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耐高温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

陈岑  
【摘要】:环氧树脂是一种性能优良、应用广泛的热固性树脂。为了扩展环氧树脂的应用范围,在不降低其原有优良性能的前提下,提高环氧树脂的耐热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含乙炔基的树脂由于其优异的耐热性能,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课题选用环氧树脂作为基体树脂,选用含有乙炔基和硅原子的树脂作为新型的环氧树脂固化剂,运用热学和力学的测试方法对固化后的树脂及其复合材料进行研究和表征,对树脂的固化、成型、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等进行了研究。 (1)用间氨基苯乙炔(APA)、4,4-二氨基二苯砜(DDS)作为E-51环氧树脂的固化剂,运用热分析技术和力学测试,通过DSC、FTIR、TGA等方法对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机理进行了研究,运用Kissinger法和Ozawa法研究了体系的固化动力学,运用了力学测试等对树脂浇注体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51/APA固化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84℃,较E-51/DDS固化物的Tg提高了15℃。 (2)用四(3-乙炔苯胺)基硅烷(TEAS)作为E-51环氧树脂的固化剂,运用热分析技术和力学性能的测试,通过DSC、FTIR、TGA等方法对树脂体系的固化机理进行了研究,运用Kissinger法和Ozawa法研究了体系的固化动力学,运用了力学性能测试等对体系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51/TEAS复合材料在180℃时的弯曲强度为350MPa,比E-51/DDS体系提高了146MPa。 (3)运用四(3-乙炔苯胺)基硅烷(TEAS)对二氧化双环戊二烯(R-122)进行改性,通过DSC、FTIR、TGA等方法对树脂体系的固化机理进行了研究,运用了力学测试等对体系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122/TEAS复合材料在240℃时的弯曲强度为274MPa,比R-122复合材料提高了200MPa。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齐海元;齐暑华;李美铃;;导热型环氧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粘接;2010年07期
2 尚红霞;李更生;李伟祥;;纳米SiO_2/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5年12期
3 曲忠先;焦剑;王轶洁;钟家春;王雪荣;孔德鹏;;炭黑对酸酐固化环氧体系的反应及性能影响[J];中国塑料;2006年03期
4 张杰;宁荣昌;李红;齐大伟;凌辉;;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J];中国胶粘剂;2009年03期
5 李冰;张晓伟;;环氧树脂基导热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中国胶粘剂;2008年01期
6 徐桂芳;管艾荣;徐伟;;负热膨胀ZrW_2O_8改性环氧树脂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09年02期
7 倪贵峰;赵军;刘礼华;薛花娟;刘晓亚;陈明清;倪才华;;含笼型倍半硅氧烷的无机/有机杂化物对环氧树脂的改性[J];涂料工业;2009年08期
8 陈立军;武凤琴;张欣宇;杨建;李荣先;;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改性及改性机理[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8年01期
9 乌云其其格;一种高温固化环氧树脂性能研究[J];航空材料学报;2005年05期
10 H.J.Ott;肖心瑞;;矿物填充环氧树脂热导率的测量与计算[J];绝缘材料;1981年02期
11 李贞,段跃新,梁志勇;纳米碳管的分散对其增强环氧树脂强度的影响[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5年04期
12 洪晓斌;谢凯;刁岩;肖加余;;真空辅助成型(VARI)用低黏度环氧树脂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6年08期
13 赵鑫;;环氧树脂/CaSO_4晶须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矿冶;2008年02期
14 王杏;关荣锋;田大垒;赵文卿;;蒙脱土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9年01期
15 陈健;孔振武;吴国民;储富祥;;天然植物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0年05期
16 张昊;蔡佩芝;赵东林;沈曾民;;碳纳米管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17 方少明;蔡维真;;环氧树脂/玻璃布复合材料的 TSC 研究[J];河南科学;1991年04期
18 余志伟,葛金龙,周春为;纳米粘土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J];塑料科技;2005年04期
19 王杨;李鹏;于运花;李刚;杨小平;郭晓东;;磷酸处理芳纶纤维的缠绕环氧树脂基体[J];复合材料学报;2007年05期
20 付继伟;黄德欢;;多壁碳纳米管的化学修饰及其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庆春;孙波;黄茂喜;贺曼罗;蒋伟;张露;;环氧树脂增韧剂CYH-277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A];第十三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徐家澜;;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阻燃[A];第六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5年
3 王洪祚;王颖;;环氧树脂梯度功能材料的开拓[A];第十二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伟;段跃新;肇研;石凤;;气相白炭黑对环氧树脂流变特性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谢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韧化体系研究[A];第六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5年
6 袁彦超;肖定书;容敏智;章明秋;;室温自修复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7 田兴和;;环氧树脂胶粘剂配方设计浅析[A];第七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7年
8 陈伟明;王成忠;于运花;李鹏;杨小平;;树脂基体对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9 陈伟明;王成忠;杨小平;;耐高温拉挤型环氧树脂及其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李皓;万怡灶;何芳;黄远;王玉林;周福刚;;三维编织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表面等离子体处理[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士伟;电子封装材料用新型环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王建国;多壁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贾丽亚;聚二甲基硅氧烷/二氧化硅复合网络及环氧树脂/聚二甲基硅氧烷互穿网络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4 王芳;环氧树脂新型固化体系及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胡兵;改性聚醚醚酮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卢晓东;新型含噁唑结构固化剂的合成及环氧树脂体系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洪晓斌;双酚F环氧树脂的有机硅改性及低粘度固化体系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刘中国;高性能电子封装材料用环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乔琨;改性高温高韧环氧树脂及其CF增强复合材料环境适应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0 陆绍荣;环氧树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岩;纳米材料对环氧树脂增强作用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2 马军鹏;氰酸酯—环氧树脂共聚物及其笼型低聚硅倍半氧烷杂化材料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3 李卞;多壁碳纳米管/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固化行为及其动态力学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刘俊峰;碳纳米管在聚合物中的应用及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闫刚;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导热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6 刘庆华;超细氮化铝填充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张炯;树脂基快速模具材料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张新烨;原位聚合法制备纳米ZnO/环氧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9 张青芳;聚氨酯复合材料及羟基磷灰石基葡萄糖氧化酶电极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林明;多壁碳纳米管的功能化及其与环氧树脂复合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睿;环氧树脂亟待调整产业结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2 ;国内企业将缩减 实力待提升[N];中国化工报;2006年
3 王雄伟;环氧树脂价格持稳趋升[N];中国化工报;2006年
4 王雄伟;环氧树脂企业开始“雪灾后思考”[N];中国化工报;2008年
5 记者 彭展;全球环氧树脂2015年需求近200万吨[N];中国石化报;2010年
6 武进;我国环氧树脂增韧技术进入世界前沿[N];中国包装报;2005年
7 王雄伟;我已成环氧树脂消费第一大国[N];中国化工报;2005年
8 湖北 曾安君;环氧树脂绕组的拆除技巧[N];电子报;2008年
9 晓风;纤维增强复材年耗环氧树脂25万吨[N];中国建材报;2005年
10 王雄伟;中国环氧树脂发展势猛[N];中国化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