清培养基CDAGT-CHO和PF-CHO进行了瞬时基因表达。前者的特点是可以提供高转染效率,后者的特点足促进蛋白的表达。针对mAAFP的特性,我们在6孔板内优化了其瞬时转染体系。首先对比了两种不同商业化载体在转染效率上的差别,选择了pID作为后续实验的表达载体。之后,从转染试剂、转染时DNA/PEI复合物的共沉淀、转染时DNA与PEI的用量、转染时的细胞密度等多方面对其转染过程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利用PEI介导载体pID-EG瞬时转染表达mAAFP的最优条件是:DNA (4μg/106 cells)与PEI (DNA:PEI=1:2.5)在20%培养体积的DMEM/F12培养基中共沉淀5 min形成DNA/PEI复合物,加入细胞密度为2×106 cells/ml的CHO-S细胞培养体系中进行转染,6 h后补加等体积的PF-CHO培养基完成转染并进行后期培养。
利用优化的瞬时转染条件,在1.3 L生物反应器中瞬时表达了mAAFP, (?)且蛋白表达量只有2 mg。为了进一步提高蛋白表达量,采用葡萄糖限制性流加及降低温度控制策略对转染后的培养过程进行了调控,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给转染后的细胞,以延长反应器中细胞的生长和存活率维持时间。结果显示,采用降低温度流加培养工艺对转染后的培养过程进行控制,与原来的分批培养相比,培养时间延长了一倍,蛋白总产量提高了14倍,达到30 mg。这一结果表明,对瞬时转染后的培养过程进行调控可以显著提高蛋白的表达。将此过程进一步成功放大到5L生物反应器中,最终蛋白浓度达到了25 mg/L。利用rProtein A Sepharose Fast Flow介质纯化mAAFP,通过优化蛋白的洗脱条件,收获的mAAFP纯度达到98%,收率达到85%以上。通过SDS-PAGE、Western blot对纯化得到的mAAFP进行了验证。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实验可以用于检测抗原或者评价抗过敏药物的效果。在本研究中,PCA结果成功揭示了mAAFP可以抑制IgE介导的I型过敏反应,其抑制效率可以达到96%。在6.13mg/kg的mAAFP剂量下,其抑制效果在体内可以持续24天甚至更久。这一现象说明,mAAFP一旦注射入体内迅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而的受体结合后,其在体内不易被清除,其半衰期长于其结构中的任一免疫球蛋白。这一结果显示了AAFP蛋白具有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潜力,并为其深层次的分子机理研究以及AAFP在人体内的药效研究奠定了基础。
|
|
|
|
1 |
毓勤;;血流速影响血管壁细胞的基因表达[J];国外医学情报;1991年08期 |
2 |
刘江;;致动脉粥样硬化饮食增强兔主动脉内毒素激发的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基因表达[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2年04期 |
3 |
袁孝宾;局部粘连激酶基因表达与浸润性癌[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4年03期 |
4 |
金志军,张惜阴,丰有吉,赵凤娣,吕彪,单易非,吴直江,高燕奇,费俭;卵巢癌细胞c-erbB2基因表达与细胞免疫的关系及基因的反义调控[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年04期 |
5 |
贾弘 ;nAchRγ──亚基基因表达调控[J];海南医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6 |
夏长华,胡巧英,姚伟强,韩企夏;p53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癌症杂志;1996年04期 |
7 |
杨纯正;郝玉书;栾凤君;刘炳仁;卞寿康;;人急性白血病耐药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1996年06期 |
8 |
周宁,于萍,徐增祥,江森,徐苗厚,谢智农,尹格平;卵巢癌nm23基因表达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7年06期 |
9 |
孔娟;陈卫民;崔健君;;急性重复性缺氧时原代培养脑细胞中白介素-6基因表达[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年05期 |
10 |
于久飞;屈汉廷;虞有志;;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nm23-H1和p53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8年03期 |
11 |
张赤;万德宁;王焱林;王成夭;万红;;兔全心缺血再灌注时心肌c-fos基因的表达及几种不同药物对其影响的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年11期 |
12 |
林琦,李杰芬;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表达及中药对其作用的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1999年11期 |
13 |
史金阳,韩玉昆,孙桂莲,高红;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14 |
王爱民,王宝恩,杨跃伟,张斌,张忠明,梁宝忠;慢性肝病患者基质分解素-1基因表达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
15 |
蔡庆,刘红巾,陈友纯,朱美财;+G_Z重复暴露对大鼠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9年01期 |
16 |
;淋巴结肿瘤[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9年05期 |
17 |
郭征,胡蕴玉,吕荣,王军;BMP对异种骨移植局部TNF-α和IL-6基因表达的调节[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18 |
符伟军,宋永胜,邵国兴,严友农,姜彦多,潘春雨;膀胱癌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fas及fas-L的表达及相互关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9期 |
19 |
章翔!710032西安,步星耀!710032西安,易声禹!710032西安,费舟!710032西安,梁景文!710032西安,刘先珍!710032西安;人脑胶质瘤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基因表达及意义[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年04期 |
20 |
陈奎生,尹先印,殷智榕,姜国忠;8-Cl-cAMP对人恶性胶质瘤TJ_(899)细胞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